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交锋:十博士生联署抵制“圣诞节”专题讨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1日09:19 金羊网-新快报

  起草者

  拒斥耶教是复兴儒学的必然命题

  ■王达三

  复兴中国文化自是百年大计,绝非什么“倡议”、“宣言”、“看法”之类的东西所能解决。但是,值此中国文化主体性沉沦而国人陷入集体无意识之际,痛下一二时药,势使之然也。

  作为《我们对“圣诞节”问题的看法》(以下简称《看法》)的起草者,发起这个活动的初衷乃是基于自己一贯的文化立场,即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复兴中国文化。由于坚持这种立场,自然会对包括耶教在内的西方文化在中国大行其道表示忧虑,并对之抱以审慎和警惕的态度。

  之所以邀请十位名校博士生参与署名,“名”的效应自然在考虑之内,但更主要的考虑是想表达时下中国年轻人的文化立场。

  《看法》上虽然是借“耶诞节”谈慎对和警惕“耶教”乃至“西洋文化”,但本身并没有直接提出“拒斥耶教”的命题。

  实际上,就我个人的观点而言,儒、耶不同路,特别是耶教一元论、主宰性、绝对化的“上帝观”,使得拒斥耶教成为复兴儒学、重建儒教的必然命题。这符合儒家的基本立场,即孔子所说的“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和孟子所说的“放淫辞邪说”。历史上的先例是:宋明儒学将中国文化复归正统和正位,和中唐时期韩愈等人的极力“辟佛”是有很大渊源的。

  拒斥耶教是儒家和儒教的一种外部性“判教”,是复兴儒学、重建儒教的必然命题和必要工作,但不是关键命题和基础工作。国人自觉回归传统,承接斯文,恢弘和光大孔孟之道,重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确立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文化在国人心目中和日用中,以及在国家政制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性和主位性,这才是复兴儒学、重建儒教的关键命题和基础工作。(作者系哲学博士)

  反对

  穿红肚兜戴西式博士帽的义和团

  ■五岳散人

  这两年过圣诞节的时候总有两件事让人很愤怒,一个当然是无良商家趁这个时间大肆打折,以至于某些意志不坚定的女同志———比如我老婆———疯狂购物;一个就是总听见某些人到这个时间段就出来“哼哼”一段“华夷之辨”、“文化殖民”,跟《大话西游》里面那个唐僧似的,连哼哼的词都没啥变化。

  今年不出意外,有几个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哼哼教导”。中心思想无外是“重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导致中国现代文化的荒漠化和混乱化”这些话头儿,只有一点比较稀罕:这次是十个博士生发表的联名信,应该说规格比较高了。

  就我目前看见的这封联名信而言,满眼都是舶来品的词汇。估计也是没办法,用古文这几位恐怕说不明白这个道理。用西方式的思考方式分析,然后得出诸如“文化侵略”这种洋名词,倒也是颇得“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精髓。但是,请相信大家是理解他们的,要是用独轮车可以把杨立伟发射到太空上去,这些博士肯定不会用什么火箭。

  按照这个逻辑,我们这里应该警惕的东西还真不少。比如我居住的这个地方就有个日本的餐厅,还有好几个西餐的馆子,甚至还有麦当劳啥的。要是说圣诞节都是文化侵略,日本寿司里面的芥末包含着军国主义的祸心也是题中应有之义,西餐的刀叉肯定是在阉割我们的筷子文化,麦当劳一定是在改变我们孩子味蕾的同时,改变着那颗中国心。

  当然,博士们要是呼吁把这些东西也赶出中国我也没啥意见,少吃点异国风味不会出什么大事。我还可以不吃英国的鱼、法国的干酪、德国的巴伐利亚烤香肠等等,还可以不吃印度的咖喱、越南的米粉、俄国的罐焖牛肉……然后我就是纯粹的中国美食家了。

  虽然这些五经博士这么“哼哼教导”我们,还是让我产生了一个不好的联想。在我的想象中,这些博士们名正言顺地坐在装着美国人制造的芯片的计算机前,用日本人技术制造的显示器看网上的资源,并用互联网发泄自己的文化情怀。

  每当我想到屏幕后面的居然是穿着红肚兜、戴着西式博士帽的义和团,再想象一下他们在键盘上运指如飞的样子,这情景总是让我忍不住要笑出来。(作者系知名网友)

  第三方

  该让人忧虑的不是“圣诞节”

  ■石勇

  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一个不同之处是:它的技术规则和商业规则已经根本性地改变了“文化”的传输与接受形式。也就是说,在传媒营造出来的世界似乎就是我们面前的世界的今天,文化只有先通过一系列编码负载于某个载体身上传播,我们才可能对它进行“解码”接收。

  英国学者汤普森干脆指出,文化事实上已传媒化。不仅如此,文化在现代社会已经商业化。一种文化如果不具备消费价值,不能制成可供消费的商品,它就很难被人们“消费”吸收,占领大众的精神世界。

  这是一种深刻的“祛魅”:商业逻辑渗透到文化体系之中,按自己的意志对其进行了编码,把它拉到了市场上来销售。很难有一种具有消费价值的文化能逃过这样的命运。

  “圣诞节”从一个庄严的宗教节日,在现代社会变成一个任何一个人都可参与的狂欢,正是一种必然:在现代社会,一个人不管是不是宗教徒,骨子里都是“消费者”。

  在这样的情况下,抵制和拒绝“圣诞节”是相当艰难的,因为它会面对力量极为强大的商业法则和消费者偏好的阻击。对中国很多人来说,他们过“圣诞节”不过是对“时尚”的热衷或者屈从。而这一点正是商机。

  一个人过不过“圣诞节”是他必须受到尊重的权利。而当一个非基督徒宁愿过“圣诞节”时,我们只能说,这既不是“圣诞节”的错,也不是“商业法则”惹的祸,而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在他那儿价值排序偏低。

  就此而言,最值得做的事情乃是去尽力“提炼”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重新建构已“沉沦”了的“文化主体性”。而“文化主体性沉沦”既与文化本身有关,也与政治、经济、人权等的“沉沦”有关。(作者系知名青年评论家)

  (侯颖/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