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遥远的东方还要不要龙(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1日10:22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遥远的东方还要不要龙(图)

  舞龙是中国源远流长的习俗。(资料图片)

  

遥远的东方还要不要龙(图)

  千百年来,龙都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资料图片)多哈舞龙登台代表日本文化

  12月2日,在多哈亚运会开幕式的文艺表演中,当“亚洲奇迹”这一幕出现时,中国观众惊讶地发现,舞龙这一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却成了日本文化的代表出现在舞台上。

  日本共同社记者对此作出解释:“在日本的九州,确实有舞龙的习惯,尤其在长崎市。在江户时代,日本还比较封闭,但由于长崎距离中国较近,当时的文化、商业交流比较频繁,中国的舞龙风俗流传至日本,并被当地的人们保留下来。现在,在长崎每年依然定期举办舞龙和赛龙舟表演。不过,在日本其他地方,舞龙这一活动并不多见。”

  “多哈亚运会开幕式展示的是整个亚洲文化的大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不是单一文化的归属,应该从这个层面上来理解。”虽然有日本记者事后发表了该观点,但对于多数国人来说,事件所反映出的“文化流失”不仅仅是“心痛”所能够表达的。

  上海中国形象标志可能不再是“龙”

  事隔两天。本月4日,上海《新闻晨报》刊登一则《专家建议改变龙作为中国形象标志》的报道。报道称:“中国形象标志将来可能不再是‘龙’,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公共关系学会副会长吴友富教授领衔,重新建构和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形象品牌这一重要研究已正式被列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这个课题如果完成,所塑造的中国国家新的形象标志,很有可能将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用。”

  当这则所谓“弃龙”的报道一出,立即引起舆论大哗,一天之内,近20万网民参与有关网站举办的民意投票,有关评论文章更是多不胜读,其情绪之愤激、语词之尖刻,大有千夫所指、万众共诛之势。

  捍卫我们的“图腾”

  两则有关“龙”的事件先后发生,在一向把“龙”作为民族图腾的国人中所引起的反应空前强烈。半月之内,国内各类媒体纷纷刊登与之有关的新闻,“保龙”“弃龙”之争蔓延至全球华人社会,并由此引申出为“龙”重新设立“译名”的提议……

  12月12日人民网刊发《该如何称呼你,中国龙》的评说,认为此次关于“龙”之争论,其根源在于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误读”。在此之前,国内各媒体也作出倾向于该观点的报道和评论,一个旨在“为龙正‘英’名”的专门网站“www.loong.cn”也日益受到公众的关注。

  12月13日晚,国内主要门户网站之一“新浪网”推出了“关于龙问题的调查结果”。根据该网站的调查,在参与投票的14140人中“认为龙最能代表中国”的占到了93.22%;“认为应该继续把龙作为中国的标志形象”的占到了94.97%;同时,也有79.82%的人赞成“改变龙的英文翻译,不再使用‘Dragon’一词”,绝大多数参与调查的人倾向于用“Long”或“Loong”代替“Dragon”。

  中国龙与西方Dragon的区别何在?

  “‘弃龙’风波的直接原因是有人将西方的Dragon与中国龙相混同,而两者无论从起源、形象、文化背景,还是功能、地位,都属于性质不同的两种象征物,是不可混同的。”龙凤文化研究著名专家、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本报资深编辑庞进针对愈演愈烈的“弃龙”风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从文化层面对此作出了分析。

  他认为,西方的“Dragon”是对鳄、蛇、鹰、蝙蝠等少数动物的集合,具有喷火、吞人、破坏、护宝等神性;表象丑陋,主要代表恶,可以说“充满霸气和攻击性”;如《圣经•启示录》中的七头十角等吞食妇人孩子的大红Dragon,这条Dragon就被说成是魔鬼撒旦的化身。

  中国龙是对蛇、鳄、鱼、鲵、蜥蜴、猪、马、牛、鹿、虎、熊、鸟等许多种动物,和雷电、云雾、虹霓、龙卷风、星宿等多种天象经过多元融合而产生的神物,具有喜水、好飞、通天、善变、显灵、征瑞、示威等神性;表象神奇,主要代表善,不存在所谓的“攻击性”;如以尾划地、协助大禹治水的应龙。中国龙有神圣威严的一面,更有和悦可亲的一面。

  西方的“Dragon”有海洋文明的背景,是暴力和邪魔之怪,由此产生了许多英雄屠Dragon的传说,如英国的圣•乔治就是一位战胜Dragon的英雄;中国龙主要以农耕文明为背景,是水利和农业之神,由此产生了许多祈祷龙神以求风调雨顺的习俗,如过“二月二龙抬头节”等。

  龙与“Dragon”相混,很大成分上是过去的误译造成的。所以,包括庞进在内的不少学者都曾郑重建议:将“Dragon”直译为“劫更”,或“劫根”,将龙英译为“Loong”(拼音long英文发“朗”音,所以要多加一个“o”,且将第一个字母大写)以示区别。

  “保龙”、“弃龙”来自民间的声音

  “造一个英文单词来取代龙现在的洋名字‘Dragon’”。对此,引起众网友在网上一片热议:反对者认为中国人造洋词是越俎代庖;中立者称不如将错就错;占大多数的赞成者则对“Long”或“Loong”表示接受。

  英语,英语,那是外国人的语言,瞎掺和什么呀?龙,外国人乐意怎么想就怎么想,那是他们的事儿。(网友:想删就删)

  汉城都可以改首尔,我们的龙为什么不可以改Loong。(网友:不同的烟火)

  中国人已经把自己的祖坟掘得面目全非了,有些人还不罢休,连自己的灵魂也要出卖。(匿名)

  中国人为什么不能造英语,英语中有一部分就是舶来词,Kungfu(功夫)和Mantou(馒头)就来自中文,语言本来就是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网友:月亮在我心)

  我希望有一天,外国人会把他们教材里的“Dragon”改成中国龙的样子。然后给他们自己的怪物另外起个名字。那一天,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会觉得非常骄傲!(网友:黎明的黎)

  “文化更应本土化”

  赵建文陕西省政协委员、省文化遗产研究会会长:

  不能用西方文化思维来解读东方文化,两种文化的判定标准存在着差异性。“中国”不是被英文一直表述为“脆弱”的陶瓷吗?自然科学研究讲究科学性,社会科学研

  究更要讲究科学性,中国在经济领域日益融入世界,但经济一体化并不意味着文化领域的“附和”,文化则更应该表现出本土化趋势,体现出民族文化的个性。

  庞进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Dragon”在西方文化中地位不高,无足轻重,中国龙经过漫长时间的集合、演进和升华,事实上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文化标志和情感纽带,是吉祥嘉瑞的象征,其地位是崇高的,其象征性和凝聚力是巨大的、无可取代的。

  由于担心西方人误解,就轻率地放弃龙的中国标志地位,理论上站不住脚,实践中也因与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理认同相悖而行不通。我们民族创造和选择龙(当然还有凤)这样的文化符号,花了七八千年甚至上万年的岁月,它凝结、寄托着历朝历代、亿万中国人的智慧和理想,体现着五分之一地球人的心理认同。不说放弃了可惜,事实上也放弃不了。

  ■记者吴飞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