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高要三峡移民的幸福生活(今日关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30日01:42 人民网-华南新闻

  

高要三峡移民的幸福生活(今日关注)
拉家常,谈生活,三峡移民与当地群众的关系越来越融洽。

  吴文颂摄

  日前,广东高要市蛟塘镇振兴新街的三峡移民陈兴春起了个大早,准备动身回老家巫山。三峡大坝5月中旬合龙后,长江三峡的水位不断上涨,他要赶在江水淹没故乡之前,迁

移祖坟。

  陈兴春的老家是重庆市巫山县大昌镇大昌村。2001年8月20日,他和巫山县大昌镇大昌、光明、凤凰3个村的195户、711位村民一起,为了支持三峡工程的建设,迁徙到高要市安家落户。直至5年后的今天,随着今年又有3位“小移民”的诞生,高要三峡移民人数已经由当初的711人增加至740人。

  学会煲凉茶

  5年前,高要将711位三峡移民分别安置在大湾、蛟塘等10个条件较好的乡镇,移民村全部建在圩镇或距圩镇很近的村庄。虽然移民们住上了统一规划的新水泥房,用上了自来水、卫生间,看上了清晰的多频道有线电视,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但是对故土的思念和新环境的不适应,使他们经受了生命中的阵痛。

  初来乍到,让三峡移民们感到最不适应的是,高要的水土不能吃他们最喜欢吃的辣椒。许多移民不信这个邪,跟在巫山老家一样猛吃辣子,结果引起口腔溃疡,难受得说不出话,有的人还拉不出大便。邻近的本地村民们得知这一情况,煲好了凉茶送到三峡移民家中。慢慢地,移民们也学会了用“清补凉”煲汤、煲凉茶。记者在高要市白土镇兴隆村采访时,三峡移民陈国华站在自家门口,一边喝着凉茶,一边说:“我们现在不怕吃辣子了,上火了就喝广东凉茶……”

  高要与巫山的天气大异,移民王祥国在自留地里种菜,几天后,他闲来无事来到菜地查看,没想到种的菜全部死了。

  本地村民张金雄问王祥国:“你们种的菜有没有浇水?我们这里气候干燥,如果不下雨,每天早晚要给菜地浇两次……”王祥国很是不解:“我们在巫山老家不光种菜,就是种玉米、红薯也很少浇水,郎格(那)都不干死呢?……”

  闻讯赶来的镇农技员告诉王祥国,巫山天气湿润,雾气大,土地里的水分不易挥发,所以种下的蔬菜等农作物基本上不用浇水,这里不一样。蔬菜干死的谜团解开以后,王祥国等跟本地村民一样,每天给菜地浇水、施肥,长出的蔬菜完全可以跟本地菜农种出的菜媲美。

  三峡移民刚迁到高要那两年,经常因为一些小事与本地人大动干戈。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峡移民发现高要人对他们十分欢迎、友善,高要人也发现天生脾气火爆的三峡移民热情好客、勤劳善良,大家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和“磨合”后,不仅相安无事,有些人还成了朋友。

  没有一户回迁

  为了帮助三峡移民尽快融入当地生活,早在巫山的三峡移民来到高要之前,高要市委、市政府就成立了三峡移民办公室,安置三峡移民的10个乡镇都成立了相应的机构,专门为三峡移民提供贴心服务,以保证三峡移民“迁得入,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高要市政府按照新农村的标准,给每户三峡移民盖好了水泥新房,并给他们每户赠送大木床、餐桌、煤气炉、煤气罐,以及大米、猪肉、蔬菜、辣椒、油盐酱醋茶等物品。移民们被接到移民新村后,政府在村中设宴款待。他们搬进新居后,马上就可以开火做饭。高要市政府还专门制定了一系列帮扶三峡移民发展经济的措施和优惠政策,并将当地最好的田地分给了三峡移民。然而,许多三峡移民已不甘心重新过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他们利用居住在圩镇的机会,靠打工和经商维持生活,其中不少人勤劳致富。

  沈晓明落户到高要市蛟塘镇振兴新街后,2002年6月在镇康成工业园附近开了一家快餐店。2003年12月,他投资一笔钱,在蛟塘镇买了1800多平方米的空地,盖了73间平房出租,现在每年仅出租房屋就有6万多元的纯收入。

