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他为何辞当公务员(冷说公务员热)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30日02:09 江南时报

  早上8点半之前,苏明辉(化名)准时出现在商务部下属一家单位的办公楼前。他和传达室的大爷打了声招呼,然后上楼去办公室。办公室里,其他的同事也陆陆续续来了,他把桌上的灰尘擦掉,然后去倒了杯水。一天的工作开始了,他先查阅了信件,看看发来的传真,然后电话也很快就会响起,一大堆琐碎的事情要做。

  苏明辉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顺利地进入商务部下属的这家单位上班,成了一名让

人羡慕的公务员。他所在部门的主要工作是审核各种各样的商业合同,监督行业贸易等。整个单位有正式的公务员70多位……公务员在很多人眼里是含金量很高的金饭碗,可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苏明辉却谢绝领导的挽留,突然辞职。

  一直以来,社会上对“公务员热”的解读是“学生就业压力过大”、就业形势严峻等。但从理论上说,“就业难”与“公务员热”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历史上,西方国家几次失业浪潮也并未伴随着“公务员热”的兴起。实际上,公务员成为社会就业的热点,反映的是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政府权力地位上升和市场吸引力下降之间的巨大反差。

  同时,公务员承担的风险和责任与待遇不相称。按照全国近500万公务员计算,公务员年辞退率仅约0.05%。在北京市,一直到2005年,10万公务员仅辞退300多人。据调查,70%的大学毕业生把做公务员当成就业首选。

  “我在重复每天的工作”

  “我已经能清楚地知道我以后每天的生活了,就是不断地重复前一天的工作。实在是太无聊了。”苏明辉说。他的工作,并不是外面传言的那样,喝喝茶,看看报纸过一天,悠闲自在。实际上,几乎每天都是忙碌的,因为事情总是多而琐碎。他要做的工作基本上就是:看文件,查找资料,核对各种等待审核的合同,写报告,接各种各样的电话……

  而在这些工作中,最麻烦的恐怕要属写工作报告了。这几乎是每个公务员都要做的工作。在部门里,有的领导不会用电脑,总是手写批示意见,像天书一样,很多字都看不清楚。又不能去直接问领导,只能在那猜测。还好,有位同事因为工作时间比较长了,所以已经摸透了领导的“草书”,所以大家都跑去向他请教。而一份报告要被通过,往往要修修改改好多遍。久而久之,苏明辉对领导的“草书”也基本能比较顺畅地辨别了,但是这种无聊的工作让他产生了极大的厌倦。他觉得自己被打磨得没有什么棱角了,过着一种毫无生气的机械生活。

  “如果在这里继续做下去,那我能把一辈子看到底了。”这让苏明辉心生不安和恐惧。

  复杂的“办公室政治”

  转眼间已过了5个年头,不断重复的工作让苏明辉索然无味。作为一名普通科员,他无法实践自己的策划和想法,所能做的就是执行领导的指示。“在这样的国家机关里,等级森严,处在什么位置,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是被严格规定的。”

  在办公室里,一些同事往往会因为利益的不同,而划分出不同的小集团。虽然苏明辉并没有被卷入这样的派系争斗中,但是办公室的氛围却让人感到有些压抑。复杂的办公室政治,使人和人之间都不敢走得太近,始终保持着合适的距离。

  以前,苏明辉抱着好奇心,来到这个单位,想亲身体验一下国家机构的运转和工作。5年后,他看清楚了:“我觉得自己就是国家机器中最渺小的最不起眼的一颗螺丝钉。”

  其实,苏明辉所在单位的福利和其他机构比起来应该算是比较好的。每个月,工资加上奖金和补助,苏明辉能领到3000元左右的收入,各项保险也是一应俱全。在苏明辉进单位的前一年,单位还给每个员工分了房,连单身员工都有份。但苏明辉却没有赶上最后一拨分房福利。“在那上班,脸上也有光,一些人还真羡慕我的这份工作。父母也很满意,觉得很稳定,如果没有什么大的差错,在那呆一辈子应该没什么问题,不用担心失业,不用担心激烈的竞争,一生都有着落了。”

  在苏明辉做公务员的日子里,涨过两次工资。“基本上也就是几百块钱,其实,在根本上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这种小幅度的提薪,对苏明辉来说没有什么吸引力。每个月3000元左右的收入,在他看来也略显微薄。

  “其实,每个做公务员的人,心里所想都不一样,有人想走仕途,那他就肯定要进国家机关,然后,再寻找机会一步一步地向上爬。而有的人就是图一个安稳。而我则属于两种都不是的,属于傻干的那种,但突然有一天醒悟了。”在苏明辉看来,他所在部门可谓人才济济,大多毕业于名牌大学,有外语学院毕业的,有外交部门过来的。但大家所做的还是那些简单的琐碎工作。

  他不是单位里唯一辞职的人

  9月份,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苏明辉突然决定辞职。“那天,午休时候,我呆坐在电脑前,辞职的念头突然冒了出来,我觉得自己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我已经28岁了,如果再不离开这里,以后我就只能一辈子呆在这里,不断重复前一天的工作。以前,我也想过给自己放假去休息一下,但是一想到放假回来还要继续重复以前的工作和生活,我就不能忍受了。”辞职的决定,就在那一刻产生了。

