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深谊长河南故交忆先生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1日09:08 大河网-大河报 | ||
在人们需要笑声的时候,马季及时送到了;在人们已经习惯欢笑的时候,他却走了!昨日,获悉一代相声大师马季逝世的消息后,记者采访了我省的曲艺界人士。 【河南曲协发唁电】 河南省曲艺家协会(简称“河南曲协”)秘书长鲁银海:听到马季老师逝世的消息,我感到很意外,昨天我还听北京的朋友说请他拍电视剧呢。身体好好的,怎么说走就走了呢?他最近几年来河南比较多,也经常接触,他对河南的曲艺事业是比较关心的。河南曲协已经发了唁电,对他的逝世表示哀悼。 【河南有请他必到】 河南曲协原副主席兼秘书长庆遂增:我当曲协秘书长的时候,经常请马季先生来讲课、演出,可以说有请必到,我记得当时南丁先生还给他写过字。有一年平顶山曲艺节,他已经是大腕了,不好请,但是因为是全国性的曲艺活动,他非常热心,尽管报酬很低,但他还是演出了好几场。他是侯宝林先生的弟子,是相声界承前启后不可忽视的人物。河南曲艺界、戏曲界都有他的朋友,他的逝世是全国曲艺界的重大损失。 【河南为他提供创作素材】 河南曲协副主席、著名相声演员范军:我正在中央电视台录制一个节目,上午11点听说了马季老师逝世的消息,真是不敢相信,头嗡的一下子蒙了。我和老爷子前一段在南京中国曲协给他颁发终身成就奖时还见过面。马季先生善良、豁达,失去他就像失去亲人一样。他平易近人,见人从来都是点头微笑,非常亲切。有一次,一个清洁女工想和他照相,又不敢,马季先生主动把她拉过来合影留念。我开“笑满中原”专题晚会的时候,他亲自给我题词,还在大屏幕里说了一大段热情鼓励的话。他把河南当作创作的第二故乡,他的相声《舞台风雷》就是根据常香玉老师的事迹改编的。他是中国人民笑的使者,表演热情、善于和观众交流都是他的风格。老天就是这样不公平,让他这么早就走了。赵连甲老师本来和他说好,我们要联合搞一些中原风情之类的作品呢。我心里很难受,真是舍不得这么一位慈父般的老师。 【他和河南的感情很深】 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余文光:听到马季逝世的消息,我非常沉重,不仅仅因为我们是师兄弟,更重要的是他为当代相声艺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我已经向他的家人发去了唁电。他是侯宝林的弟子,我是杨宝璋的弟子,我们俩都是“文”字辈的,是叔伯师兄弟。我很尊敬他,还保留着他1957年的照片。他是我们相声第七代弟子中首屈一指的人物,应该是一位相声大师。他的表演洒脱、语言甜美,十大笑星之首当之无愧。更重要的是,他在创作上开创了歌颂型相声的先河,上世纪70年代如果没有他的《友谊颂》相声说不定就被封杀了。如果说侯宝林先生改革了相声,马季先生则拓宽了相声的表现功能。他和河南的感情很深,在淮阳“五七干校”待过很长一段时间,河南话说得很地道。前一段,我的弟子碰见他,他还捎话向我问候,没想到说没就没了。我很悲痛,一下午都过不来劲。 【他对相声人才很关爱】 河南省群艺馆影视戏曲部主任、著名相声演员张剑华:因为马季老师当年在淮阳“五七干校”待过的原因,1977年,周口派我和另外一个人去中央广播文工团说唱团学习,当时马季是团长,他安排我跟赵连甲学说快书,跟郝爱民学说相声,天天跟着他们,听他们聊活儿,创作氛围非常好。我非常崇敬马季先生,他是相声界里程碑式大师级的人物,引领了一代相声新风。马季先生非常关心相声创作,对有文化的相声创作人才很关爱,多次呼吁成立相声专门学校,进行正规的大学教育。 【他是河南的老朋友】 河南省文联副主席、著名剧作家齐飞:我和马季相识36年,称兄道弟,过往甚密。他曾带着弟子赵炎、姜昆、冯巩等到许昌演出,他的有些段子是在许昌完成的,许多往事历历在目。有一年,他来参加我参与导演的河南电视台春节晚会,路上堵车,他下车看时被路人认出并要求他说一段,当时寒风凛冽,我说这么冷就算了吧,他说,兄弟,这种田的农民、开车的司机、拉煤车的老汉都是咱衣食父母,谁都可以得罪,唯独衣食父母不能有半点得罪。于是说上一段又一段,直到围观的群众心疼他穿得太少,硬把他推上车才罢。马季是河南的老朋友,他没有经纪人,这是演艺圈大牌明星中独一无二的,邀请他演出,从不讲报酬。我任总编剧的50集电视剧《曹操》请他演一个钓鱼老翁,他非常认真地完成了拍摄任务,最后给他一个小钧瓷瓶,他只说了一个字“嘿”,一脸灿烂就走了。他的艺德确实是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楷模。作为曲艺界的一面旗帜、相声泰斗,他那种平民作风、为民服务的意识、不求名利的品德和创作严谨的态度,使每一个熟知他的人无不肃然起敬。今天上午赵炎打电话说他逝世了,我的心情非常沉重。和他交往几十年,令我感动的事很多。我的戏《倒霉大叔的婚事》1985年在河南人民剧院演出,现场直播,临上车前,他说:兄弟,我不去了,我在宾馆看直播,如果我到现场势必引起观众注意,会干扰正常演出。直播之后,他兴奋地让赵炎去剧场拉我到他的住处进行祝贺。他说:这个戏进京,必定引起北京观众的极大兴趣,我将写第一篇文章。果然,1986年该剧进京后,马季在《北京晚报》发表了第一篇评论文章并要求相声界同仁都去看看这台戏,从剧中那中原农民的乡村俚语中汲取相声创作的素材。我的小品集出版时,他亲自题写书名并作序《落霞与孤鹜齐飞》。今天我再次看这本书,看着马兄对我的称赞与褒扬,文在人已去,我不禁潸然泪下。 2002年,河南著名剧作家齐飞(左)与马季(中)、赵炎在一起。资料照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