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世相深看:新闻发言人之外的“政府透明”更令人期待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1日15:15 金羊网-羊城晚报 |
□毕舸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年招待会,来自50个部委的100多位新闻发布机构官员出席。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公安部新闻发言人武和平、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副主任于孔让接受采访道出心声(《新京报》12月20日)。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说:“我的态度就是与媒体和记者交朋友。”公安部新闻发言人武和平认为:“媒体报道不要猜测,不要推测。”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副主任于孔让则说:“明年会增加新闻发布的次数和规模。”他们的话其实具有一种价值递进关系———王旭明首先摆明了新闻发言人的立场:与面对面的媒体进行友善的互动,以便于信息传达的公开与快速;武和平则希望确保信息发布的准确性,以及某些敏感信息的保密性;于孔让希望通过新闻发布的频率提升,让民众更多了解政府运作的日常信息,从而唤醒“曾经休眠的80%政府信息”。 新闻发言人及其公开的政府信息是皮毛相连的关系,如果新闻发言人发布的公开信息能被不断的事实证明,那么新闻发言人就能树立起自身的权威性,也便于未来工作的继续开展。如果某位政府新闻发言人发布的信息出现了与事实有偏差的情况,并且还不止一次,那么这位政府新闻发言人的“发言”就失去了权威性,让老百姓缺乏信任感。 按照国际通行的惯例,新闻发言人实际上也只是代表了他所在某个政府部门的立场。同时,一场新闻发布会时间总是有限的、参与人数也是有限的,即使新闻发言人的“发言”做到了真实性、透明性和全面性,其间透露出来的信息依旧是“不完整的”,民众还需要通过其他渠道去了解和掌握更加完善、详尽和客观的信息。因此新闻发言人制度只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一个方面,而不是信息公开的全部。民众还需要通过舆论监督、政府信息(某些法律规定不能公开的除外)一律向民众开放、公众直接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等获取他们想了解的政府信息。打个比方,新闻发言人制度只是公民开启政府信息大门众多路径中的一条,绝不能出现只打开这条路径而封闭其它路径的情况。 所以,不能因为职业新闻发言人的出现,政府的信息公开建设就到此为止了。新闻发言人之外的“政府透明”更令人期待。我们需要能果断应对和勇于承担责任的职业新闻发言人,能够在突发事件或重大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向公众传递真实、可靠、明确、客观的信息;我们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能够方便快捷、不受干扰地获取一切应当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制度保障。这才是信息公开的真正涵义。 (紫/编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