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李银河再忆王小波(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7日06:32 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

  10年前的4月11日,王小波突然离开了人世―――比他进入文坛还要突然。

  在45岁的创作巅峰之时,因心脏病突发英年早逝,王小波留下了许多未能完成的作品,也给世人留下了许多遗憾。在王小波逝世十周年的时候,由其夫人李银河独家授权的《王小波全集》的出版,则给了读者一个透过时间阻隔,再次靠近王小波心灵的机会。

  事实上,关于王小波,李银河也有很多话想说,3月23日上午,本报记者对她进行了电话采访。

  

对话李银河再忆王小波(图)

  王小波在国外留学。许多人认为,留学的经历使得他的思想更接近世界。

  

对话李银河再忆王小波(图)

  王小波和妻子李银河。

  

对话李银河再忆王小波(图)

  王小波的这张照片被引用最多。

  

对话李银河再忆王小波(图)

  王小波的作品都出自这间简陋的屋子。

  王小波年谱

  1952年5月13日,王小波出生于北京一个干部家庭。此时正值“三反”运动期间,家庭境况突发变故,这一突变对王小波的人生产生极大影响。他的名字“小波”就是这一事件的记录。

  1964年,12岁。小学五年级时一篇作文被选作范文,在学校中广播。王小波对于小学语文老师对他写作能力的欣赏印象颇深,这位老师可以说是他写作生涯中的第一位“伯乐”。

  1968年,16岁。在云南兵团劳动,并开始写作。这段经历成为《黄金时代》的写作背景,也是处女作《地久天长》的灵感来源。

  1973年,21岁。在北京牛街教学仪器厂做工人。后在北京西城区半导体厂做工人。工人生活是《革命时期的爱情》等小说的写作背景。

  1977年,25岁。与在《光明日报》做编辑的李银河相识并恋爱。当时在王小波朋友圈中传阅的小说手稿《绿毛水怪》是二人相识的契机。

  1978年,26岁。参加高考,考取中国人民大学,就读于贸易经济系商品学专业。大学期间在《读书》杂志发表关于《老人与海》的书评。

  1980年,28岁。1月21日与李银河结婚。同年在《丑小鸭》杂志发表处女作《地久天长》。

  1982年,30岁。大学毕业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教书。教师生活是《三十而立》等小说的写作背景。开始写作历经十年才完成面世的成名作《黄金时代》。

  1989年,37岁。9月出版第一部小说集《唐人秘传故事》,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原拟名《唐人故事》,“秘传”二字为编辑擅自添加,未征得作者同意。

  1991年,39岁。任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讲师。小说《黄金时代》获第13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

  1992年,40岁。1月,与李银河合著的《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由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出版。

  1995年,43岁。5月,小说《未来世界》获第16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

  1996年,44岁。10月,妻子赴英国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

  11月,杂文集《思维的乐趣》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

  1997年,45岁。4月11日,因心脏病突发辞世。

  4月,妻子李银河发表悼文《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者―――悼小波》。

  1999年4月,《王小波文存》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陈清扬说,承认了这个,就等于承认了一切罪孽。在人保组里,人家把各种交待材料拿给她看,就是想让她明白,谁也不这么写交待。但是她偏要这么写。她说,她之所以要把这事最后写出来,是因为它比她干过的一切事都坏。以前她承认过分开双腿,现在又加上,她做这些事是因为她喜欢。做过这事和喜欢这事大不一样。前者该当出斗争差,后者就该五马分尸千刀万剐。但是谁也没权力把我们五马分尸,所以只好把我们放了……

  ―――《黄金时代》

  最爱《黄金时代》

  作为国内知名的性学研究专家,李银河由于其前卫的学术观点,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不久前,她通过博客表达了不愿接受记者采访的想法,而在去年她也曾因为发表“接受采访要收费”的言论而引起轩然大波,但这次采访并没有想象中的困难。

  上午9:10,当记者拨通李银河的电话时,她刚刚接受完一家媒体的电话采访,听筒里传来的声音带着几分疲惫。但是当记者问到她是否需要先休息一下时,她还是干脆地选择了开始。

  问题从《王小波全集》的出版开始,尽管十年来国内不断有各种版本的王小波作品面世,但这一次展现的无疑是最为完整的王小波。据李银河介绍,这本书中收录了王小波一生的所有作品,包括部分从未公开表过的作品。其中包括一些最新整理出来、没有定稿的杂文,以及一些王小波与友人的书信。还有王小波为某些著作写的批注也都是第一次发表。

