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民主不等于多数 三好学生不是“超女”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1日20:04 四川在线 |
北京林业大学利用短信投票评选该校的北京市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先进班集体,候选人的资料被载入专题网页,并在学校广播台滚动播出,还制作成10张大型喷绘海报,放在校园里,形式颇似“超女”。部分学生就此提出异议,校方称此举是通过程序上的控制保证选举的公正,用短信投票是民主的体现,能够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来源:新京报(北京) 2006年11月21日) 近年来,湖南电视台的“超女”节目在中华大地上刮起了一阵旋风,所到之处有人喝彩,有人质疑。此后学“超女”形式的炒作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未曾想北京林业大学也如此紧跟“时代的脚步”,敢为大学之先,勇气可嘉,但佩服之余也不免担忧。 北京林大称此举是通过程序上的控制保证选举的公正,用短信投票是民主的体现,能够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短信投票让更多的人参加到投票中来,所以校方认为这样就是民主,很简单嘛,民主就是代表大多数人的意愿。但是民主的内涵真的就是"大多数"这么简单吗?先让我们来看看关于民主最早的故事: 公元前六世纪,在民主的发源地——古希腊城邦雅典,一个名叫克利斯梯尼的政治家发明了一种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民主制度的雏形:"贝壳放逐法"。所谓"贝壳放逐法",就是雅典人为了对付某个破坏民主、实施专制的独裁者,可以召开公民大会,对其进行投票(因用贝壳投票而得名,不过后来改用陶片了),如果这个人得票超过6000,那么对不起,管你有没有错,立即离开雅典,去外面呆上10年再回来吧。 这种惩罚制度有点类似中国古代的流放,当然二者性质截然不同,前者是公民大会的集体投票,后者是专制君主的个人意志。不过,在"贝壳放逐法"这座祭坛上,固然有独裁者的鲜血,也飘荡着无辜者的冤魂。在古希腊历史上,曾经有多位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因"贝壳放逐法"而被流放,客死他乡,比如著名的马拉松战役英雄亚利斯泰提,以廉洁、正直而著称,就曾被贪婪、腐败的地米斯托克利以"企图独裁"的罪名提交公民大会审判。 也许你会说,民主也有选择错误的时候,但错误毕竟也是民主的选择,其后果只能是由民众来承担。那么我告诉你,你犯了一个逻辑错误,因为付出代价的主体并不是占多数的民众,而是那个处于少数的可怜的倒霉蛋。如果一个人因为别人的错误而被迫接受惩罚,那这种"民主"又怎么能够让人放心呢?你也看到了,古希腊的这个"贝壳放逐法"尽管打着"大多数"的幌子,但却是个很可怕的东西,并不能算做真正的民主,实际上,它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大多数暴政"。 所以,北京林大可能在民主的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所谓民主,不是多数人意志的体现,也不是尊重少数人的意见,而是赋予每个人平等的权利,我们有权选择,但至于选择的对错,不是由人数的多少来判断的,而是根据客观的事实来决定。 “超女”本身就不是民主,因为每个人眼里都有他喜欢的选手,人存在着主观性,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无法保证每个人都根据客观的事实来判断,站在不同的“超女”粉丝的眼里,每个“超女”都是冠军!而事实上“超女”们的唱功是个不相同的,有高有低。三好学生的选举同样如此。肯定的,候选人各有各的优势,并在实际上存在着差异,但在选择的时候,谁能保证每个人都按照实际的优劣去选呢?中间存在一个人的主观因素,在相当的意义上说,这其实是在比较谁的人缘更好,因为三好学生的选举面向的对象是学生,并且大多数参与投票的只是北京林大的学生,北京林大能有多大个圈子?通过人与人的关系,很多不认识的人都会产生关系。比如,甲是候选人,甲认识乙,乙认识丙和丁,很有可能通过乙,丙和丁都会投甲的票,而实际上在丙和丁眼里甲不是最好的。这样的结果,你能说是民主吗?而在面向的对象上来说,“超女”面向的是整个社会,三好学生面向的仅仅是学校,范围要窄得多,更容易出现人缘决定结果的情况。 民主并非单纯的“大多数”,三好学生也不是“超女”,希望我们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