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新知青”是新农村建设的常驻生力军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1日00:15 红网 |
日前,新华社报道,浙江省台州市最近出现一种现象: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包括名牌大学毕业生纷纷争当返乡“新知青”——通过“非转农”,将自己的户籍身份变为农民。截至目前,台州市所属椒江、路桥、黄岩3个区已有近5000名大中专毕业生办结了“非转农”手续,跳进“农门”。 此消息一出,舆论大哗,指责者众。有人称这是“务实之举”,这些大学生是为温 饱计在逃离现实;有人担心它会引发“读书无用论”,大学生最终回老家种地,高等教育的价值何在?有人谴责他们是“与农民争利”的伪精英,如果他们的村是穷村,他们会跳回“农门”吗?((2006年12月12日《中国青年报》)笔者认为,对大学生“非转农”现象不必如此苛求。它不过是大学生在现实就业环境下的一种理性选择。浙江台州这些大学生所以甘愿“放弃城市梦,重归田园”,表面上的原因是,城市生活成本高、压力大,吃穿、交通、医疗、教育、住房等开销负担重。但在深层次上,它反映了在我国发达地区城乡差别正逐步缩小,农村本身的吸引力在逐渐增加的变化,虽然这种变化目前还处于萌芽状态,在多数地方还不明显,但它代表了一种城乡关系发展的新趋势。 之所以有人对大学生“非转农”现象看法不一、多有责问,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许多人在思想深处对大学生仍寄托了过多、过大的期待,被“天之娇子”、“时代宠儿”的光环所眩目,骨子里没有把大学生作为普通劳动者看待。殊不知这正是当代大学生走向社会时必须克服的一道心理障碍,如今有的大学生能够冲破光环回归现实,这应该是一种可喜的变化。 大学生“非转农”现象是否可行,更重要的是看农村是否需要他们,那里有没有他们作为的空间?换句话说,就是农民欢迎不欢迎他们,农村需要不需要他们?安徽《决策》杂志社在今年4月份,曾就“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为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村民有78%的欢迎大学生下乡参与建设新农村;有62%的村民表示,如果村子里有大学生干部,自己有困难一定会去找他帮助解决。我相信这基本上反映了农民兄弟的态度。 或许有人会反问,现阶段大学生跳回“农门”为什么会选择在富裕村而不是“穷村”?大学生返乡不同于社会志愿者,他们不是前去进行短期帮扶工作,是要回归到自己的父老乡亲之间,在祖辈留下来的土地上创业和发展,亲自参与把财富的奶酪做大。即使抛开个人待遇不谈,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在经济条件、产业基础、思想观念、对人才需求的层次和多样化等方面,与西部地区的农村相比,更适合大学生前来创业和发展,何况,对他们来说,在政策法律允许条件下,追求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也不该受到指责。 现时的“新知青”返乡虽然只是个别现象,远未形成大中专生“争当”农民的态势,但这不能成为怀疑甚至否定它的理由。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谁能够断定,这种个别现象在那些城乡差别已不再明显的地方不会蔓延开来?谁又能够断定,在未来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不会出现返乡大学生群体的身影? 建设新农村不只是农民自己的事,必须获得全社会的支持,但是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必须是农民自身。大学生以建设者的身份跳回“农门”不是与民争利,也未动别人的“奶酪”,而是在为新农村建设打造一支“农”字号的生力军。就此而言,大家应该宽容并为他们喝彩。 稿源:红网 作者:鲁宾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