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浙江台州5000名大中专生争当农民引发网上热评 “新知青”下乡折射就业新理念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1日03:48 大河网-河南日报

  

浙江台州5000名大中专生争当农民引发网上热评 “新知青”下乡折射就业新理念

  

浙江台州5000名大中专生争当农民引发网上热评 “新知青”下乡折射就业新理念

  

浙江台州5000名大中专生争当农民引发网上热评 “新知青”下乡折射就业新理念

  

浙江台州5000名大中专生争当农民引发网上热评 “新知青”下乡折射就业新理念
点击事实:浙江台州市最近出现一种现象: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包括名牌大学毕业生争当农民。截至目前,台州市所属椒江、路桥、黄岩3个区已有近5000名大中专毕业生办结了“非转农”手续,跳进“农门”(据12月10日《中国青年报》)。此现象经媒体报道后,在全国各大网站引起网友热烈评论。

  网聚观点

  正方:大学生到农村就业,这是社会的进步!

  新价值观、择业观下的理性选择,反映出一种社会进步

  新华网网友:好现象啊。我老家在湖南农村,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深圳工作,7年了,工作表面看来比较体面,但压力很大,身体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每次回家探亲,看到山好水好空气好,农民的生活精神面貌也好了,自己也想回去。大学生回农村是为长远计,赞成!

  大河网网友瓦当:建议大学生转变观念,到最需要的地方去,相信在新农村建设中一定能发挥更有意义的作用。

  红网网友:当一个徒有虚名的城里人,不如当一个农民实惠。这恐怕才是多数“新知青”要“非转农”的真实动机。尽管这种选择蕴含着几多无奈,但也说明了大中专毕业生的价值观和择业观更加切合实际了,反映出了一种社会进步。

  新华网网友:现在的大学生太偏重城市了,如果让更多的人才回到农村创业,可能带来更多的实际效益。只要走出心中的“围城”,活得坦然自若就可以了。

  红网网友:“非转农”不仅能解决部分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使自己有用武之地。

  新农村建设天地广阔,大学生大有作为

  金羊网网友:虽然大学生“非转农”问题折射出就业形势的严峻、城市生存的艰难,但是对于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倒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新华网友: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知识青年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我们不能用“一种令人费解的思想”去解读“这种令人费解的现象”。

  正义网网友:农村大学生从农村走出来再回到农村,将会在实践中成为农民致富的带头人。

  长城在线网友:“新知青”为新农村建设增添了一支生力军,可以优化农村知识结构,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大河网网友台前陆诗秦:大学生们把新知识、新风气带到了农村,肯定能加快新农村的建设速度!

  新华网网友:大学生应该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台州的大中专生开了个好头。政府应制定优惠的创业政策来吸引和留住这些大学生,让他们安心在农村发展。

  大众网网友张成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大中专生争当农民,既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有利于大中专生展示才华,是明智之举。

  新华网网友:中国13亿人中有9亿是农民,国家为农村发展提供了很多优惠,所以那些想回农村发展的大中专学生是很有远见卓识。商机无限,祝你们成功!

  反方:“非转农”现象是资源的浪费,是社会的倒退!

  “新知青”下乡是人才的浪费,可能诱发新的“读书无用论”

  长城在线网友:考上大学当城里人,是无数农村孩子的梦想。读了一肚子书,结果还是回来当农民,无疑会挫败很多农村孩子读书的梦想。“新知青”、“非转农”极有可能诱发新的“读书无用论”。

  新华网网友:大中专毕业生付出高昂的学费,毕业之后重新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意味着教育投资的失败。除非他们所学专业为农林牧副渔,必须到农村进行实践。

  新华网网友:“非转农”现象是社会倒退!城市里的就业环境和就业压力,以及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使他们别无选择!

  中安在线网友:大量受过教育的学生,因承受不了城市的巨大“排斥”,无可奈何地重返农村,当上“新知青”的角色,无论是从国家城市化进程,还是新农村建设角度来讲,这种人才倒流现象绝非正常。

  “城市生活压得我透不过气”——回乡,无奈的选择

  新华网网友:城里就不了业,户口没处放,就只好转回农村喽。

  红网网友:“城市生活压得我透不过气”等言语,折射了“新知青”面临的诸多无奈,高房价、高房租、高消费和低收入的窘境,使很多大学生的城市梦变得遥不可及。

  长城在线网友:“新知青”的出现,说到底还是就业难。如果这些大中专毕业生可以在城市里找到一个基本满意的工作,能够支付城市生活的基本需求,他们可能就不会回去。

  红网网友:大中专毕业生回农村难成气候,因为他们的选择多出自对城市生活的无奈,而非对农村生活的真正向往,因而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

  大河网网友九九:无奈的选择!但愿能从客观上带动农村建设,让大中专生的科学知识尽快转化为建设“三农”的生产力,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别。

  (本报记者刘静沙金艳阳)

  相关报道

  华夏时报:“非转农”一种正常的利益诉求

  自1995年以来,大中专生已不再享受包分配政策,外界压力使他们成了城市边缘人。与此同时,农村居民的征地补偿金以及社会福利对他们构成了不小的诱惑,而这些利益分配无一例外地与户口挂钩。在这样的背景下,大中专生“非转农”不过是为了直接参与利益分配,将土地当做自己生活的最后一份保障。

  济南时报:城市贫困凸现生活成本问题

  很明显,在城市化成为社会发展基本趋势并且迅速推进的今天,这种因生活成本高昂带来的城市贫困现象,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发展隐忧,不仅是城市自身内在和谐的隐忧,亦是整个社会城乡协调发展的隐忧。降低这种压力,完善社会保障,加大对城市公共产品全方位投入,促使诸如医疗、教育、住房等“压迫得让人透不过气”来的城市生活成本真正降下来。

  相关链接

  王静:女大学生当上农场主

  24岁的王静2001年7月毕业于南昌职业师范学院,同年12月回到家乡江西新余市水西镇安和村租赁承包200亩荒山荒坡,学习育苗技术,垦荒种果,当上了一名农场主,还安置10余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走出了一条大学生自主创业、开发农业的成功之路。

  (图为王静在管理果树。来源:南充日报)

  王寿波: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当村官

  王寿波,2003年从西南大学毕业后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到重庆市綦江县新盛镇工作。2004年年底,他当选为新盛镇气田村党总支书记,成为全国首批一万多名服务西部志愿者中的村官第一人。

  (图为王寿波在田间。来源:重庆晚报)

  顾澄勇:复旦毕业生甘愿卖鸡蛋

  顾澄勇,2002年复旦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后,选择了回上海南汇区的农村老家养鸡、卖鸡蛋。“我总觉得,大公司里满是人,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而在农村,或许很难找到第二个像我这样的。”按他的话说就是“起点低的地方发挥空间更多”。如果在上海市区的街头,顾澄勇可能就“淹没”在人群中;可是在南汇六灶镇,他却像一滴油倒在水里,泾渭分明。

  (图为顾澄勇在养鸡棚里。来源:新民晚报)

  调查:大学生就业开始流向小城镇和农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