评论:统计如何才能“不看领导脸色”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1日07:15 长江商报 |
“统计人员要对国家忠诚,要对人民负责”。日前,新任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表示,统计工作要用数据说话,用科学的态度从事,更重要的是不能看地方和部门领导的脸色行事,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在数字面前不能丧失原则。(据11月20日《中国青年报》) 有这样一副对联:“下达计划时,上级压下级,层层加码,马到成功;上报数 据了,下级骗上级,级级掺水,水到渠成。”这副对联既展示了地方统计部门的窘境,也说明当前一些地方的统计工作还不得不“看领导脸色”。其根源就在于备受诟病的“数字出官、官出数字”这样变味的政绩生态。对于统计来说,其价值与质量的界定,都维系于统计结果能够“不出假数”之上。然而统计工作要看“领导脸色”,却寓示着这个“不出假数”的目标实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在,国家统计局的“新掌门”再次告诫统计人员要“对国家忠诚”,“不看领导脸色”,显然,仅仅寄望于统计人员的道德自律与自醒,恐怕是无法实现“不出假数”这样的目标诉求的。问题的关键则在于,我们的统计工作如何才能真正实现“独立统计”。 统计的生命就在于独立。没有独立的统计容易渗水。这些年中国的统计改革的方向,也都是指向“独立”这样的目标的。特别是近年来对统计体制的大力改革,使统计由原来的委托地方代管,转向由国家统计局垂直管理。“垂直管理”改革,对于统计系统而言,只是一种有限“独立”。尽管国家统计局对地方统计部门有业务领导权,但人事、财政大权却掌握在地方政府手里。比如,按照有关规定,地方统计调查队为地方服务的调查项目所需必要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由此不难想象,对于地方统计部门而言,自然也就很难做到“不看领导脸色”了。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统计法》把“独立统计”作为基本原则,但该法第七条规定:地方领导人“如果发现数据计算或来源有错误,应当提出,由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和有关人员核实订正”。众所周知,统计工作本身专业性很强,即便存在数据计算和来源有误,地方领导人一般也是很难发现。而对那些职位受制于地方领导人的统计人员,又很难抗拒领导的意见。正因如此,一些专家学者认为,这个规定很多时候给一些领导人干预统计工作提供了所谓的“法律依据”。 此外,现有法律法规对地方政府官员操纵统计数据的惩罚力度不够。比如,相关惩罚措施都还停留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予以通报批评”这样的层面上。显然,受“数字出官”诱导,对很多地方官员而言,这样的惩罚力度很难消解“数字渗水”的吸引力。这样一来,统计数据要想摆脱“领导脸色”的束缚,自然也就很难了。 所以,要让统计工作“不看领导脸色”,仅仅寄望于统计人员的“精神忠诚”是不够的。只有完善制度,让统计工作实现完全独立获得强有力的制度保障,统计才能摆脱地方权力的干预,实现统计“不出假数”的原则与目标。 单士兵(湖南长沙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