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放映员现在很少看电影(图文)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1日00:24 重庆晚报 | ||||||
王国荣向记者介绍老电影的放映过程
为了吸引观众,现在的电影院以“真人秀”来宣传电影。
现在的电影院越来越豪华,电影票价格也越来越贵。 63岁的王国荣放了40多年电影,如今喜欢骑车旅行。他说,现在电影票很贵。 本周二,因主城几大电影院票价减半,张艺谋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成了香饽饽。 “看了晚报上登的老照片,我又记起当年放电影的情景。”63岁的老电影放映员王国荣从重庆电影公司退休后,就很少看电影。昨日,在渝中区中兴路口一居民楼里,老王聚精会神辨认本报“重庆珍档·老照片追踪”上刊登的老照片。照片上,一群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孩子在电影院门前排队等着看电影的场景,他印象深刻。 王国荣生长在重庆。在他童年记忆里,放映员可随时出入那间神秘的放映室。“那个年代,工作好找得很,只要你愿意干。”1960年,初中毕业的王国荣成为当年的合作电影院(位于现在的上清寺转盘)一名放映员。后来,他被分配到唯一电影院(后改为劳动电影院)等继续放电影,直到2002年退休。 “《阿诗玛》、《刘三姐》是那个年代观众最欢迎的电影,常常通宵放映都不能满足需要。《奇袭》、《祝福》也是风靡一时,场场爆满。”王国荣说,那个年代没有什么好娱乐的事,看电影成了市民生活的主要娱乐方式。那时票价便宜,一人看场电影只要两三毛钱。王国荣思想比较单纯,对工作充满热情。那些岁月,他一天到晚泡到电影院里,床就铺在放映机旁。 “现在放映机是氙气(一种惰性气体)灯照明,那时没有这些先进的设备。当年的电影拷贝质量差,一卷胶卷放上300次基本就损坏了。损坏的胶卷必须交回电影公司。一部一个半小时的电影,隔不久就要换片。电影放映员必须寸步不离守在机器旁。”他清晰地记得,放映机是靠两截大约30厘米长的碳精棒发光将胶片上的图象投射到银幕上的。两截碳精棒中间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远了不行,太近也不行。“碳精棒燃烧变短了,就要小心续上,不然,火花掉下来,容易烧坏胶片。”王国荣当年放映的电影拷贝是易燃片,遇到一丁点火星儿就烧片。 王国荣忆起他放映员生涯中最惊心动魄的一幕。 “一个夏天的上午,放映室热得难受。当时放电影《奇袭》。电影好看,我调整好放映机,也就聚精会神地看电影。哎呀,不好,烧片了,我忘了续碳精棒!碳精棒上的火花就溅到胶片上,胶片燃烧起来,烧坏了放映机,甚至把我的被子、大衣全烧毁了。那天只好公告停映,当天其他几场的票款全部退还给观众。” “现在看电影好奢侈哟。电影院厅小,有沙发,音响效果也好,影片放映中,也很少断片。”老王退休后收入不高。放了40多年电影,如今他不买票也能看进口大片。但自从退休后,他就很少去电影院了。老放映员现在喜欢骑自行车旅行,喜欢到中兴路地摊上“拣漏”,如今,抱怨最多的是电影票太贵了,一般老百姓消费不起。 珍档·读者互动 赵露:魁星文化传媒公司做了件好事,抢救了一批反映临江门变迁的历史照片。 黄易:我家以前就住临江门,看到报上登的那些老照片,好亲切。吊脚楼下的石阶,我们都曾走过。最怕黑天走路了! 刘圆:临江门拆迁前,我家一直住那里。虽然现在我家都在北京住公寓,但常常在梦中出现临江门旧时的场景。那地方虽破旧,但是我们童年最快乐的记忆。 王国荣:当年看电影好便宜哟! 记者袁尚武实习生王倩瑶/文杨帆/图网络编辑:李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