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一波三折的国际热核计划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1日23:28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1月21日电 综述:一波三折的国际热核计划

  记者 卢苏燕 杨骏

  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简称国际热核计划)参与国21日在法国巴黎正式签署了联合实验协定,这标志着这一举世瞩目的计划终于启动。舆论认为,国

际热核计划的启动并非一帆风顺,多个大国共同参与的局面来之不易。

  从上世纪50年代初美国和苏联分别开始秘密研究可控核聚变以来,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全世界共建造了上百个相关实验装置。但科学家们在理论研究和实验技术上遇到一个又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人们距离最初的目标依然很远。各国逐渐意识到,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才是加速实现核聚变能源利用的可行之路。

  1985年,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和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一次首脑会议上倡议,制订一个核聚变研究的国际合作计划;1986年,美、欧、日三方表示愿意接受苏联有关合作计划的建议;1992年,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框架内,上述四方首次签署了国际热核计划工程设计协议,决定建设实验反应堆。

  苏联的解体使国际热核计划受到很大影响。随后,美国也因自认为将在核聚变技术上领先其他国家而在1999年宣布退出,国际热核计划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此时,日本和欧盟成为支持这一研究计划的中坚力量。科学家对相关内容作了不小的调整,新的工程设计修改方案也终于在2001年圆满完成。

  修改后的计划内容包括一座原型聚变堆在2025年前投入运行,一座示范聚变堆在2040年前投入运行。计划推出后吸引了广泛关注,不少国家都开始商谈参与该计划,美国也由于国内热核聚变研究进展缓慢,开始担心被国际热核计划联盟甩在后面,于2003年2月宣布重新加入这一大型国际计划。不久后,中国和印度也正式加入该计划。

  由于总投资额为99亿欧元,该计划的参与方将从中获得巨大的科技和经济利益。具备条件参加建设地角逐的只有日本和代表欧盟的法国,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纯技术性的选址问题,却因为美法在伊拉克问题等政治上的纷争而闹得沸沸扬扬。从2003年开始,美国明确支持日本为反应堆建设地,欧盟和法国则寸步不让。

  由于有关争论可能使国际热核计划再次面临夭折危险,经过再三权衡,日本和法国都作出让步,日本退出建设地竞选,法国则许诺将一些分支项目设在日本,并让更多日本科学家前往法国参与建设和研究工作。2005年6月,有关各方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达成协议,决定法国南部马赛附近的卡达拉舍将成为国际热核计划的建设地。这一决定终于使法日两国关于建设地的博弈尘埃落定。

  国际热核计划是目前世界上仅次于国际空间站的一个大型国际科学工程计划。根据签署的协定,国际热核计划的实施将历时35年,其中建设阶段10年,运行和开发阶段20多年。由于投资巨大,时间跨度长,技术挑战十分艰巨,科学家预计,即使将有关设施建好以后,核聚变研究也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能真正获得成果。尽管如此,成百上千的各国科学家长期聚集法国卡达拉舍,交流经验、提高科研水平,这本身将极大地促进各国的新能源研究,并最终造福于人类社会。(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