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题诗在上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5日00:13 正义网-检察日报

  

崔颢题诗在上头

  南京大学新闻系有个同学写了一篇作业,要我提提意见。他的作业,标题是《为“考研降温”叫好》。我仔细看了这篇作业,当晚给他回了一封电子邮件:“从文章结构看,你这篇作业完全可以及格。但是,我不认同你的基本判断。凭什么确认‘考研降温’?你恐怕凭的是媒体报道。媒体报道的根据何在?在于考研人数有所减少。少多少?为什么会少?究竟是什么原因减少?没有人认真去做分析。在我看来,人数有所减少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在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求职越来越难的时代条件下,造成‘考研热’的社会因素基本没有太大变化,怎么可能降温?凭什么降温?不知道你会不会认同我这些看法?”

  不错,许多媒体的确报道过“考研降温”。从2001年到2006年,5年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上涨85.5万,平均每年增加17万多,增长率几乎一直维持在20%以上。尽管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达到128.2万人,再创历史新高,但是,这回人数与前一年相比,增幅仅为0.55%。这与前五年20%以上的增长率相比,一下子让人看到落差之大。于是有媒体欢呼“考研降温”,有评论认为这反映出民众对研究生教育的认识趋向理性化,等等。学生据此写成评论,为“考研降温”叫好,可以理解。

  但是,这并不是说,媒体的这种报道就是正确的。依我看来,这种“考研降温”的认识,基本上是一厢情愿。《中国青年报》2007年10月进行一项调查,7730人参与,其中在读或已毕业研究生4865人。调查显示,52.9%的人认为现在读研不值。读研受访者中,35.6%的人表示后悔。调查中,分别有39.2%和25.6%的人表示在读研过程中感到迷茫、空虚,而27.1%的人对硕士生活感到焦虑。这仅仅是问题的一方面。存在这些问题,说明研究生教育必须认真改进,却并不能成为“考研降温”的证据。因为调查同时显示,48.9%的人读研是为了“拿个文凭,提升身份”,45.2%的人“为了找个好工作”,明确表示是为了“做学问和研究”的仅占25.0%。这样看来,我说的“造成‘考研热’的社会因素基本没有太大变化”,基本符合事实。既然如此,“降温”的可能性就很值得怀疑。

  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是观察“考研降温”与否的一项重要数据。但是,事实上报名人数却从来不等于实际参加考试人数。而参加考试人数却应该是观察“考研降温”与否的另一项重要数据。根据我的观察,这个实际参加考试人数,才能真实反映“考研降温”与否。须知历来报名人数都大于实际参加考试人数。早几年,大家一起去报名,结果因为种种情况,考试时却不去了,这样的同学不在少数。那时的“考研热”,不免让人觉得有点“虚”。现在呢,不去考试的同学越来越少,参加考试的同学越来越多,这才“热”得比较实在。换言之,经过前几年的磨练,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中的“水分”越来越少。因此,仅仅看招生考试报名人数的增长率,就得出“考研降温”的结论,过于轻率。而且,从以后的情况说,只要“造成‘考研热’的社会因素基本没有太大变化”这句话成立,情况就依然不会有太大变化。这不是瞎子算命似的瞎说,而是一种基本符合实际的估计。

  相传李白登黄鹤楼,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语,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今人写作时评杂文,却不管这一套。既然到了黄鹤楼,管他崔颢有没有题诗在上头,总归要写几句骗骗稿费的。他崔颢能题诗在上头,我凭什么不能?不把你的覆盖掉,就算给你面子了。或者说,既然崔颢已经题诗在上头,我跟在后面引申发挥一下,又有何不可?当然悉听尊便。不过,与李白的差距,恰恰正在这里。

金陵客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