  当天下午,苏明辉把自己的辞职决定告诉了处长。处长和他谈了半个小时,劝解他,挽留他。但是他已经不再动摇了。晚上,他给父母打电话,通知他们辞职的消息。父母很惊讶,不明白为什么他要把这么好的一份工作扔掉,苦口婆心地劝他不要冲动。而只有苏明辉自己心里清楚,他并不是一时冲动,经过5年,他发现这份工作实在是不适合他,他向往的是更自由更有创造性的工作,而不是一辈子在机关里做着领导吩咐的琐碎工作。

  他的辞职报告一层一层地审批,三天后,一切手续都办完了。他大舒了一口气,回家美美地睡上了一顿,再也不用担心明天会上班迟到了。别人都以为他已经找好了下家,但是,当时他并没有想好自己要去做什么工作。

  苏明辉并不是单位里唯一辞职不干的人。在辞职前,他已经目睹了十五六位同事的离开。“辞职的人大多是年轻人,30岁以下的居多,也大多是单身,已结婚生子的人一般是不会辞职的,因为顾虑比较多。大多数人也是觉得在这里得不到好的发挥吧。不少人跳到外企了,那里的待遇要比机关好很多。但也有个别人是因为升职无望或者因为在派系斗争中失败而离开的。”

  据统计,近十年来,公务员辞职每年都呈增长趋势。最近,智联招聘一项针对4000余名职场人所作的“金九银十”跳槽意愿网上调查显示,即使“公务员”这样人们心中稳定的工作,表示考虑过跳槽的也超过半数。

  而另一方面的情况却是,公务员考试逐年升温,近两三年更是热得发烫。2007年国家公务员招考网上报名中,全国至少有50万名考生通过审核。国家广电总局的某个热门职位的报考人数竟突破6000人,供求比例达到令人咋舌的1∶3000,刷新了国家公务员招考记录。

  有的人想进来,而有的人想出去。“很多人在报考公务员时,有随波逐流的心理,其实根本不知道自己最想干的是什么,也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公务员。”苏明辉说。

  经过两个多月的休息和思考,他找到了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他以前在机关里的那个职位,早已被迅速地填补上了。

  选自《新世纪周刊》

  公务员跳槽能优化队伍结构

  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广东服务中心高级顾问陆喜梅表示:近年来,大学生找工作困难,激烈的竞争环境让很多人感到压力太大,身心疲惫,而且在企业工作经常面临职业危机感。相比之下,政府机关的工作氛围没那么紧张,而且相对稳定,比较有安全感。

  陆喜梅表示,政府和企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系统,不一定适合每个人。大学生在报考公务员时要慎重,政府工作更多是事务性的,优秀人才一毕业就选择公务员岗位未必合适。千万不要随大流,盲目报考,等到好不容易挤进去了却发现根本不适合自己,这时再想重新进行职业选择就比较困难。因此,毕业生一定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个规划。

  另一方面,公务员跳槽现象的增多,也说明一直困扰公务员队伍建设的出口不畅的瓶颈问题正在改善,从而能更好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

  大学生择业前应合理定位

  华南理工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陈艳指出大学生择业要先看清自己的兴趣所向,不能盲目择业。选择报考公务员之前,应先了解公务员的工作性质、内容是否符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

  据陈艳主任介绍,为了帮助学生做好自我定位,认识公务员这个职位的特点,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经常邀请正在担任公务员职务的校友前来和同学们一起交流感受和工作体会,同时,邀请专家宣讲公务员管理条例和政策。另外,还会帮助学生做一些个性测评,分析就业倾向。

  公务员热不代表真正认同

  长航警官严家军先生认为:透视公务员热,其实“热”的只是公务员们享受的工资待遇、社会地位、医疗保险、住房福利等物质部分,并不能代表对公务员这一职业本身的真正认同。

  在前不久,重庆市委书记汪洋痛斥了部分公务员权与责的不相匹配:“一些同志把用纳税人的钱视作理所当然,却不把为纳税人办事看成分内之事。”汪洋强调说,“公务员就是服务员”不能只当作口号喊。但是目前,仍有不少公务员表现得不像服务员。中国青年报社调查中心与腾讯网新闻中心联合开展的一项有17330人参与的调查显示,仅9.3%的人认同“公务员就是服务员”的看法。

  不要被公务员热“烫伤”

  一位叫伍振的先生说:公务员考试如此火爆,一方面是个好现象:说明政府机关吸引力在不断加强,报考人数多使提高公务员素质的源头更有保证,公务员考试招录的透明度的不断增强等,但欣慰之余,又不能不冷静寻思其火爆表象下可能潜藏的问题。

  公务员过“热”折射出社会整体就业环境的劣势,折射出相当一部分考生“唯利是考”的价值取向。

  要知道,公务员过“热”对整个劳动力市场和社会发展不利。政府机关最大的作用是实施公共管理,并不需要很高的技术含量,也不需要太多的创造性,如果核心人才都集中在政府部门,会形成一定的浪费,这部分人才应当在技术和专业性更强、更需要创造性的部门去发挥作用。如果最优秀的人才不能出现在最合适的岗位上,而都挤在政务部门,经济又怎么能够有活力呢?我们的政府部门应该尽快制订政策,加大其他经济部门的吸引力,以此促进优秀人才到那些最能发挥才能的岗位上。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