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大鱼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5日01:27 淄博新闻网

  

博山大鱼盘

  安立华在介绍博山大鱼盘的发展变化

  

博山大鱼盘

  大鱼盘成为当今家庭的摆设

  

博山大鱼盘

  淄博窑烧成的鱼盘

  图/晚报记者孙伟庆文/晚报记者谭晓娟

  老博山人的记忆里,它与白胖胖的饺子、娘做的酥锅、过年的气息密切相连,它是团圆的象征,是父辈们对美好日子的寄托。几十年过去了,它的质朴之美跨越时空依然生动,它是淄博民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大鱼盘是怎么来的?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清代中晚期,当时的博山福山村某窑工,从鲁菜名吃——糖醋鲤鱼中得到灵感,随手在一件粗笨硕大的陶盘上画出一条姿态上跃、首尾相接的鲤鱼形象,于是诞生了淄博近代陶瓷史上的第一件大鱼盘。一说是山东的瓷工学习江西景德镇的技术后发展变化而来的。不管怎样,比较博山大鱼盘和景德镇的鱼盘,你会发现它们存在的差异:博山大鱼盘线条更加粗犷奔放、图案更加大胆饱满,即使是出自后一种说法,博山鱼盘也已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上点年纪的博山人说起大鱼盘都不陌生,博山民窑的青花釉下彩鱼纹粗瓷圆盘,那时几乎家家都有几个,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还能在少数地区百姓的餐桌上见到它。人们用它盛放水饺、馅料、年饭,扣煮酥锅……因为鱼的形象具有“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在合家团圆的大年夜,餐桌上更是少不了它。

  鱼盘甫一问世就受到城乡百姓的喜爱,订购者络绎不绝,还远销到了山东周边城区,博山大鱼盘从此名声鹊起。到民国初年,鱼盘生产达到了鼎盛,各地窑场纷纷效仿制作,大中小型号齐全,产品日趋精美,绘画技艺日渐成熟,主流写意画风形成。随着鱼盘不断走进千家万户,它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形象,直到今天,提起大鱼盘就让人想起博山。

  博山大鱼盘最动人之处莫过于它典型而生动的艺术符号——青花鲤鱼纹。行云流水寥寥几笔线条勾画出一条活泼生动的大鲤鱼,犹如写意国画,鱼鳞部位间或也点缀以褐彩、红彩、黑彩。鱼的形象自由奔放,拙朴可爱。大鱼盘以单鱼为主,后来也出现过寄托人们美好愿望的双鱼盘和“鱼化龙”盘。

  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大鱼盘引起了北京、济南等地一些民间美术工作者的注意,在淄博有人开始收集。进入80年代,收藏鱼盘的人与日俱增,淄博人也常以此作为乡土特产馈赠外地友人。鱼盘尤其受到当代美术家的高度称赞,著名画家吴作人、张仃等都对博山鱼盘赞叹不已,吴作人先生1989年曾写信给博山籍画家吴荣杰,称赞博山鱼盘“朴实可爱”。

  1983年春节《山东民间工艺美术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博山鱼盘的亮相更是使它声名远扬。它开始不断出现在有关专业书籍、刊物上。2001年,山东民间陶瓷研究会副会长安立华编篡的《山东大鱼盘》的出版,则是第一次系统介绍博山鱼盘的专业性书籍,书中展示的一些精品鱼盘让许多国内外陶瓷专家和收藏家叹为观止。

  博山大鱼盘,它早已不再是百姓餐桌上的日常器皿,而是登入艺术殿堂,成为人们把玩欣赏、研究探寻的民间艺术珍品。

  生在博山的鱼盘,最初收藏它的还是淄博的一批画家和工艺美术师。博山书法家逯文之还记得,最初拿一个崭新的磁盘或两斤粮票就可以换到一个大鱼盘,那时他曾在偏远山区一天收到几十个鱼盘。随着鱼盘价值的升温,老百姓家里的鱼盘大多流入了收藏者手中。

  很多收藏鱼盘的人是为了升值,但也有人是发自心底地喜爱它,安立华就是其中之一。1983年,安立华偶然在朋友家中看到了几十件鱼盘,那些硕大而夸张的鱼纹,熟练而肯定的用笔深深震撼了他,无意之中,鱼盘就这样闯入他的生活。因为涉足晚,周围的乡村早被一批又一批的鱼盘爱好者光顾多少遍了。几年下来,他只从朋友处得到两三件极其普通的晚期产品。直到1986年秋,在随画家们到博山源泉写生时,他从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太太手中,花5元钱买到一件民国时期的精品老鱼盘,好运就这么开始了……为搜集鱼盘,每逢节假日安立华都要走农家、逛市场,他自封“打鱼的人”,在“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失望与“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惊喜中,反复体验着。寻之弥艰,爱之弥深,在别人把鱼盘买进卖出之时,他却将自己多年收藏的几百件鱼盘归整总结,为它们著书立说,为的就是让世人真正认识到鱼盘的魅力,使更多专家关注、研究博山鱼盘,进而开启淄博民间文化艺术的宝库。对鱼盘,他仿佛有一种责任感,这也促进了他后来对淄博其他民间陶瓷的收藏和关注。

  美丽、朴实的博山大鱼盘,在灿烂的淄博民窑艺术宝库中,也许只是平常一种。难得之处,是它作为一件艺术品,曾在一段历史时期内走上了百姓的餐桌,并且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人们记忆里关于童年、关于年节、关于团圆的一个美丽的符号。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