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开宗立派留妙曲清音扶桃植李传园丁精神 好友、同事、学生及家人怀念赵铮先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2日07:51 大河网-大河报

  

开宗立派留妙曲清音扶桃植李传园丁精神 好友、同事、学生及家人怀念赵铮先生
昨日凌晨,国家一级演员、省曲协名誉主席、河南文史馆馆员,享受国务院优秀专家津贴的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曲艺教育家赵铮因病辞世。惊闻噩耗后,记者第一时间电话采访了赵老的家人、生前好友、同事以及学生,他们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赵老的赞颂和怀念。

  好友、同事

  她是一个女中豪杰

  刘建勋(河南戏迷协会副秘书长)

  我刚刚听到赵大姐去世的消息,很难过。我和赵大姐相识半个世纪,情同手足。有八句话可以形容我们的关系:“大姐创作我配合,大姐演出我观摩,大姐得奖我祝贺,大姐业绩我传播,大姐得病我探望,大姐有事我张罗,志同道合手挽手,同为曲艺谱新歌。”我10多年前为赵大姐写了3首诗,其中一首有十二句:“名如其人,人符其名,耿直倔强,风骨铮铮。凭一身正气,登曲坛磨砺业成,靠园丁精神,培育出代代后生。两鬓银霜,拼搏不停。问她:‘何苦如此?’笑答:‘为了曲艺振兴!’”如今大姐辞世,我想再加上四句:“勇斗病魔,直到临终。曲苑八方传呼声,楷模赵铮。”

  赵抱衡(郑州华夏美术院院长)

  我和赵铮是开封艺校校友、同事,1996年同时被聘为河南省文史馆馆员。赵铮是河南曲坛20世纪后半叶的领军人物,她最大的贡献就是开创了“赵派”河南坠子和培养了一批优秀艺术人才,中国曲协今年为她颁发了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她的去世是河南曲艺界的重大损失。我和老伴杨九如商量后,写了一副挽联:“德劭艺高为曲苑振兴,达穷无论;骨铮品正任风云变幻,宠辱不惊。”

  庆遂增(原河南曲协副主席兼秘书长)

  我们都很敬重赵老师,她是一个知识分子,原从事艺术教育。上世纪50年代在开封艺术学校当老师,后来从讲台走向舞台,调入河南省曲艺团后从事曲艺创作和表演。她改革创新,开创了唱腔优美俏丽的“赵派”河南坠子,很有艺术特色,独树一帜,为河南坠子增光添彩。赵老师的为人跟她的名字一样,很有女中豪杰的英雄气概,热情豪爽。她办戏曲学校教书育人,培训了一大批人才。

  她的作品脍炙人口

  余文光(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

  1962年,我还是个刚刚步入专业相声队伍的毛孩子,在洛阳曲艺说唱团当相声演员。一天,团里邀请赵铮老师讲表演课,也要求我参加。我到团长办公室一看,是位黑脸儿女老师。谁知这位黑脸儿女老师真是高人。在她的讲课中,既有惊人的表演,又有与众不同的唱腔。她的一字一句,一颦一笑,一招一式,一举一动,优美典雅,恰到好处。她的辅导,既有实践,又讲艺术理论,真可谓深入浅出。我从来没听别的曲艺前辈这么讲过,而且这么细致、全面、透彻、清楚。这堂课使我对赵铮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使我至今难忘,就是这一堂课,使我们娘俩儿结下了不解之缘。

  李广宇(著名曲艺作家)当年我报考北方曲艺学校,赵老师就是评委之一。后来我毕业分到河南,还到赵老师办的曲艺班讲过写作课。再后来,我作词、赵老师作曲、演唱创作了不少的河南坠子作品,其中《汨罗悲歌》等作品都有很大的影响。她的第一本书《赵铮河南坠子艺术》还是我为她撰写的年谱。我们合作时间很长,感情很深,她对我很好,像慈母一样。一副简板,两段檀木,作为坠子演员的击节乐器,再寻常不过了,可在赵铮老师的手中,却力重千钧。就用一副简板,她创作演出了《摘棉花》、《双枪老太婆》、《晴雯撕扇》、《岳母刺字》等脍炙人口的坠子曲目近百段儿,唱红了大江南北。她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继承传统,锐意革新,极大地丰富了河南坠子的音乐表现力,形成了自己既凝重清雅又柔美华丽,豪放与婉约兼备的“赵派”河南坠子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河南坠子历史上树起了一座承前启后的丰碑。

