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联合报:高铁“通车”之为“选举献礼”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30日10:07 人民网

  人民网11月30日电台湾《联合报》今日社论说,高铁尚未通过履勘程序,不可通车,却决定在十二月七日举行“通车典礼”。然而,岂有饭未熟就先掀锅盖的道理?

  社论说,择定在十二月七日举行通车典礼,完全是一个政治动作。想象中的场面是:七日锣鼓喧天宣示“通车”,八日所有的媒体图文并茂,九日北高选举接着登场,一气呵成。这是一个如意算盘。

  但是,七日毕竟没有“通车”。因此届时实际的情况却可能是:七日的“假通车”,换来八日民意的“真嘲讽”,搞得民进党团队与高铁当局灰头土脸,还得担心会不会影响九日的选民观感。毕竟,台湾人民曾经看过雪山隧道多次庆祝贯通及通车的场面,还不至于连这一点政治阅历都没有,高铁当局难道也想测试一下舆论及民意的品味?

  社论接着说,七日的“假通车典礼”,虽是高铁当局精心安排的“选举献礼”,但作此决定时必定已获政治当局的同意。然而,现在苏贞昌已经转弯了;他宣布,高铁倘未通过履勘测试,他与台“行政院”团队将不会出席“通车典礼”。换句话说,如今履勘委员会既已决定高铁必须通过“一个月零事故试运转”,也就确定了苏“内阁”将不会出席十二月七日的“通车典礼”。高铁的“选举献礼”,主政者不领情,挑明了拒收,难道高铁还要热脸贴冷屁股?

  于是,高铁当局宣布“重新检讨通车典礼时间”,此诚明智之举。反正皆是政治操作,原来想藉“假通车典礼”作政治冲喜,如今却担心“假通车典礼”成为政治败笔;苏贞昌既已见风转舵,高铁恐也只有“见坏就收”一途。显然这是一个政治动作,便必须评估政治上的利害得失;如今显见害大于利、失大于得,自亦应“重新检讨”。毕竟,这台戏的主角是民进党或苏贞昌,主角不上场,高铁这个龙套也就不必自讨没趣了。

  社论指出,一向以来,高铁的争议分两个层面。一是政治层面,一是专业层面。高铁的政治层面,自起始的“政府零出资”,到如今将台当局挟持绑架,不啻是政商史上丑恶绝伦的一页。但是,这一部分已属既成事实,台湾人追悔莫及。唯正因高铁在政治层面的争议,更不可在专业层面再告失败;倘若连“一个月无事故试运转”亦尚未通过,即要“通车”,或被指“履勘从头到尾都在作弊”,高铁如何建立其专业形象?又如何建立其专业公信力?

  高铁的政治形象与专业形象是两回事,虽然政治形象欠佳,但专业形象仍可力争上游;千万不要为了装点政治形象而扭曲了专业规范,更不可违背专业原则以遂政治企图。台湾人民对高铁的政商操作也许无可奈何,但高铁万一在专业上闯出大祸,台湾人民恐不会默尔而息。

  社论最后指出,政治剧本已经改了。原剧本是:七日“通车”,为选举送利多;新剧本则是:七日“不通车”,为苏贞昌创造形象。高铁当局原来就是此剧的龙套,现在只有摸摸鼻子改期。

  其实,改期最好,高铁应视此为摆脱政治包袱的契机。十二月七日既不举行“未通车的通车典礼”,高铁卸去了“选举献礼”的政治任务,即应努力实现一个“真通车的通车典礼”。多数台湾人民虽对高铁的政治形象不敢恭维,但对高铁未来的专业表现却皆寄以真诚的祝福与期待。

  高铁未来的命脉不在如何奉承谄媚政治当局,民间对专业的信任才是高铁的命脉。高铁,加油!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