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柱擎天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2日16:15 湖南在线-湖南日报

  印山村曾被评为全省十佳红旗村、小康示范村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镇,享誉神州、声名远播。

  村党委书记、印山实业集团董事长李焕然曾获多种殊荣:全省劳动模范、全国乡镇企业家、全国军地两用人才,成为建国以来长沙县第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其事迹荣登全国新农村建设群英谱。

  2007年,该村工农业生产总值突破7亿元,人均纯收入达3万余元,均创历史新高。

  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到此视察后欣然题词:“富裕和谐印山村”。———题记

  青山环绕、风景秀丽的印山村地处长沙县江背镇,距省会长沙45公里。总面积5.0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53亩,下辖10个村民小组,计321户,1210人。

  这是一个普通的山村,却创造了惊人的奇迹。

  1982年,印山村人均纯收入只有120元;村级债务却高达12万元。

  25年后的2007年,印山村拥有印山台水泥有限公司、环保机械厂、包装厂、肉牛养殖场、鑫发运输公司、合力水泥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固定资产6亿元,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7亿元,人均纯收入3万余元,户均存款超过10万元。近10年来,全村累计向国家缴纳税金近2亿元。

  数据的增长记录着印山村变化的轨迹。

  山村巨变,既是印山人心血的结晶,又是印山村人频获殊荣的筹码。

  印山村先后被评为全省十佳红旗村、小康示范村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镇。

  村党委书记、印山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焕然被评为全省劳动模范、全国乡镇企业家、全国军地两用人才,成为建国以来长沙县首位全国人大代表,其事迹荣登全国新农村建设群英谱。

  2005年10月28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考察印山村后说:印山村的实践证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并当场欣然题词:“富裕和谐印山村”。这是对印山村的最高评价。

  纵观印山村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工业强村的发展战略,得益于流金淌银的水泥企业。水泥是村里的支柱产业。一座工厂矗立山头,燃起了印山村的希望之光,铸成了印山人的生命之柱。

  一柱擎天,这便是印山村!

  富甲一方

  党的十七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印山村由穷变富,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实践。

  2007年11月6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春贤考察印山村后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做到“两强”,即经济必须强,基层政治权必须强。印山村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初步实现了这“两强”。

  “工业强村,农业美村,商贸活村,文化兴村”,这是印山村的发展之路。

  “和谐、富裕、秀美”,这是印山村的奋斗目标。

  然而,这发展之路和奋斗目标的确立,印山村人却经历了一段曲折摸索的过程。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欲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印山村人办起了一个年产几千吨的水泥厂。但因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等原因,企业濒临停产。当时的印山村党支部非常着急,却又苦于没有办法。大家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李焕然。正在乡农机站开大拖拉机的李焕然,有胆有识,有勇有谋,恰是水泥厂厂长的最佳人选。于是,党支部一致决定,请李焕然担任水泥厂厂长。

  李焕然于1982年走马上任后,先从解决厂子的运力、电力、销路入手,把厂子救活。厂子的电力供应不足,便从附近的梅花乡架设了一条通往水泥厂的1万伏专线。本地石灰石缺乏,就动员村民集资投劳,一次购进10台大卡车,从30公里外运回石灰石原料。销路不畅,就派支部成员到周边县市去联系客户。这样做的结果是,销路畅了,效益好了。

  为了改变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的状况,李焕然带领一班人走了几着妙棋:

  1986年,新建一个4.4万吨的水泥厂。

  1992年,同时担任村党委书记的李焕然又与党委一班人果断决策,投资了300多万元,将原有4.4万吨的水泥生产线扩大到8.8万吨。由于产品适销对路,仅一年半时间就收回了投资。随后,村里又新建了白水泥厂和彩色水泥厂等企业,使水泥生产能力达到28.6万吨。

  2001年组建湖南印山村实业集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实力。2004年底,投资3.76亿元,建设年产300万吨的新型干法旋窑水泥生产线。第一期工程投资1.8亿元,建成了年产水泥达120万吨的生产线,2005年8月正式点火投产,新线新增产值3亿元,新增税收2000万元。