  学生

  她给人一种精神和力量

  朱迎春(省艺术学校曲艺班第一期学员)

  赵老师创办的这个班让我受到了系统、规范的曲艺理论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她从来都是尽量让学生学到最精华的艺术,她不仅让学生们学习她的表演和唱腔,还邀请曲艺界的名家到培训班讲课,让学生能够吸收到其他表演艺术家的艺术精华,没有一点门户之见。她是一个大胆的艺术教育家,请来了中央音乐学院的著名声乐教授到曲艺班讲课,让学生们学习科学的发声方法。我后来能够从事声乐教学工作,就是得益于当时学到的声乐知识。她还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在曲艺班开设了语文、乐理等课程。她还带着学生到北京、天津、济南、武汉等城市去演出,让学生们接受舞台的锻炼和观众的考验。她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早上出早操,晚上查宿舍,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不让学生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她的学生遍布全国。

  卢臻(省艺术学校曲艺班第一期学员)

  从认识老师起就觉得老师和一般的艺人不一样。每次见到赵老师,都觉得她给我一种精神和力量。她经常对我们说,曲艺不能总是老腔老调,要出新。为了学生们能在学习中出新,她给曲艺班的每个班都配了3架钢琴。我是从农村考到曲艺班的,对有些字的发音经常念错,她在日常生活中就处处帮我纠正。有时候叫她一声“赵老师”,“赵”字没念准,她就要求我按正确的读音重叫一遍。当时我们班39个学生,27个都是女孩子,她怕出什么问题,每当有来信,她都要去看看是谁从哪里写来的信。当时有的同学对她的这种举动有意见,不理解她为什么要那样做,其实她就是怕学生们接触到一些不好的人学坏了。

  她是一个爱才的老师

  杨帅学(曲剧表演艺术家、省艺术学校曲艺班第二期学员)

  刚一入校赵老师就给我们上了一堂思想课,让我们珍惜学习机会,好好做人,认真学艺,做好人,学好艺。她这样要求学生,自己也是这样做的,她把自己的一切都无私地献给了她的学生和曲艺事业。在生活中,她像一个慈祥的母亲一样对待她的学生。我们的一言一行是不是正确,饮食起居是不是合理,她都无微不至地要管。在艺术上,她对我们的要求非常严格。我后来改行唱了曲剧,每次去看她,她都是怕我取得一些成绩之后有骄傲情绪,从来不表扬,只有批评。

  王国军(省艺校曲艺班第三期学员)

  我是老师一句一句教出来的。在学生面前,她首先是一个老师,其次还是一位母亲。她在生活上和学习上对学生的关心,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老师的职责。她是一个爱才的老师。在第三期曲艺班招生时,她说,我们要培养好苗子,不合格的不能收。当时我的年龄超过了规定的年龄两岁,她为了招我多次去有关部门争取,不惜把整个曲艺班的开学时间推迟了半个月。她说,要是招不来这个学生,今年的班就不办了。毕业后我也曾想过改行,当时已经把去机关当干部的工作联系好了。她在学校门口拦住了我,她伤心地对我说:“你是一个好苗子,要是走了就太可惜了。你要真走了,以后就永远不要来看我了。”看到老师这么苦口婆心地留我,我毅然留在了省曲艺团。

