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兴盛看霍州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1日06:27 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深冬时节虽已寒气袭人,但置身霍州大地却深切地感受到了浓厚而热烈的文化气息。“现在读书太方便了,正好利用农闲时间学学农业科技知识。”坐在架满柜盈的农民图书室里,霍州市退沙办许村村民张成斌满怀欣喜。透过村村建设农民图书阅览室这一文化工程,我们了解到,近年来霍州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文化兴市”战略,文化事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有力促进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文化设施日臻完善 霍州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是广大群众和文艺工作者殷殷的期盼,亦是霍州市委、市政府历届领导萦绕在心头的一份牵挂。在政府财力较为紧张的情况下,霍州市大力实施“文化兴市”的战略,加大了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先后投资300万元改造了影剧院,投资500万元兴建了建筑面积达35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大楼。又投资100余万元完成了南塔烈士陵园的修缮,新建了霍州革命纪念馆。 在旅游文化的开发建设上,霍州更有令人注目的成就。多年来,霍州市以“一署两峪”为重点,累计投入资金上亿元进行了旅游景区开发,完成了陶唐峪旅游路、霍上线旅游路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了颇具市场竞争力的两张王牌:一是品位独特,被称为古代官文化典范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我国现存唯一完整的州级署衙———霍州署;二是风光独特的国家级森林公园七里峪自然风景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霍州更是走在了全省前头。2003年以来,按照我省建设大运文化体育走廊工程的有关要求,霍州在大运高速公路沿线的5个乡镇、32个村分别建设了5个中型体育活动中心和37块混凝土篮球场,该市大张镇被评为全国农民文化体育运动先进乡镇。 为了方便广大群众乡村农民能收听、收看到更多、更好的节目,霍州市先后投资20万元,完成了市区广播线路和机房设备改造;投资30余万元,对电视台节目播出、制作设备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实现了采编播数字化,为开通数字电视节目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投资400余万元,加快了农村有线电视宽带网络建设,共架设光缆150公里,覆盖4个乡镇、20个村,为6000多户居民安装了可以收看40余套节目的有线电视宽带网,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2006年春,全市范围启动了村村建立图书阅览室工程,全市近百家市直单位包联了187个农村,携手共建图书室。 民间艺术大放光彩 霍州是一个传统的文化之乡,民间艺术代代传承,精彩纷呈。每年的春节街头文艺汇演,全市的民间艺术都要进行一次集中展示,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等一一亮相。最具代表性的则是威风锣鼓、剪纸和面塑。 威风锣鼓是以鼓、铙、锣、钗四种乐器齐奏的一种民间音乐表演形式,起源于尧舜,兴盛于隋唐,被誉为华夏瑰宝、民间艺术奇葩,霍州是威风锣鼓的发源地之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经历了长期的沉寂以后,霍州锣鼓终于从历史的尘封中走了出来,先后参加了全国第一届农运会、亚运会、国庆四十周年文艺汇演等大型活动,以其粗犷豪放、雄浑激越的风格震惊了华夏,被誉为“华夏第一鼓”,成为一个颇具潜力的文化产业和一个响亮的文化品牌。 霍州剪纸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大赛,并获得不少大奖。其中陈玉萍的剪纸作品《富贵有余》曾获中国书画艺术交流研讨会第36次盛会金奖。霍州剪纸协会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而制作的作品曾应邀赴日本参展,获优秀奖。2005年1月参加的山西省第四届全省农民书画展中,陈玉萍的剪纸作品获二等奖,王华珍的剪纸作品获三等奖。 每年的春节、寒食节、七月十五人们都要做面塑。起先只是群众自己享用或赠送亲友,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霍州的面塑已形成一个产业,每年春节期间的年馍已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文化活动方兴未艾 霍州市始终将群众文化活动作为构建和谐霍州的一个重点,着力推进。为充分发挥协会的作用,霍州相继成立了各种文体协会,目前,全市共有文体协会24个,其中老年门球协会、书法家协会等在临汾市乃至全省都有较大影响。每年全市都要举办许多大型群众性文体活动。仅去年以来,霍州市就先后组织举办全省门球邀请赛、全区农民篮球运动会、全国武术散打擂台邀请赛、书画联展等20余项大型活动。在轰轰烈烈的文体活动中,社会各界群众热情高涨,张昕等老年人创办了佳谊艺术团,蒋秀云等人创办了枫叶艺术团,韩清忠则个人出资创办了文化院。为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该市还每年利用传统庙会为群众送知识、送技术。10支农村电影放映队,坚持常年扎根山村,足迹遍布全市180多个村庄,平均每年送电影下乡达300余场。 本报记者 乔明亮 本报通讯员 朱文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