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戏虫子”的苦乐时光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1日07:43 大众网-大众日报 |
要说吕剧的代表作,当推《李二嫂改嫁》。这出戏涉及30多个角色,排演难度大,许多专业院团都不敢轻易排。可是一个农村的“野班子”,硬是把这出戏排成了。用一位戏班子成员的话说,“平均每年演出40余场,几乎遍及整个济南市”。 因为痴迷演戏,戏班子里的人有了“戏虫子”的绰号。 演戏是积德的好事 能演《李二嫂改嫁》的这个戏班子,是济南市历城区华山镇王家闸村庄户剧团。12月初的一天,天降大雾,格外阴冷。记者来到炉火正红的剧团排练室,才感觉到一股温暖。屋里几个人正在收拾房子,一位50多岁的中年妇女边擦桌子边说:“快过年了,俺们‘白菜帮子剧团’想排个新剧目,刚拉开架子,但又为资金愁得慌。” “白菜帮子剧团?”记者纳闷,看着墙角几个大白菜猜测…… 中年妇女哈哈大笑:“‘白菜帮子剧团’就是俺村的庄户剧团,我是主角兼团长,叫于世美,这几位是剧团的骨干。” 问起“白菜帮子”一名的来历,于世美从头道来。 2000年初冬,村里7个“铁杆戏迷”自发组成了庄户剧团,每周聚在一起吹拉弹唱,开始是自娱自乐,慢慢地吸引了村里不少人。见大伙来瞧热闹,本身就有唱戏底子的于世美心里一热,招呼伙伴排了《喝面叶》、《小姑贤》几个小戏。这下更不得了了,外村的人也来看。家里挤不开那么多人,村里见他们搞得像模像样,就专门划拨出一片旧校舍作为他们的活动场所。 “场地大了,咱得出新戏、大戏。”于世美多次和大伙合计,要排大戏《李二嫂改嫁》。她跑到济南市吕剧院请来退休的老演员作为艺术顾问,在自己家里一住就是8个月。行家一指导,演员的唱腔和形体动作都有了很大的改进。 在《李二嫂改嫁》中扮演张小六的王富贵介绍,架子扎起来后,却被钱“憋”住了。村里有些老人劝于世美:“‘闺女,弄个小戏热闹热闹就行了,弄大戏可不行,你没听说市里、省里排个大戏要几百万块,趁早收场吧。” 于世美说:“我一连几个晚上睡不着觉,一个劲地想,搞这个戏咱图个啥,还不如做个小买卖,又挣钱又省心。可是真的想撂挑子时,又舍不得了。这时有位邻居家婆媳吵架,劝架的人说,‘为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吵,真是闲的’。这个‘闲’字让我开了窍,多年来村里人一年到头连场电影都看不上,要是有大戏看,人也不会闲得闹事。这样一琢磨,演戏还是积德的好事。我立马找团里的演员开会,凑份子排戏。我和3个骨干凑了3200块钱。这才过了难关。” 在剧团弹扬琴的段发茂说:“这些钱,除购买一块幕布和几件粗陋的道具外,剩下的钱作为伙食费。世美搬来家里的炉子,天天中午大锅炖白菜,吃馒头。‘白菜帮子剧团’的寒酸名声一下子传了出去。” “李二嫂”叫好剧团扬名 “庄户剧团的演员苦,没有任何报酬,还得自己倒贴购买服装和道具。大家伙吃着白菜帮子,不到一年就排出来《李二嫂改嫁》。这出戏在村里上演那天,我在台上一边唱着‘李二嫂眼含泪关上房门’,那泪水一个劲往下淌。这泪一半是因我进入了角色,一半是排戏中受的难在这里释放出来了。演出后,村里好多人说,你演的真不赖,和过去电影里一个样,你在台上哭,俺们在台下哭……”于世美说这番话时眼里含了泪水。 在剧团拉二胡的薛兆云说:“‘李二嫂’叫了好,‘白菜帮子剧团’的名声也大了。东到章丘水寨、西到吴家堡、北到济阳、南到柳埠,平均每年演出40余场,几乎遍及整个济南市。接着,于团长又请专家,我们凑份子排出了《墙头记》、《补瓢》两出大戏。” 虽然苦但很知足 说到这里于世美十分自豪:“村里接连唱大戏,唱得人都成了‘戏虫子’。我还琢磨出个理儿,像《墙头记》这样的戏,不孝顺的人开始低着头不敢往台上看,看过几场后,你瞧见他敢抬头了,说明他受到了教育。再就是,许多人‘打(牌)赌(博)瘾’变成了‘戏瘾’。” 于世美还说起了一次难忘的串村演出。前年大年初九,他们到本镇的桃园村演出,当天下起了大雪,演员们为穿戏服,只能套件薄毛衣,演上一阵子全身都冻透了。桃园村的村支书站到戏台说天太冷,要求观众散场。但观众们舍不得走,一个劲鼓掌。演员们咬着牙,顶着大雪一直演到晚上。第二天天更冷,剧团又来到坝子村演了一整天。第三天演员们实在抗不住了,病倒了一大半。“演员们就是这么苦,到外村演出,人家能给点补助,吃的还是大白菜,‘白菜帮子剧团’的名儿是脱不了啦!不过演员们也很知足,去年我们获得全国先进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荣誉称号,这是全国奖,看来‘白菜帮子剧团’还得唱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