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动物园 从一只金钱豹起家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7日03:24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人的一生中,大概有4个阶段会来动物园。小时候来看稀奇,长大了来谈恋爱,结婚后陪小孩,等老了再带着孙儿孙女来……”动物园之于一座城市,就如同一个器官之于人的人体那样不可或缺,有着50多年历史的成都动物园,已经伴随了三代人的成长,几乎每一名成都市民,都能说出儿时关于动物园一段记忆。

  可是,你知道成都动物园仅是由一只金钱豹发展起来的吗?你知道它的旧址是在百花潭吗?你知道成都人第一次见到大象的盛况空前吗?你知道上百种动物是怎样搬迁到现在的地方吗?……昨日,第一任园长、第一个大学生饲养员,将这段历史进行了生动的还原。

   ·筹建·

  第一天看动物的人不多

  “解放之前,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有个特殊的角落。就在现在游泳池边,大概有两三亩地,养了几种动物,作为民众教育馆,据说是卢作孚任馆长。因管理不善,里面的动物死亡殆尽,不过残存着几间破损的栏舍。1952年秋,宜宾地区的农民抓到一只金钱豹,专程送了过来。”在位于沙湾东一路的家中,78岁的丁耀华一口南腔北调,娓娓而谈。

  那一年,丁耀华20岁出头,因为随大部队解放成都,负责接管成都的中山公园、望江楼公园和少城公园。看到笼子里令人不寒而栗的豹子,他有些犯难,“可别人大老远地送来也是一片好意”,最后由领导拍板,暂时安置在原有的栏舍里,并让没有任何经验的贺正源担任饲养员。没想到,自此后,原本非常冷清的栏舍旁,游人竟然络绎不绝。

  市政府有关领导看在眼里,有些开了窍。恰逢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召开,代表团要路过成都,但 “当时成都啥子都没得,连像样的街道都没一条。”市政府紧急决定对少城公园进行整修。淘沙、筑河堤、修路、栽树……短短一个月,公园便焕然一新,但只留了个鸟苑和金鱼苑,金钱豹被暂时挪到了青羊宫后林盘的柴房内。与此同时,市政府开始紧锣密鼓筹划建一座专门的动物园。

  1953年2月,丁耀华、贺正源等三人在当时的市领导指示下,前往北京、武汉、青岛等地学习管理动物的经验。丁耀华说,其实那时国内还没有一座专门的动物园,但放眼全国,要数北京西郊公园的珍禽异兽数量最多。3个月学习期满,西郊公园友情赠送了梅花鹿、猴、狼、金鱼等动物。壮观的车队路过石家庄,石家庄又立即从乡坝里抓了几只鸡,“有寿光鸡、芦花鸡,还有来杭鸡,反正只要是有点稀奇的,都来凑个数。”一路开到武汉,乘船直取重庆,到达朝天门码头后,又请了一拨棒棒军,上坡下坎,抄近路来到菜园坝火车站。正值半夜三更,但在重庆这段最繁华的路段,突然有人像发现宝贝似地喊了句:“有野物来了!”顿时,呼拉拉上百人撵着大队伍,追着看稀奇。

  坐汽车、乘船、人抬、搭火车……这批动物还真算玩了格,一出成都火车北站,又坐着架架车来到百花潭。

  ·开园·

  为看大象鞋帽挤飞

  百花潭本来是川军将领邓锡侯的私人别墅“邓家花园”。丁耀华北上取经时,当时的市领导便安排专人设计建造 “成都百花潭动物园”,丁回到成都时,这一工程也已接近尾声:围墙全是竹子做成的,穿行其中,非常有意境,为了方便游客,还架起了一座桥横跨潭上,水涨它就升高,水降便自动降低。

  1953年10月1日,没有举行任何典礼,成都百花潭动物园开门纳客了。“成都市百花潭,如今建成动物园,动物园,飞禽走兽样样全,门票只要5分钱,人人看了都了然。”那时的《工商导报》和《川西日报》提前进行了报道,但这一消息更多的还是靠民谣等方式口耳相传。

  出人意料的是,当天的游客只有5700余人,并不算多。“这很正常,不是周末,又下着雨。”丁耀华解释说,到了10月4日,天气放晴,正赶上星期天,排队买票的人竟然排到了宝云庵(今散花楼),甚至排到了城墙边。经统计,人一下翻了几番,达到了18000余人。

  当年,30种共93只动物一共吸引了约36万人次前往参观。此后又增加了华南虎、鬃狗、非洲狮、大熊猫、扭角羚、蓝牛羚、赤列羚、鬃羚、食火鸡、丹顶鹤等大批珍贵动物,到1965年,展出动物增加到225种2000只……至于游客人数,1954年达到了64万;到1956年,高达133万;1964年约为145万,1972年为239万,“基本上是每新到一种动物,都会引起全市轰动。”

  丁耀华印象最深刻的是,1966年秋,北京动物园的一只大象来到成都展出。动物园在一天之内就涌入十多万人,由于只有一个很窄的出口,园方怕出现踩踏事故,只好打了数个墙洞以疏散人群。成都市公安局紧急抽调13个派出所的民警赶来支援。“老成都”王大明也回忆,那时他不到10岁,在父母的带领下,生平第一次见到了大象,“那简直是庞然大物哦,看的人多得不得了,一环路上的汽车都莫法开。”虽然他最后是从大门挤出去的,但鞋和帽子都已不翼而飞。

   迁建·

  困难时期扩张工程流产

  虽然成都百花潭动物园从最初的3.5公顷,扩大到了4.926公顷,如此面积依然不利于动物园的发展。为此,市政府曾数次提出搬迁动物园的设想。鲜为人知的是,在成都动物园的建园历史上,如果将百花潭称为第一建,现在的动物园只能算是第三建。