  李银河希望人们能够通过《王小波全集》更为全面地认识王小波,而她自己最为推崇的还是王小波创作的小说和杂文,“小说就不必说了,他的杂文中《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欣赏经典》《花剌子模信使问题》……这些杂文也都是非常精彩的。”

  王小波曾经说过:“《黄金时代》是我的宠儿。”而在王小波作品中塑造的不同形象的“王二”,以他在云南插队时期生活为背景的《黄金时代》中的“王二”,同样是李银河最为欣赏的:“在‘文革’那种‘无性文化’背景下,王二和陈清扬近乎狂欢似的性爱表达,最能代表一种自由与反抗的精神。”

  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不光是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设置动物,也设置自己。我们知道,在古希腊有个对生活的设置。 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斯巴达,那里的生活被设置得了无生趣,其目的人生活的人, 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就是要使男人成为亡命战士,使女人成为生育机人。 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器,前者像些斗鸡,后者像些母猪……我已经四猪。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自由、理性和纯粹的美

  好的文章就如同美酒,历久而更加香醇。曾经有人说王小波是“中国当代文坛最美的收获”,在他逝世十年之后,他提供的文本的价值不仅没有因他的离去而失色,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愈亦显现。在李银河看来,这个“收获”,首先是王小波留下了一大批好的作品,而在这些作品中,“从小说角度而言的美,从杂文角度而言的自由和理性是最为重要的。”

  “这里说的美,是指一种哲学意义上的美,一种纯粹的美。有些作家的作品中,美是通过善来表现,比如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有着很浓厚的宗教气息,他的作品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对善的歌颂来表现美。王小波自己并不是很喜欢托尔斯泰,原因也就在这里。”

  文学的美更多地用于欣赏。现在的青年一代,许多人对王小波推崇备至,甚至有人自称“小波门下走狗”,创作了大量从风格到语言都模仿王小波的作品。然而,对于王小波的继承,李银河认为更应该从思想的角度,继承自由和理性,“追求日常生活之外更美的精神,就有可能从年轻人当中出现又一个王小波式的作家或者思想者。”

  对于曾经对王小波送上的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者等种种封号,如今李银河更愿意用“好的小说家、文学家”来形容,“不过如果从他所表现出来的对现实的反抗,对自由的向往的角度来说,他可以说是文字上的英雄!”

  深秋的一个细雨蒙蒙的傍晚。这里有湖有山,还有一段城墙作围墙。 三三两两的人散布在城墙下、 城墙附近的绿地及假山上。 这些人站在小雨里,打着伞,穿着雨衣,或干脆冒着雨。他们小声交谈着,雨水浸湿了他们的鞋,打湿他们的衣服,雨水顺着他们的头发留到脸颊上。 我们看不到他们的面孔,听不清他们的谈话。

  ―――《东宫西宫》

  自由是一种权利

  在采访李银河之前,不少人特意提醒说,注意不要提有关性方面的问题。为此,记者特意把这组问题放在了采访的最后。但是李银河对于这个问题却没有避讳,尽管说话时依旧轻风细雨,但她的观点却是坦白直率。

  “王小波曾经说过,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人应当拥有诗意的世界,否则人活着也没有滋味。”尽管在关于同性恋、性自由方面的言论遭到铺天盖地的批评,李银河并没有因此改变自己的立场:“每一个人都有爱的权利,也有性的权利,没有人可以干涉。尽管允许同性婚姻的国家只有5个,但在大多数国家,同性恋至少是被默认的,只有30多个国家法律明文禁止同性恋。”

  李银河本人曾在很多场合表示自己个人并不喜欢同性恋,也曾表示“我只信一对一的、与爱结合的性、与性结合的爱。”但是依旧有许多人把她的学术研究置于道德语境中,甚至与个人生活联系在一起。面对网上的攻击谩骂,李银河表示自己并没有受到影响:“网络就是一个可以随意宣泄的场所,不管是谁,都可以肆无忌惮地谩骂。其实这些人很可怜,他们只能用叫骂来发泄自己的不快乐。”

  “王小波是一个懂得爱、有爱的能力的人,其实很多人的生活中并没有爱。”李银河表示,在王小波的作品中,也有很多关于性爱、同性恋的描写(如《东宫西宫》),“但这只是一个符号,一种用狂欢的态度来表现去压抑环境的反抗,就像是自由奔放的风,但这并不代表小说里人物的随意放纵就是王小波自己的生活态度。”

  本报记者郭瑞坤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