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郑培民:一个刻在岩石上的名字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6日07:05 红网-湖南日报
1998年夏天,郑培民在安乡灾区指挥抗洪抢险。本报记者韩世祺摄(资料图片)
杨力求在家中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本报记者张目摄 本报记者蒙志军 “改变千古羊肠道,火禾公路暖人心。千言万语说不尽,永远难忘书记恩。”一首苗族山歌,至今仍在湘西地区广为传唱。歌中唱的是———“感动中国人物”、“为民书记”郑培民。 朴实的山歌,让我们想起臧克家的两句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郑培民虽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激励着我们前行。 【感动•怀念】 中共湖南省委机关大院,二区。郑培民同志的家,不算大,却很整洁。 5年了,因为少了男主人,这个家显得有些冷清。然而,因为一种真实的怀念,这里始终充满着温暖。 三十载夫妻情深,郑培民同志的结发妻子杨力求大姐,始终难以走出丈夫离去带来的心痛。但那些心怀感恩的人们自发的纪念,又给年已六旬的杨力求带来了许多慰藉。2007年清明节前夕,记者再次来到这里采访,了解了郑培民身后一些感人的故事。 1 从2002年郑培民同志去世至今,每逢清明节,杨力求都去墓地祭扫。 在这一天,她总会碰到远道赶来给郑培民扫墓的李德胜———桃源县漳江镇“川湘饭庄”的老板。说是饭庄,其实只是个路边小店;虽为“老板”,可李德胜身有残疾,日子过得有些艰难。在自治州工作的时候,每次往来自治州与长沙,只要是坐汽车,郑培民都会到这个小店去吃饭。秘书、司机都明白,培民书记用这种办法,既可了解民情,又不给当地政府添麻烦,也照顾了李德胜一家的生计。郑培民去世后,每年清明这一天,李德胜都会不顾营业损失,关掉小店赶来长沙,来去匆匆,只为“看一眼郑书记”。 在丈夫的墓前,杨力求还会碰到从自治州叭仁村来的农民张来福,碰到湖南创威物业公司的董事长罗玉其,碰到打着“郑书记,您还好吗?”横幅的省群众艺术馆的同志们……碰到许许多多自己素不相识的人们。 “我问他们为什么来,他们说,不图什么,只是想培民书记了。”这份朴素的怀念,让杨力求无比感动。 2 忘不了“为民书记”的,还有湖南师大教授杨向群。 1992年底,他联系好了调往厦门一所重点大学,准备过了春节就搬家。当时郑培民同志担任分管文教的副省长,听说杨向群要走,便于1993年农历正月初八晚上亲自到杨教授家拜年,用一片真情,留住了这位知名的数学家。 此后一直到2002年,杨教授从未到过郑培民家,倒是每年过春节,郑培民都会主动给杨教授拜年。 “但老郑走了以后,杨教授每年都来给我拜年,都来看我。”这种质朴的感情,同样让杨力求感动。 3 这样的感动,无时无刻不在温暖着杨力求的心。更让她感到欣慰的是,两个孩子都秉承了丈夫的品格:在商务部工作的儿子郑海龙,因为工作努力,已经连续3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在省教育厅工作的女儿郑海蓉同样表现出色。 杨力求把这些感动,都融入了自己主编的那本《永远的培民》的书里。翻开书的扉页,上面写着“相知相守三十年,以此书怀念我远行的亲人……”书里收录的,除了部分郑培民同志先进事迹的新闻报道外,更多的是不同作者所写的纪念文章,字里行间,透着深深的怀念。这本书的出版,还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等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曾庆红同志多次与杨力求通信,对她把纪念郑培民资料汇总成册的工作给予鼓励,还亲自为书写来了序言。 “所有这些怀念,都是因为老郑是一个值得怀念的人,是一个不需要雕塑的高尚的人,是一个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共产党人。”杨力求说。 【事迹回放】 郑培民同志1943年7月23日出生于吉林省海龙县,1962年考入吉林大学物理系学习。196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至1970年初在辽宁省3275部队锻炼。1970年3月分配到湖南省湘潭电机厂工作。 1983年至1992年,先后担任湘潭市委副书记、书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委书记。1992年10月至1995年10月,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1995年10月,任湖南省委副书记。2001年1月,当选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2002年3月11日,因突发心肌梗塞,在北京逝世,享年59岁。 1 1990年5月,湘潭市委书记郑培民被调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出任州委书记。 自治州,是全国著名的少数民族贫困山区。每逢青黄不接时,全州有许多百姓断粮。从这一年起,自治州开始推行“双两大”地膜玉米新技术; 从这一年起,全州的粮食开始自给。 两年多时间,郑培民跑遍了全州218个乡镇,住过30多个乡镇。 2 “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这句话发自郑培民的内心。 凡是群众写给他的信,郑培民总是坚持自己拆看。下农村,他总要到农民家去,掀开锅盖,瞧瞧农民吃的是什么饭;撩开蚊帐,摸摸床上的被褥是否厚实。有时,他还会宿在农家。 曾令超是一位伤残司法干部。郑培民第一次与他通电话,讲完话后要他先放电话。曾令超坚持让郑书记先挂。结果推来推去,最后还是没能拗过郑培民。在后来的交往中,他们形成了一种默契:每次郑培民都要听到电话那边“咔嗒”一声,才轻轻挂上电话…… 3 1998年,惊涛骇浪挑战常德。7月24日晚,安乡县安造垸溃垸。这个垸子里,有县城和5个乡镇、一个农场,共18万人,其中四分之三的人口和财产,集中在安乡县城。 郑培民在安乡指挥了三大战役:赶在洪水扑到之前,抢修了一条11公里的隔堤,保住了安乡县城;指挥堵塞书院洲溃口,用血肉之躯扼住了洪水之喉;湖北境内的黄金大垸溃决后,率抗洪大军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北大堤保卫战,拒千里洪峰于湖南重镇常德市之外…… 伴着堤外滚滚洪水,郑培民坐在堤上,吃着盒饭,静静度过了自己的55岁生日。 4 几十年中,郑培民的妻子杨力求的工作单位只变动过一次,就是从湘潭市新华书店调到了省新华书店,职务仍然是一名普通职工。 妻子敬重郑培民的为人,更注重维护丈夫的形象。杨力求有个“三不”:不帮人向郑培民带任何信,不传口信,不接受任何礼品。 儿子说:“在廉政问题上,爸爸把前门,妈妈守后门。” 5 2002年,郑培民被抽调到中央工作,突然旧病复发,于是赶快往医院护送。 途中,遇到红灯。司机准备闯关。郑培民见状,说:“不要闯红灯。”说过这句话后不久,他的头无力地靠在秘书身上,再也没有醒来。 一句普通的话语,竟成了对人世的永别。 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撑起一片绿荫之后,默默地走了。培民书记,乡亲们为你准备的上千首苗歌你还没听呢,你心尖尖上的叭仁村盘山公路还没有留下你的脚印呢,你操碎了心的火禾公路还等着你去剪彩呢…… 我们永远记住了胡锦涛总书记2002年3月16日在八宝山第一告别厅对杨力求大姐说的一句话:“培民是党的好儿子、好干部。” 我们同样永远记住了“感动中国”2002年度人物颁奖辞中属于郑培民的一段话——“他身居高位而心系百姓,他以‘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为自己的行为标准,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不忘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他树立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品德风范,他在人民心里树立起一座公正廉洁为民服务的丰碑。” 我们应该在巍巍的青山之巅,选取一块最坚实的岩石,把这些话刻上去,供我们的子孙后代诵读。 郑培民的名字,同这块最坚实的岩石共久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