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破除“博导终身制”有益高校创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2日00:14 红网

  东南大学11月29日出台改革新规,在江苏高校中率先破除博导终身制,改博导岗位津贴为博士培养津贴,优秀副教授也可当博导。按照东大出台的新规,博士生指导教师实行评聘分开,获得博导资格,并不一定就是博导;只有招到并且开始培养博士生,才能成为博士生指导教师。同时,那些多年招不到博士生、目前已不再指导博士生的“博导”就自然不再是博导。与之相配套,东大今后不再单设博导岗位津贴,所有博士生指导教师都要根据指导博士生的工作量领取博士培养津贴。(12月1日《新华日报》)

  虽然我国的高校体系中从未出台过“博导”终身制这一规定,但是长期以来,高校“博导”职位事实上的“终身制”不可避免的引发了诸多弊端,例如论资排辈,再如因为机制上的“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而导致的因人设岗、有岗无责、人浮于事等现象。一些高校甚至因此而形成了各种学术帮派,乃至学术霸王,他们对于后来的,外来的更有能力、更有实力的学者设置各种阻碍和屏障,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高校“博导”的终身制严重阻碍了自由竞争的学术氛围,并让国内高校距离世界一流大学越行越远。

  或许会有反对者称,国外院校对于贡献卓著的教授、学者也多授予“终身教授(tenure)”之聘任书,以解除其后顾之忧,让其潜心学术研究,此举既留住了人才,又能充分发挥了优秀人才的潜力,促进知识创新。笔者并不否认,如果“终身教授”这一制度真正得到善用的话,并无不妥。可惜的是“橘生淮北为枳”,这一制度来到国内却被彻底改头换面,“教授终身制”不再是个别有特殊贡献者的专利,而是成了但凡“博导”均终身包养,如此大包大揽,自然缺乏竞争,更使得一些高校教授产生了评上博导前需努力尽业,评上博导后便“船到码头车到岸”的错误思维。这种所谓具有中国特色的“博导终身制”当然应该予以破除。

  事实上,现存于各大高校的人事现状并非取消“终身博导”便难留人才了,与之相反,“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却依然是个常态。也正是因为高校职位的过度稳定,使得高校教职对于硕士、博士毕业生的吸引力十分强大,在国外,作为创新型人才的硕士、博士毕业生更多的会优先选择去企业工作,而在我国有“金饭碗”之称且旱涝保收的高校教职却日渐取代了企业职位成为了硕士博士们的首选,原因何在呢?高校里职称独大的人才评定机制,只要评上博导就可万事大吉,船到码头车到站,就可不论将来贡献如何,稳作博导高位,并安享高级待遇,一些博导在取得名分,享受到待遇之后,却开始身在曹营心在汉,三心二意忙赚钱也并非孤例,而这显然并不适于以科学创新和专业教育为基本任务的高校。高校就是要创建有利科学创新的竞争环境,并吸引真正有能力的人才。普遍实行的“终身博导制”抑制了竞争,自然也就抑制了创新,这一制度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高校对人才的选拔,也不利于建立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

  从这个意义上说,东南大学此次破除博导终身制的举措将有助于高校人事管理摆脱泛行政化的体系,并促进高校建立起科学完善的人才评价和人事管理制度,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让真正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稿源:红网 作者:武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