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红旗渠的儿女们》 央视今晚播出 林州打造新名片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9日10:23 东方今报
今晚,24集电视连续剧《红旗渠的儿女们》将同时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和河南电视台电视剧频道黄金时间播出。该剧是由中央电视台影视部和河南电视台共同拍摄,是继《荣誉》、《任长霞》之后推出的又一部现实主义力作。它表现的是河南林州“红旗渠”的后代们在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下,走出大山进入城市创业的故事。该剧通过一系列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揭示出中国农民从乡村走向城市的心路历程,同时还以全新的视角,开掘和诠释了新时代背景下“红旗渠精神”的内涵。 如同电视剧中的主角金桂生一样,近年来,成千上万的林州人走出大山,依靠建筑务工,走出了富裕路。如今《红旗渠的儿女们》的播映,将有望为林州打造一张新“名片”。 和《红旗渠的儿女们》主角一样 新时代林州儿女走出大山,走出富裕路 林州建筑队走出大山,艰苦创业,打造出劳务品牌 魏建芳的故事,就是新时代林州儿女走出大山进入城市创业的一个缩影。 白色二层小洋楼,一应俱全的家用电器,一辆崭新现代轿车……2月7日下午,在林州市合涧镇北小庄村,谈起自己近20年外出务工的经历,村支书魏建芳感慨颇多。他的祖辈、父辈,都曾参加过当年红旗渠的修建,而他则和《红旗渠的儿女们》中的主角金桂生一样,走出大山,走向城市,通过艰苦创业,走出富裕之路。 现年45岁的他出生于北小庄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自幼家贫,兄弟姐妹7个中他排行老大。上个世纪80年代初,高考失利后,魏建芳毅然放弃复读,跟着村里的建筑队去山西打工,“这也是我第一次走出大山”。 一开始,他在工地上当小工,搬砖和泥、推车挖土,除了刮风下雨从不休息。当年,他完成了近300个工作日。1988年,他带领村里的五六十个人,成立了一个建筑队,自己也成了“包工头”。他带领建筑队首先去了东北。“一次当包工头失败了。”建筑队在沈阳承建了一个学校的宿舍楼工程,辛辛苦苦干了一年,结果非但没有讨回工钱,还赔了7000多块,“前几年打工挣下的一点积蓄,全搭了进去”。1989年,他重整旗鼓,带着建筑队来到了小兴安岭,在一个林场承揽了一个建筑工程,没料到干了5个月,对方还是没有结算工钱,工程没法儿干下去了,等到家人寄来路费,他才领着建筑队回了家。 “太难了,当时曾犹豫过,想着以后再不干建筑了”。在家里静思一段时间后,魏建芳重新树立了信心:不能一辈子刨土坷垃! 1990年,他在林州市建设建筑工程公司当上了一个项目经理。在山西晋城,他带领的建筑队,击败了众多竞争对手,揽到了矿务局两栋家属楼工程,结果一炮打响。“这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因工程质量好,并按期交工,他随后承揽了矿务局的多项重大工程,由此积累了一笔资金。 1995年,他在晋城的一个煤矿揽下了一个建筑工程,工期6个月,当时正好赶上雨季。“当时挖了半个多月的地基,一场大雨过后,全毁了!”魏建芳说,当时挖好的地基上,全部是没膝深的积水,让他焦急万分。“要是等自然风干,工程肯定要延期”。 这时,建筑队的近百名林州籍工人,开始自发行动。在用水泵向外抽水的同时,他们纷纷赤脚下水,用编织袋、竹篓往外抬泥浆,日夜不息。就这样,建筑队只用了20多天时间就再次把地基打好。而在正常情况下,这片地基至少一个月才能打好。“除了林州的,哪个建筑队会这样拼命干?”这个煤矿的老板这样感慨。 一到过年,林州街上跑的都是奔驰、宝马 “在外人眼里,吃苦耐劳,技术精湛就是林州建筑队的特征。”魏建芳这样说。1998年,魏建芳回到了家乡,在红旗渠边办了一个养鹿场。他从1999年开始相继拿出数万元,支持家乡发展公益事业。2003年,他被选为村支书。 “每年春节,我们家乡的大街上外地车牌的轿车特别多,宝马奔驰都有,堪称一景。”魏建芳笑着说,这些车主,绝大多数都是回家过年的包工头。目前,他们村常年在外打工的就有1200多人,已经先后走出了30多个建筑队,每年春节,村里都会出现四五十辆高级轿车,不少人在外边还买了房子。 谈到即将上映的《红旗渠的儿女们》,魏建芳两眼放光:“前几天看电视,就知道关于我们林州的一部电视剧要上中央台了,太好了!我们村里人都等着看呢!” 这部电视剧的播映,有望打造林州新“名片” “建筑业现在是我们林州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谈起林州建筑业,林州市建筑业管理局局长董明江颇为自豪。他说,林州的建筑业起源于上个世纪60年代,40多年来林州建筑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经历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的三个历史阶段。