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马季,就没有粤语相声的今天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1日15:12 金羊网-羊城晚报 | ||
文/本报记者李丽 图/本报记者魏辉 粤语相声大师黄俊英回忆与马季相处的点滴 2006年12月20日10时,马季在北京逝世。中午12时,黄俊英在广州听闻噩耗,泪如雨下。黄俊英只比马季小2岁,“如果不是因为这样,我早就已经拜他为师了”。 “他对我亦师,亦友,亦兄”,这是黄俊英对他和马季36年交情的总结。这36年并不仅仅是南北两位相声大师之间的惺惺相惜———因为马季的一句鼓励,黄俊英创作出了历史上第一段原创粤语相声《老张师傅》,也正是从那时起,现今流行岭南乃至海外的粤语相声才真正扎下了根。 “朝圣之旅”中的一个拥抱 1972年,海南岛,黄俊英第一次见到马季。当时黄俊英和广州的几位粤语相声演员知道马季在那里采风,决定登门拜访。“对我来说,那是一次‘朝圣之旅’”。 说是“朝圣”,并非夸张。广东的粤语相声诞生于1958年,是从相声的发源地京津地区移植过来的。在黄俊英第一次见到马季之前,粤语相声并没有自己的原创作品,段子基本上都靠从北方“翻译”。因此那一次“朝圣”,黄俊英的心里半是忐忑,半是迷惘,“对于粤语相声的未来,我心里一点都没有底”。 见到素不相识的广州同行,更合适的说法是后辈,当时已是相声界公认泰斗的马季做了一个后来让黄俊英至今难忘的动作———他张开双臂,热情地欢迎了他们。“这就是马季,在后来36年的交往里,他始终都不曾把自己放在一个‘泰斗’的位置上。”拥抱之后,黄俊英跟马季在海南共同生活了一个月。而这一个月,马季给了黄俊英在后来的岁月里献身粤语相声艺术的所有信心。 点醒黄俊英创作岭南段子 在海南岛,当时还是相声界小字辈的黄俊英第一次有了跟马季同台说相声的机会。马季说的是《海燕》,而黄俊英说的则是《友谊颂》———后者同样是马季的名段,只不过黄俊英说的是粤语版。那天下台之后,马季先给了黄俊英一个肯定的微笑,然后说了一句话:“相声艺术要打入南方,只有靠你们。但是光说北方的段子不行,你得写身边的事情,只有这样,相声才能在南方活下去。” 一语惊醒梦中人。从海南岛回到广州以后,黄俊英立即投入到他第一则原创粤语相声的创作中。他到广州老字号的泮溪酒家当了一个月的服务员,贴身采访当时广州最有名望的点心师傅罗坤,并以他为原型创作了相声《老张师傅》。这是历史上第一段真正意义上的原创粤语相声,首演后一炮而红。 “在南方说相声,我说不过你” 马季经常来广州,有时候是演出,有时候是专程过来看老朋友。黄俊英要去机场接他,马季总是说:“不用不用,我自己打车。”黄俊英要给他安排宾馆,马季也总是说:“不用不用,我有地方住。”两人见面,大多数时候是一壶清茶,两碟小点,而聊天的内容除了相声,还是相声。让黄俊英感动的是,马季总是把自己的经验倾囊相授,从来不会藏着掖着。 两人最后一次同台是在3年前黄俊英从艺50周年的演出上。黄俊英一封邀请书马季就来了,一个字都没提钱。那天的演出很成功,散场后马季还跟黄俊英开玩笑:“在北方说相声,你说不过我;在南方说相声,我说不过你!” 黄俊英最后一次见到马季,则是2004年年末马季来广州参加“笑翻天”名家相声精品晚会,黄俊英去探班。那晚在后台,两位相知相交的南北相声大师最后一次谈起了粤语相声后继无人的问题。“当时我告诉他,广东至今没有一所相声学校,粤语相声的后人很难找。马季还鼓励了我,叫我无论多么困难,都要把粤语相声坚持下去”。 (紫/编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