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新政”:铺就武进“和谐路基”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1日09:06 常州日报 |
本报记者马浩剑杨杰 日前,一份酝酿许久的《武进社会事业2006年-2008年行动纲要》正式出台,确定将在2008年底前完成70个社会事业重点建设项目,其中半数以上投资规模超过千万元,总投入近30亿元。 对武进的社会事业而言,这是前所未有的大手笔。未来不到两年半的时间里,这个传统的工业大区将重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广电、人口计生、民政等格局,最大限度地破解公共产品局部失衡难题,从而为全面小康铺就“和谐路基”。 “要坚持社会效益至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市委常委、武进区委书记沈瑞卿表示,发展要尊重现实,更要以人为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保证社会事业既好又快地发展,是武进迫在眉睫的一项重大任务。 “春天来了” “以前还抱怨施展的空间小,这下政策、资金都给了,再没什么理由不埋头苦干了。”区教育局某负责人告诉记者,区、镇两级此番有逾30个教育建设项目,自己有些忐忑,但更多的是兴奋,“社会事业发展的春天终于到了!” 副区长张美坦言,社会事业的大提速,是全区上下对于“社会短腿”问题的痛定思痛。一方面,武进在经济主战场连奏凯歌,但社会事业发展却欠账较多,存在着布局不合理、设施不到位、资源分散等深层次矛盾。中心城区仅有武进中医院和马杭、鸣凰、南夏墅3家卫生院,总床位仅580张,每千人床位只有1.93张;虽有各类学校30所,但大多设施落后,规模偏小;不少社区没有配套文化活动场所,功能缺失……群众“看病难、上学难、活动难”等问题比较突出,必须在短时间内解决。 另一方面,社会事业和公共供给能力是城镇发展的基础。在全国百强县社会经济综合实力评比中,社会事业指标占的分量越来越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8项25个指标体系中,有关社会发展的指标就达6项8个。武进要实现科学发展,要争先进位,要建设新农村,就必须做强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是一个地区的形象和魅力。”区外经贸局负责人还表示,中外客商考察投资,不仅要看“硬实力”,还要看百姓素质、人文环境、生活配套等“软实力”。社会事业迎来发展的春天,能极大提升武进的投资吸引力。 “社会新政” 长期关注武进发展的河海大学教授马元颉认为,武进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所谓的“难”与以往并不相同——愁的不是有病无处医,而是怎样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烦的不是无学可上,而是如何选择最好的学校。事实上,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公共产品供给不平衡造成的,“这既有客观条件,也有前期投入不足、部分资源闲置等因素。” 对症下药,武进“社会新政”的出发点就是让公共产品供给更平衡,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需要。在坚持做强主城区的同时,兼顾镇、村两级,同时牵住资源整合“牛鼻子”,规划、建设高起点。 “体量大,功能全,特色明”是这批项目的共同属性。武进职教中心总投入预计为3.5亿元,建成后将吸纳武进职高、武进卫校、西林职高、剑湖职高、技工学校等5所学校进驻,在籍学生将达到1.5万人左右;武进公共卫生服务中心预算总投资7000万元,建成后将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所以及区人口和计划生育指导站等进驻;整合区图书馆、书画院、文化馆、锡剧团、文艺学校,新建武进文化艺术中心,成为文化活动、培训辅导、演艺排练的专业场所和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 据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江建文介绍,这些项目建设资金除政府投入一部分外,主要通过资产整合、吸引民资等渠道解决。“希望能在机制上有所创新,包括民办教育发展模式、经营文化的新理念、建立新的医疗保健制度等方面。”(下转A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