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认为:石犬镇墓是契丹人的独特习俗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1日09:08 新华网 |
新华网呼和浩特11月20日专电(李富、左利军)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辽金史研究会会员王青煜近日在对辽上京博物馆馆藏的一件辽代石雕卧犬进行研究后认为,用石犬镇墓是契丹人独特的习俗。 这件镇墓石犬是2003年在辽祖陵陵园内神道出土的,为灰白砂岩质料。石犬通长0.88米,宽0.70米,高0.26米,前腿并拢前伸,头部依伏于双腿之上。石犬细腰,腿长爪利 ,双眼圆睁,目视前方,透出契丹犬的机警与威猛。王青煜说,在辽代,对于以畜牧、渔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契丹人来说,犬是他们非常重要的帮手和朋友。契丹人在狩猎时,除了使用弓矢、刀剑、矛枪等器械外,对猎犬尤为倚重。 王青煜说,犬在辽墓壁画中多有描绘,如在敖汉旗喇叭沟辽墓壁画中有一幅《出行图》,其上画有一只在奔跑的白色猎犬;在传世画作中对猎犬也有描绘,台湾某博物院收藏一幅胡瑰所绘的辽代《出猎图》,其上就绘有三只猎犬;辽上京博物馆工作人员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在一被盗辽墓中采集到一块带有狗爪印的青砖。 《辽史·岁时杂仪》载“八月八日,国俗、屠白犬,于帐前七步瘗之,露其喙,后七日中秋,移帐于其上。国语谓‘捏褐耐’。‘捏褐’犬也;‘耐’首也。”辽代,八月八日屠白狗,埋狗头并移帐于其上是避邪之意。由此可知祖陵中的石犬,应为保护墓主人的灵魂安宁、驱赶禳镇邪魔的灵物。 镇墓石犬出土于辽祖陵前的缓坡上,随石犬出土的还有一尊石翁仲(墓前的石人),头部臂部已残缺,此犬出土于翁仲足前,头向西。根据石犬出土的位置,可知祖陵神道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