上个世纪60年代,十万大军战太行,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解决了林县(林州当时称“林县”)人畜饮水的生存困境;上世纪80年代,十万大军出太行,大力发展建筑劳务,解决了林县人民的温饱问题;上世纪90年代,建筑大军用挣回来的钱扶持家乡企业的发展,完成了“富太行”的历史使命。三个历史发展轨迹,成为林州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三部曲”。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林州建筑业每年外出务工人数均在12万人以上,劳务纯收入累计达200亿,全市各项存款余额,20多年来一直位居河南省百县(市)之首。正因为如此,林州人民把建筑业的作用概括为“三个70%”,即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来自建筑业,农村强壮劳力的70%从事建筑业,银行存款余额的70%得益于建筑业。当年李长春同志曾将林州建筑业的贡献概括为“五子登科”:挣了票子,饱了肚子,换了脑子,有了点子,走出了致富的路子。 “这部电视剧不错,挺符合林州人的性格。”谈到《红旗渠的儿女们》的即将播出,董局长说,虽然故事是虚构出来的,没有人物原型,但是它如实展现了林州人身上的一种品质——吃苦能干,雷厉风行。他说,当年电影《黄山来的小保姆》使得安徽小保姆走俏北京,如今,《红旗渠的儿女们》的播映,也极有可能为林州打造出一个“劳务品牌”,让林州建筑队拥有一张更为闪亮的名片。 让红旗渠精神在城市生根发芽 马国强(省广电局常务副局长):《红旗渠的儿女们》是河南广电打造的广播电视精品工程之一,我们相信这部电视剧播出后,一定能够在全国传得开,叫得响,站得住。 河南电视台有着多年电视剧的拍摄历史,也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常香玉》、《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等都获得了全国大奖。前几年,河南电视台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拍摄的电视剧《荣誉》、《任长霞》等在全国影响很大,收效也很好。 《红旗渠的儿女们》是河南影视业事业发展与产业化运作相结合的成功之作,它依靠自己的独立制作和市场化运作,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将会产生极大的示范性效应。 作为一部弘扬红旗渠精神的现代主旋律电视剧,《红旗渠的儿女们》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众所周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精髓,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走进了21世纪的红旗渠精神又是怎样的呢? 通过这部电视剧,我们会发现,现代的林州儿女们,不但继承了红旗渠父辈们坚忍不拔的精神,还将精神发扬光大。走进现代都市后,他们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凭着执著、诚信、坚韧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再次在现代都市中立足,让红旗渠精神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让都市里再现林州儿女们坚强远大的志向。这部电视剧贴近时代,深入基层,内容和形式都为观众喜闻乐见,相信会赢得全国观众们的喜爱。 这是一部现代青春励志剧 周绍成(河南电视台台长):《红旗渠的儿女们》能在央视8套春节前后的黄金时段播出,是对此剧的充分肯定。电视剧走向市场后,受到了商业化的冲击,国内拍摄主旋律电视剧的电视台并不多,而河南电视台一直致力于主旋律电视剧的拍摄,《荣誉》、《任长霞》等电视剧的热播,也充分说明了我们的创作方向是正确的。 《红旗渠的儿女们》故事情节丰富并极具艺术性,我审片的时候一口气看了12集。 这部电视剧可称得上是现代青春励志剧,《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反映的是努力创业、艰苦拼搏的老一代红旗渠精神。而《红旗渠的儿女们》表现的是在浮躁的现代社会中,年轻一代红旗渠人的故事,是年轻的林州儿女走向现代都市的创业经历,也是老一代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的裂变和升华,易看易懂,寓教于乐,使得红旗渠精神更具时代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