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眼罩”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1日09:39 重庆晚报 |
周学珍 自从孩子的眼瞳中射出求知的光芒后,父母们便雄心万丈起来,他们有信心、有决心,要把孩子培养成当今最优秀的人才,其中的措施之一,就是自己戴上“眼罩”。 这种“眼罩”的优点,是便于横向比较,而且,“眼罩”彼此间有发达的信息交换 能力,孩子的每一个行为指标,都可以准确地反映在“眼罩”中。不信,请来看看“眼罩”的优异表现———孩子天生好动,一旦他们在听少儿英语讲座时磨皮擦痒,“眼罩”就会嘟嘟发音,提示父母:要赶快矫正孩子的多动症,否则,以后孩子上学后,边听课边玩别的,岂不坏了大事?父母们通过“眼罩”迅速发现,张三家的孩子坐得最规矩,聆听大人教课时动也不动,这就是楷模,必须照着学。户外野地里有很多植被昆虫,孩子们敏锐地发现此新奇事物,拈花弄草、为一只小虫的憨态要着迷半天,这也是糟糕的事情。带了“眼罩”的父母们简直气坏了,学习知识的大好年代,怎能让孩子浪费光阴?在“眼罩”网络中,父母找到证据,很多孩子都在规矩地学习书法或绘画,自己的孩子如果把生命荒废在野地中,岂不是从幼年时代就落后人家一截,不行,要让他参加正规的培训班,迎头赶上。 孩子上学后,父母“眼罩”的彼此通信更加频繁了。李四家的孩子数学成绩全班第一,听说是买了某著名大学的启蒙教材,“眼罩”嘟嘟叫着,催促父母跟着买;王五就更了不得,小小的年龄居然在看《包法利夫人》,这就是说,如果不让孩子博览世界名著,文艺修养绝对差劲,这信息,也幸亏由“眼罩”及时提供。 我途经过很多培训班、辅导班、提高班的报名处,到处是戴“眼罩”的父母,心急火燎地交换彼此信息,以一种类似于工业化标准的方式在教育孩子。我们这泱泱大国,也在流水线一般生产出人才,投资不可谓不巨大,用心不可谓不良苦。 “眼罩”,是由父母的忧虑制造出来的,父母们,唯恐自己的教育脱离规范,看不到“先进的标准”。“眼罩”的使用,或许让知识的灌输流程化,但在不知不觉中,也抹杀了孩子的天性和对“美”的自我理解能力。西方哲人苏·惠特克说过,“忧心忡忡的父母看不到孩子的优点”,这话对极了! 网络编辑:李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