  在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技术含量的同时,村党委特别注重打造品牌。经过多年努力,“印山台”牌水泥先后荣获“国家免检产品”、“绿色建材产品”、“湖南省名牌产品”、“湖南省著名商标”等称号。

  在这一系列的重大决策和战役中,村党委的战斗堡垒作用不可低估,党员们的先锋模范作用不可低估。如果说水泥厂是村民眼中的擎天之柱,那么村党委则是村民心中的擎天之柱。

  大河有水小河满。目前,印山村99%的村民住进了楼房,拥有私家小汽车90多台、货车200多台,电话机306部、手机700余台,户户通有线电视,108户接通了宽带网……印山村的富裕程度名列全省前茅。

  富裕孕育出了印山村的崭新观念。印山集团精神———高位谋划,与时俱进;印山立业箴言———服务为本,质量是根;印山经营理念———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做强经济实力,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巩固村级基层政权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印山村在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的同时,通过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实施民主决策、村务公开,领导带头、党员垂范,党委会成了战斗堡垒,基层政权坚如磐石。现在,村组干部感到“说话有人听,做事有人信,工作推得动,大家都来动”。广大村民也觉得“事情摆得明,工作看得见,实惠沾得着,自己定的事,当然要出力”。

  印山村的远景规划,更是喜煞人。到2008年,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实破10亿元大关。到2010年,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超过20亿元,税收超亿元,村民纯均收入达10万元,早日实现“达中康、奔大康、建成富裕和谐的新印山村”的宏伟目标。

  富甲一方,印山多辉煌!

  秀美一隅

  营造村民宜居的优美生态环境,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一环。

  在解决温饱问题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富裕起来的印山村村民便开始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拆旧房,盖新屋,一栋一栋的小楼在村前村后拔地而起。然而,由于缺少整体规划,单个建筑尚可,总体布局却显凌乱。

  这种“只见新楼,不见新村”的现象,令村党委忧心忡忡。加强科学规划,营造村民宜居的优美生态环境,提到了村党委的议事日程。村党委决定:重新规划印山的居住格局,并建造出一座属于印山人自己的新型集镇。

  1993年,村党委请来了省建筑科研设计院的专家,按照“立意新、标准高、功能全”的要求,制定了村民居住和印山集镇建设总体设计方案,其中集镇规划面积为1平方公里,分阶段逐步实施。有了规划,就有了依据。村党委率领村民首先对全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进行改善。其中,争取电力部门和村自筹部分资金,投资2600多万元新建一座11万伏变电站,进行农村电网改造,保障了全村的生产生活用电;投资860万元,修建了从江背至印山村的江印公路和印山大道,并修建了总长约10公里的10个村民小组的组级公路,实现了组组通水泥路;投资600余万元修建和接通了印山绕村公路。在印山集镇建设中,投资140万元,拆除了2000多平方米影响集镇形象的旧房子和违章建筑,更新了集镇的绿化带,并在街道两旁安装了路灯,实现了集镇的绿化、美化、亮化。投资700多万元,新建了桃李园别墅小区,并完善了小区绿化、网球场等配套设施。投资300多万元,用于水泥企业的降尘改造,以使印山村的空气质量和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改善。投资80余万元,对全村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进行集中有效的处理。

  与此同时,村党委还计划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三大工程,即修建占地150亩的印山湖,建设印山台标志性建筑,拓宽江印公路。届时,印山村将山水相依,湖光山色,更具江南园林风韵。印山人的文化品位和生活质量也将随之得到大幅提升。

  精神文明既体现村民素质,又是生态环境的有力保证。村党委、村委会每年从企业利润中拿出30%%用于精神文明建设。先后投资480多万元,兴建了印山农民公园;建成了集歌舞厅、棋牌室、健身房、老年活动室于一体的农民娱乐中心;建立了图书室、阅览室、广播室、村民学校于一体的农民学习中心;组建了老年人腰鼓队、门球队、中青年篮球队等。每逢重大节日,村委会还举办文艺演出、门球赛、篮球赛、龙狮赛等形式多样的文娱活动。这样,既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又提升了村民的文明程度。在这里,爱绿、护绿成了人们的自觉行动。一见游客丢弃于地的纸屑,便会有人悄悄地把它捡起丢进垃圾桶里……印山人在这优美的生态环境里,衣食无忧,精神开朗,好不惬意。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享受上,他们比城里人毫不逊色。但其生存环境的自然风光、空气清新,却是城里人永远无法企及的。

  好一个农民公园!这在字典里见不着的词系,却在现实生活中活生生地摆在人们面前。走进印山村,但见这里别样风景:山下有湖,山中有林、山上有亭、一湖碧水,可泳可钓;一山好林,树木茂密,郁郁葱葱;亭立林中,古朴典雅,风韵依然。这便是印山农民公园!