  王仁均曾是三峡移民中的“钉子户”。当初,他死活不愿从巫山外迁,曾四处躲藏。当地干部费了好大的劲,才做通他的思想工作。他们一家几口迁徙到高要市蛟塘镇后,儿子和儿媳被当地政府介绍到金利镇的一家模具厂打工。从2004年开始,他的儿子王刚可和儿媳每月可挣4000多元工资。王仁均和老伴也没闲着,用三峡移民补助的钱在蛟塘镇买了空地,2003年盖起了十几间出租屋,每月可挣1000多元钱。现在,他逢人就说:“当初好在迁来高要,不然哪里有郎格(那)多钱赚!”

  由于三峡移民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经常与移民们打交道,将他们当作亲人一样,三峡移民们平日遇到家庭纠纷、邻里矛盾、子女走失、寻医问药等烦心事,都会打电话或上门找三峡移民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如果家中发生不幸,他们第一时间求助的也是三峡移民办公室。

  2002年春节,这是三峡移民在高要过的第一个新年。按照他们的习俗,每家每户吃团年饭之前,都要用猪头、猪尾祭祖。由于当地没有那么多猪头、猪尾供应,大年三十这天,三峡移民因此急得团团转。高要市三峡移民办公室得知这一情况,发动全市各个乡镇的领导和镇干部,帮助三峡移民购买猪头、猪尾,大家东买西凑,但还是差十几个猪头。高要市三峡移民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还专门驱车来到肇庆屠宰场,总算买到了三峡移民们急需的猪头。此后每年春节之前,高要市三峡移民办公室都要通知安置移民的乡镇食品站,一定要留够三峡移民们祭祖的猪头、猪尾。

  正是由于高要市有关部门待三峡移民如亲人,思其所思,急其所急,才使他们自2001年8月20日迁徙高要以来,没有一户回迁,没有发生越级上访,以及其它恶性群体事件。据了解,高要三峡移民工作先后获得过“全国三峡移民安置先进单位”、“全国三峡移民安置先进工作者”和“全国三峡移民信访和安置先进个人”等奖项。

  心安处即故乡

  在高要市的三峡移民村采访时,记者发现许多年青的三峡移民都会说白话,特别是那些未满16岁的孩子,他们不仅会讲流利的广州话,而且能说一口地道的本地话。如果不是他们自我介绍,本地人根本不相信他们是三峡移民。

  周登科随父母从重庆市巫山县迁徙到高要市蛟塘镇时只有9岁,他和移民村的孩子们来到蛟塘镇中心小学读书后,与许多本地同学交上了朋友,并逐渐学会了广州话和本地白话。周登科与他的父辈完全不一样,他移民高要后,不仅没有一点不适应,而且十分喜欢现在的生活,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高兴地说:“以前在巫山老家,我住在山村里,上学要走两里多山路,现在我们一家人住在镇上,交通很方便,家里还买了冰箱、洗衣机、大彩电,还可以看香港电视……”

  刘位香和丈夫、儿子迁到高要市蛟塘镇后,本地村民李细妹经常登门跟她聊天。平日,李细妹将地里种的蔬菜送给刘位香,每年端午节还给她送来裹蒸粽。

  在高要市的700多名三峡移民中,许多人由于思念故乡和亲人,极不愿意在高要扎根。是许多像李细妹这样的本地村民的热情帮助,使三峡移民们体会到他乡也有情,并渐渐融入当地生活。高要白土、蛟塘等乡镇至今仍然保留着传统的“茶果节”。每年“茶果节”,这些乡镇的村民就要热情地邀请三峡移民们前去做客。

  三峡移民和本地村民就是在这样的交往中逐渐消除了隔阂和矛盾,加深了感情,有些青年男女还谈起了恋爱。据高要市三峡移民办公室主任文伟坚介绍,近几年来,已有6对三峡移民和本地人通婚,他应邀参加了每对新人的婚礼。

  现在,这6对与三峡移民通婚的夫妻都有了小宝宝。今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三峡移民与高要人通婚。他们的后代长大成人后,也许会将高要称为自己的故乡。

刘圣清 吴文颂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