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仅六人捐赠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1日06:40 大洋网-广州日报 | ||
至今,莞城慈善超市已经成立近2年时间,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接近年末,今年 捐赠给救助站的市民只有6个人,“援助平台”几乎成了企业的专有平台。然而,超市成立初收到的40多万元捐款至今存在银行,捐资的使用问题也让超市犯了难。文/记者顾翔 共计发放兑换票700余张 据莞城区社会事务办统计数字显示,今年共计收到捐赠物品有大米8390公斤、食油1032瓶、米粉8箱、洗衣粉152包、棉被218张、蚊帐72床、年果包432份、西装200套、拖鞋200双、运动鞋100双、面巾、牙膏、牙刷、纯净水、方便面等一批。这部分捐赠物资主要针对莞城近百贫困户和300低保户,共计发放兑换票700余张,平均每季度发放兑换票200张左右。 记者在位于莞城光明路上的慈善超市发现,成立初期捐赠的一件西装至今仍旧挂在墙上无人兑买。“一般只是兑买粮油、大米等日常生活用品,其他不常用的物品就很少有人兑买。”超市工作人员介绍,市民需要的只是能够得到最低的基本生活保障,与其他例如贵重衣物、相机等物品相比,多提供米、油等生活日常物品还是来得更实际一些。 一年仅有6人捐物品 据了解,莞城区慈善超市委托给敬老院管理,由社会事务办监督,一般情况是收到多少物资就分派多少兑换票给低保户和贫困户。但是在捐赠名单上记者看到,今年一年时间总共有6位市民捐赠大米、油等物品给慈善超市,而且2月、3月、9月期间甚至没有一人捐助。 据莞城社会事务办负责人介绍,慈善超市收到的捐赠主要来源于企业老板,从超市成立至今共计收到捐款50余万元。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成立救助站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给需要救助的人提供一个“援助平台”,更重要的是为了提供“爱心平台”。捐赠者是谁并不重要,也不在于捐赠的物品贵重、大小、多少,只要有份爱心就行,才能让慈善超市真正成为“爱心平台”。 40万捐资“留守”银行 据了解,在去年东莞市慈善超市成立之初,一些企业纷纷慷慨解囊捐款捐物,其中某地产服务有限公司一次性捐款高达40万元。时至今日,这40万元捐款仍存在银行等待划拨。 “不敢用,也不能不用!”莞城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慈善超市用款问题时说,因为超市没有在相关部门登记手续,不能随意支配、提取现金,毕竟只是为慈善事业提供一个互助平台。今年5月9日,某企业向莞城慈善超市捐赠了9.9万元,出于使用捐款程序复杂等方面的原因,捐款改成了“委托购物”的方式,由捐款方委托慈善超市工作人员购买所需物品,再将剩余金额转入莞城区捐款专用账户,用此方法送达捐赠人的爱心。据了解,目前莞城慈善超市最早收到的40万元捐款至今仍旧分文未取。 莞城区社会事务办陈主任介绍,由于粮油、大米等日常生活用品都有生产日期的限制,所以只能定期购买,加上政府定期发放的一些救助物资,企业也会在过节期间捐赠,慈善超市目前的储备量还算充足,只是没有达到当初成立超市“爱心平台”的目的。她说:“可是这部分资金不能总存在银行,最终还是要用在需要它的人身上。” 期望建立健全慈善超市管理机构 虽然目前的慈善超市能够为低保、贫困户提供所需的日常物品,但毕竟种类单一。“到了过节,例如中秋的时候,没有收到过一份月饼,如果他们上报需要的物品,再用捐款购买,这样就更完善慈善超市。”陈主任说,在维持好这部分人的生活和慈善超市发展的基础上,也非常希望充分利用这部分资金,让受助人得到更多帮助。如果成立类似慈善会机构的话,不仅可以解决超市物品单一的问题,还能帮助更多的人,例如孤寡老人、残疾人。更能在节日期间送上一份节日的祝福,让他们享受过节的乐趣。 东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完善慈善超市的管理机制,同时呼吁,希望能有更多的市民关注慈善超市,不管捐赠物品或大或小、或多或少,都是一份爱心,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超市的“慈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