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勒上海和谐蓝图 ——与会同志谈《意见》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1日09:01 解放日报 |
到2020年,上海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昨天闭幕的市委八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上海市委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 全会上,与会同志一致认为:《意见》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紧密结 合上海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的实践,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上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七大体系”勾勒和谐蓝图 党的十六大以来,上海和谐社会建设取得了新的成效,具备了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但必须清醒地看到,上海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给和谐社会建设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与会同志纷纷谈到: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协调,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等,是影响上海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与会同志认为:《意见》紧扣“四个率先”要求,是上海全面落实、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意见》提出的和谐社会建设目标,既体现了中央要求,又体现了上海的内在特点。体现了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的科学态度。 在主要目标方面,《意见》把中央《决定》提出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具体化为上海构建和谐社会要形成和完善“七大体系”,即: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形成,城市创新体系全面建成,循环经济体系基本完善。 市委委员、徐汇区委书记茅明贵,市社联副主席潘世伟认为,“七大体系”反映了上海发展的新理念,即:在加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强社会事业的发展;在关注社会物质财富积累的同时,也要关注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在注重城市硬件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市民素质的提高,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的培育。 贯穿了以人为本理念 针对当前影响上海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意见》提出了“七个着力”的主要任务:着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着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着力加强社会管理,着力加强社会团结和睦。在“七个着力”中又突出强调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突出强调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意见》围绕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市科教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沈晓明认为,这些政策措施完全符合“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主旨,充分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这个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原则,符合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 与会同志认为,《意见》明确提出“力争到201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享受廉租房政策的生活和居住困难家庭达到10万户左右、政府财政性教育投入相当于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这将让广大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 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也是率先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杨浦区委副书记、代区长宗明认为,《意见》从上海城市特点出发,提出进一步健全社会管理格局,健全社会管理机制,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这将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互动共治的和谐局面。 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市委委员、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奚洁人指出,《意见》提出各级党委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等,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政治保证。 构建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冯小敏认为,《意见》提出创新基层党的组织体制和设置方式,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鼓励党员积极参与基层建设、服务人民群众等,将进一步增强党的工作实效性,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 与会同志认为,《意见》结合上海当前实际,就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了重点阐述,提出了坚持“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反腐倡廉”,加强对重要部门、重要岗位的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完善案件多发领域的体制机制和规章制度建设等,这些举措将最大限度地堵塞以权谋私的漏洞,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