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颂相声”的包袱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1日09:30 每日新报 |
马季走了,相声这门艺术失去了一个流派的代表人物。窃以为,恰恰是失去的这个流派,是相声本身所需要的,也是时代和人们所需要的。 在我小的时候,“文革”尚未结束。那时候对相声的印象几乎就等于对马季的印象——在那个不让讽刺与幽默生存的特殊年代里,唯有马季在用尽一切办法支撑着这门艺术在夹缝中苦苦生存。他的办法是创立一种被后人称为“歌颂相声”的形式(尽管我本人非常不 同意这个名称,但也没有更好的可以替代)。有些人对“歌颂相声”不以为然,而我却认为当时的马季非常不容易,甚至是很了不起。试想,“文革”当中谁敢拿毛主席语录使“包袱”?马季就敢,而且抖得很好:“我们要与天斗……我们要与地斗……我们要与人斗……我们还要与牛斗”——原来是与非洲大野牛斗(《友谊颂》,三翻四抖使得巧妙啊)。马季相声最可贵的一点,就是其内容的鲜明时代特征。我一直坚持认为,凡是好的艺术作品,都是时代精神与普遍人性的结合。只有时代精神没有普遍人性的东西,时过境迁也就无人欣赏了,只能是昙花一现;只强调普遍人性而忽视时代精神的东西,就难免陷于孤芳自赏,得不到人民和市场的认同。马季用自己的作品实践了这种两者并重的艺术理念。只要我们想一想他的《五官争功》《宇宙牌香烟》《好啊!好!》《特种病》……乃至早期的《找舅舅》《英雄小八路》……无一不是时代精神与普遍人性的紧密结合。 令人担忧的是,相声这门艺术,在近十几年来,走入了一条渐渐脱离时代、脱离社会热点话题的不妙之路。相声演员要么就到传统相声中去寻找炫技性效果,要么就流于浅薄和粗俗,唱唱咧咧,无关痛痒。在马季之后,姜昆曾经在梁左的帮助下,拿出了一些富有时代精神的作品,梁左一走,姜昆就去搞网络了。现在马季也走了,相声怎么办?还要不要继续与时代相结合? 答案是肯定的!马季的离去,只能是一个时代的终结,而不能是一种艺术风格的终结。相信江山代有才人出,一定会有人继续撑起这种艺术风格的大旗。 执笔 韩晓波 相关新闻链接3、4、17、18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