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化城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2日02:24 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为地藏菩萨道场,以她独特的地藏文化享誉海内外。来到九华山的人们,无论是游览观光,还是参观学习,深入了解九华山佛教文化底蕴,都要进入化城寺,各取所需,或虔诚礼佛,或慢慢游览,细细品味,都能在这里得到满足。

  九华山化城寺是九华山的开山祖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寺庙,始建于唐开元年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化城寺坐落于海拔680米的九华山盆地之中,是九华山佛教圣地中心所在,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东晋隆安五年(公元401)。在此之前,九华山仅为道教及山民活动场所,东晋隆安五年一个叫杯渡的天竺僧人来到九华山,在化城寺原址上建立茅蓬开始佛教活动,但影响甚微。唐开元年间朝鲜半岛新罗高僧金乔觉卓锡九华山,开辟道场后,九华山才确立了其佛教名山的地位。金乔觉来时,九华山还根其荒蛮,人烟稀少,他为传经布道,修成正果,得菩萨道,普渡众生,在这人烟稀少的崇山峻岭中,白天或打坐于云雾缥缈的岩石之上,垂眉闭目一心修禅,或云游山间,陶冶于山山水水;夜晚就坐于山洞,或秉烛夜读或开悟于心。风风雨雨七十四载终成正果,为世人所景仰的一代宗师,人们心目中的地藏菩萨。在其苦修的唐至德年间,九华山下的青阳县绅士诸葛节率众乡老于九九重阳登山时,在山洞中发现了这位苦修的金乔觉,见状感激涕零,下山后便筹资在天竺僧人杯渡茅篷的旧址上建造寺庙,请金乔觉入住,这便是最初的化城寺。

  金乔觉入住后,广收门徒,垦荒造田,修建蓄水池,为九华山僧人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奠定良好的基础,现在化城寺前的放生池便是以前的灌溉蓄水池。随着时间推移,金乔觉以虔心向佛、利乐有情、普渡众生和“和尚如斯苦行”的持恒精神,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和爱戴,向往者越来越多,入门为徒者遍及各地。九华山寺庙也像雨后春笋陆续建起,化城寺便自然而然地确立了其开山祖寺的地位。这为金乔觉在九华山地区乃至整个江南传经布道铺平道路,也为九华山成为地藏菩萨道场,列为中国四大名山之一奠定坚实基础。

  化城寺前后四进,面阔五间,分布在三个台基之上,三个台基依次递增,一个比一个高。山门前台阶下矗立着一对宗代石狮,一直为地藏菩萨守门护法。走进山门是天王殿,和门外平地构成第一台基,再上九级台阶即是第二层台基。在这层台基之上,是化城寺最主要的礼佛建筑形式,即佛教二十四诸天龛位和大雄宝殿,为化城寺的重心所在。最后是藏经楼,建筑在第三个台基上,比第二台基高出九级。

  化城寺是典型的徽州文化和佛教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化城寺地址可谓是精心考察挑选的。它坐北向南,面对芙蓉峰,背靠虎形山,左看东崖峰,右接神光岭,视野开阔,冬暖夏凉,是九华山最适合人们居住的地点之一,这点它接受了当地选择宅基地的传统和习惯。化城寺的建筑形式完全接纳徽派的建筑样式,尤其是皖南徽派祠堂的建筑模式。从正面俯视,四进院落依次递升,白墙褐瓦,马头墙,又称风火墙。里面四水归明堂,大雄宝殿和藏经楼是一个小院落,既为通风采光创造了条件,又可种植蔬菜、花卉以调节晨钟暮鼓的单调生活。藏经楼为两层走马通楼,这栋建筑仍然留有明代的建筑遗存。

  化城寺无论从了解它在九华山佛教中的地位还是欣赏它的建筑特色,都是人们的青睐之地,品尝之所。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