  她有一种艺术家的傲骨

  范军(青年相声表演艺术家)和一般的艺术家不同,赵老师身上有一种铁骨铮铮的精神,有一种艺术家的傲骨。她总是给人一种坚定、从容、大气的感觉。她在经济上很贫穷,但在精神上是贵族。她豁达开朗,有着博大的胸怀。前一段曲剧表演艺术家张新芳去世,她在电视上看到了我痛哭的镜头,她对我说,老师在电视里看见你哭张老师了。我知道你是真的很悲痛。但是我走的时候你一定要笑,一定要记住。我创作新的相声段子时,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就去向她求教。她经常对我说,相声的说学逗唱要为包袱服务,演员在舞台上要真实,表演艺术要从人物出发,要塑造人物形象,要有内涵。尽最大的努力挑好这个担子。

  宋爱华(著名河南坠子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河南坠子专业委员会主任、赵铮先生最早的学生之一)我去病房看了老师几次,告诉她中国曲协成立河南坠子专业委员会的好消息。她趴在我耳边对我说:“爱华,挑起这个担子,别着急,车到山前必有路。”我抱着她的肩膀哭了。河南的曲艺发展和“老婆儿”分不开,一辈子坎坎坷坷,我心疼她。啥是学生啊?跟闺女一样。我会尽最大的努力挑好这个担子,我的榜样就是我的老师。

  家人

  她给我们留下一个字

  何大平(赵铮的大儿媳)婆婆是一个意志非常坚强的老人。2001年,她因为肺癌做了手术以后,老是想着要给学生们留下一些东西,把河南坠子的文化精神留下来,不顾病痛的折磨,在别人的帮助下写出了《赵铮回忆录》。我们家并不富裕,给她治病用的一些药很贵,我们就想办法去借钱。每次有领导去看望她,都问我们有什么困难没有,她从来都不让我们对领导说。”

  陈觉(赵铮的二儿子)她是一个非常慈爱的母亲,她从来没有打过我,有什么事情总是耐心地讲道理。我长大以后,她对我就比较严厉了。她经常教育我说,做人要诚实,要有德行。她对所有人都是一种宽容的心态,包括一些曾经伤害过她的人,她从来没有进行过任何的打击报复。她是一个很热爱生活的人。她虽然不经常做菜,却很会做菜。上世纪70年代我结婚时,她亲自下厨给我做了两桌婚宴招待亲戚朋友。我曾问过她这样的问题,你这一辈子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她说:我只给你们留下一个字——德。”

  记者

  她病中仍关注民族文化

  张红梅(本报文化版编辑)今年4月初的一个下午,因为一个选题曾到赵铮先生家采访。眼前仿佛还见她穿戴整齐坐在沙发上等候一个晚辈前来的身影;清晰地记得她在聊天时因咳嗽多痰,笔者随手递上她放在身旁的垃圾筒时她眼里泛起的一缕柔情;耳畔仍是她特有的已略有些沙哑的声音,透着一个老艺术家的深深的忧虑:“不振兴民族文化怎么得了!”说着养生的心态,话中更多的是对当今文化现状的关注。风起了,雪还未舞,想去病房探望老人的心愿未了,却传来了老人的噩耗。

  她生前对流行文化颇有自己的看法:“现在的有些女孩子,表演时露着肚脐,摇摇晃晃。某个明星来一趟郑州听说就拿走几十万元,来了还没演。有些企业家,动辄几十万元请个歌星来唱歌,有这些钱,能做多少公益事业!舞台上灯火辉煌,舞台下人山人海,一些人花很多钱买票,却不知道音乐是什么。”

  她认为:“真正的音乐是抒发感情、激励人民的动力,能唱出人民的心声,给人们以动力,以活力。流行音乐当然有好的,像今年流行的《吉祥三宝》,表现的是民族文化,给人一种美,一种力量,能启发人们的爱。”

  谈到民族优秀文化,她曾说:“一些优秀的艺术门类现在看不到了,这是一种悲哀,但这种悲哀都是短暂的。国家现在很重视民族艺术的发展,河南坠子也被公布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艺术反映,有些终究是昙花一现的,只有民族艺术才是中国文化的主流。”

  一个耄耋老人的肺腑之言,在告诉我们:振兴民族文化,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首席记者张体义记者陈向阳刘同洲张红梅文记者王建立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