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尝试可以,冀望不可太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30日09:34 南方日报

  直言

  潮白

  长春一家监狱对服刑人员的改造教育进行了一种新尝试,那就是设立“孔子讲堂”,用儒家思想来感化服刑人员。有记者前往采访时看到,30名服刑人员正在课堂认真地听老

师讲授《弟子规》,“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等等。

  只要能让服刑人员洗心革面,脱胎换骨,什么样的教育尝试都未尝不可,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但是,如果以为“传统国学的学习可以帮助服刑人员培养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那就夸大了“孔子”的功效,可能会失之于幼稚,尽管“《论语》主张人道主义,教育人们应笃信好学、遵守善道的思想理念;《弟子规》讲的是孝和行,强调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从这则短短的消息看,该监狱所谓的儒家思想,不过从《论语》、《弟子规》中摘录编辑了一些格言警句,给服刑人员讲讲道理。这两本读物不都是讲道理的吗?《论语》还高深一些,清代康熙年间李毓秀编的《弟子规》,讲的则纯粹是学童的生活规范,它以三字韵语的文字形式表达,浅显易懂,押韵顺口而已。

  我们中国最不缺道理,最不缺格言警句,从来不缺,从前不缺,现在更不缺。别说《论语》之类的经典了,谁如果把二十四史和已经标点了的《历史史料笔记丛刊》梳理一遍,谁都能编纂出各个门类的格言警句大全。然而现在,每有教育活动出现,人们也还在积极地编写新的。清朝的陈其元早就说过:“惟天下总此义理,古人今人,说来说去,不过是此等话头。当世以为独得之奇者,大率俱前世人之唾余耳。”其实我们都知道,现在的编完也就编完了,热闹一阵即成匆匆过客,比较遗憾的是,丝毫不妨碍新一轮的乐此不疲。

  别扯太远。国学经典的格言警句讲的终究只是道理,表达的是一种主观期望,如果它们仅仅停留在纸上,不能见之于行动的话,则格言警句永远只是格言警句,永远停留在说理的层次。道理其谁不懂?贪官作起反腐报告来,一样动听得很。违法犯罪的服刑人员,他们不知道“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吗?我们中国人最缺的其实是践行。对服刑人员,更需要灌输的是法律意识。而这,恰恰是国学经典的软肋。

  国学在这几年有被“神化”了的趋势,仿佛21世纪非其不可。因此,它一会儿跑进中小学课堂,一会儿在各地的私塾里热闹得很,现在又进了监狱。国学可能对一些人产生一定的功效吧,但是不要冀望太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