  秀美一隅,印山好风光!

  和谐一村

  构建和谐社会,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又一境界。

  村党委深深懂得家和万事兴的哲理。他们认为,一个村就是一个大家庭。和谐既是人们宜居人文环境的必然要求,又是村里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和谐的核心意蕴是团结。因此,他们把团结精神放到了企业文化的首要位置。李焕然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即“我们生产水泥,就是生产‘凝聚力’”。

  印山村是李焕然这个血性汉子生命的起总、事业的源头。他情系青山,心忧百姓。有一种难以释怀的感恩报国、知恩为民的负重感。他说:“我们不仅要让整个印山村发展起来,还要让每一个印山人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便是他的宣言。

  如何营造和谐氛围?李焕然认为,除了自己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外,突出的有两条,即尊重民意,关注民生。

  民意是村民意愿和意志的集中体现。民意大于天,民意不可违。凡有重大决策,村党委会都要事先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必要时还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一起研究,尽量做到科学决策,万无一失。在平时的工作中,也通过意见箱的途径倾听群众呼声。关于水泥厂实施静电除尘和水雾除尘工程的决定,就是尊重民意的结果。以心换心,心心相印。村里一个青年职工说:“村党委把我们当人看,这是对我们极大的信任。我们冲着这份信任,工作越干越来劲!”众志成城,无往不利。

  党的十七大提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就是一个民生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村党委有深刻的体会,关注民生、解决民困,既是一个执政为民的重要职责,又是一个实现改革开放成果共享的重要话题。

  在关注民生的具体实施中,印山村主要抓了两条:充分就业、帮弱济困。目前,全村集体企业职工达1000多人,本村劳动力95%%以上都安排了就业。按照和谐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关心帮助弱势群体,着重对孤寡老人、因病致残的困难户和贫困学生进行扶助。全村48名特困对象全部享受农村低保。对全村“五保”户,除民政部门解决外,村里对每人每年补助1000元。对全村60岁的老人,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补助。这个标准是:60岁至70岁,每人每月补助60元;70岁至80岁以上每人每月补助80元;80岁至90岁每人每月补助100元;90岁以上每人每月补助150元。2006年,全村225位老人共计发放老年补助21.6万元。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村参保人员达100%,并由村集体拿出专项资金对发生天灾人祸的村民进行救助。对考入大专院校的学生按每人2000元至4000元的补助标准,共发放补助42万元。与此同时,村党委、村委会还号召班子成员、共产党员和经济能人为弱势群体捐款捐助,在全村形成一种浓厚的关注民生、帮弱济困的氛围。在2007年开展的捐资助学活动中,全体党员为村里比较贫困的学生捐款14700元,其中班子成员捐款5000多元。老年协会每月活动经费1200元。妇女上环、节育等补助每次200元至500元。对农用水、电、设施、种子、农药、化肥等,均由村集体实施补助。在这里,富人帮穷人,集体帮个人,天经地义,蔚然成风。捐款者都感到这是一份责任、一份光荣。受捐者感到这是一份温暖、一份爱心。生活在这样的大家庭里,大家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印山村的实践证明了一条哲理,即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诸要素中,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而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当是人与人的和谐。

  印山村的新农村建设成就引起了高层领导的垂注。近几年来,先后有吴邦国、曾庆红、王兆国、盛华仁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莅临视察。省级主要领导也多次来这里考察,其中省政协主席胡彪自1995年以来就曾20多次来此指导工作。这对印山村来说,既是一种肯定,又是一种关怀。村党委对各级领导深怀敬意,铭记于心,表示要以更出色的工作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和谐一村,印山人尽欢!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