  原来,1959年,大跃进年代,有关领导派丁耀华四处选址。塔子山、多宝寺、河心村都去看过,最后他将目光锁定在了北边的将军碑白莲池。“那里有成都市上的渔场和一个公社渔场,很宽。”丁耀华说,方案既定,一整座村子都要占。有关领导一下令,三天之内就搬完了,一共腾出了3000多亩空地。正好赶上三年自然灾害,“你知道熊猫基地那块地吗?原来可是《四川日报》的苗圃,为了填肚子,拿给工人种红苕的。” 粮食的紧张程度可见一斑。不仅如此,水泥钢材等建筑材料也遍寻不着,只好自己挖土、烧砖……由于劳累过度,丁耀华在一次职工大会上大吐血,“用杯子就接了五六杯”,只好住进医院动手术。再加上经济确实非常紧张,“白莲池动物园”匆匆流产。1962年,征用的土地又悉数退还给了当地的农民。此为第二建。

  1974年,市革委再次发出通知,决定将百花潭动物园迁到北郊公园。北郊公园其实就是昭觉寺后门的一片林盘,在丁耀华等人的努力下,新的动物园不到两年时间就宣告落成,并于1976年元旦营业。

  ·搬运·

  引诱兽类进笼耗时几天

  曾担任成都市园林局局长的张安居是成都动物园第一个大学生兽医兼饲养员。1966年,他本该从雅安的四川农学院(今四川农业大学)毕业,但由于文革开始,一直拖到1968年才走出校门。他可是成都动物园专门向市上申请来的,此前,因为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动物的死亡率非常高,丁耀华十分头疼,“动物生病,找过宝云庵的业余兽医,结果那个人不管遇到啥子病都说是风火毒,让人气不打一处来。”

  在张安居看来,全国动物园之间的业务交流十分密切,在动物的饲养管理上,成都动物园的操作基本规范。但技术力量依然比较薄弱,他一上班,就接管了业务。现在搬迁或医治动物,实施麻醉是常有的事,但起初根本就没有那样的意识。比如锯鹿茸,直接让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把鹿按着,经常造成擦伤。张安居到任后,采用了麻醉枪,“又省力、又安全。”

  据悉,成都动物园本来已经发展到拥有200多种动物,但经过文革,下降到了130多种1000多只动物。“动物园成了批斗场所,就连鸳鸯都不能称为鸳鸯,而只能说是野鸭子!成天都是文斗武斗,上街游行,照料动物的人少了,还在岗位上的人估计也无心工作,动物疏于管理,自然死得很多。”

  后来,将1000多只动物搬迁到现址的过程,前前后后历时一个月有余。鸟类和两爬类动物的装笼搬运很方便,只有兽类动物特别令人脑筋。当时,成都动物园最大的动物是欧洲野牛,一吨多重,先比着它的体形做铁笼子,然后让兽舍的门与铁笼紧紧相接,饿它一天两天,然后在笼边放些食物,逐步把食物再往笼里放,等它习惯了在笼里吃东西时,让工人密切监视,它一进铁笼就关门,“所以光是装笼就用了好几天。”斑马的搬运也是采用这种方法,由于斑马是兴奋型动物,经常在搬运过程中受伤至死,工作人员还特意在笼子的两旁装上草甸,起缓冲的作用。

  新的动物园占地20多公顷,展出的动物的布局,基本上以动物进化次序排列,同时适当突出地方特点,像金鱼廊、鸣禽馆、游禽馆、雉鸡舍、海兽池、象馆、河马馆、野牛馆、羚羊馆、熊山、狮虎房、猴杀、熊猫馆等等,后来的人就非常熟悉了。

   ·动物点击·

  第一次进城

  大熊猫坐着滑竿

  大熊猫是成都的明星动物,根据相关文献,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展出大熊猫也带有“赶英超美”的意味。从1869年法国人戴维在四川宝兴县第一次获得大熊猫的皮张到解放前,国外曾先后有20多个采集队,从四川弄走了十六只熊猫和十八具标本。国内除1946年国民党政府送给英国的一只取名“联合”的大熊猫在成都少城公园短暂停留外,其他任何公园、动物园均未有过。“远在大洋彼岸的英美少数国家,当时还有几只展出,这是多么令人憋气的事!”丁耀华撰文说。

  因此,尽快让国人看到大熊猫,是兴办成都动物园的一项迫切任务。1953年初,灌县四位农民在漩口山区捉到一只大熊猫幼仔,抬着滑竿,步行送到百花潭动物园。由于动物园没有技术和经验,时隔18天,它出现了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流鼻涕等症状,当天深夜就不治身亡。大熊猫在成都得而复失的消息传出后,引起了国内有关方面的极大关注,1954年,北京动物园组织力量到宝兴建立收集站,捕捉到几只大熊猫,运往北京展出,“终于使国人在自己的动物园里,看到了我国特产的珍奇大熊猫。”

  1958年,成都动物园在学习了北京动物园的经验后,经有关领导机关批准,选派人员组成了收集组,于当年10月在天全县大河乡的桃子坪捉到了一只成年大熊猫,取名为“桃坪”。

  1974年初到1975年底,竹子开花,野外大熊猫大量饿死。国家林业部组织的调查队在平武、青川等地考察了4个月,将抢救回的部分大熊猫安置在成都动物园。1979年,张安居开始在成都动物园搞大熊猫繁育研究。他邀请来广东动物园的专家,成功从贵阳动物园一只雄性大熊猫体内采集到了精液,但当年并没有配种成功。剩下的精液,寄存到凤凰山种公牛站进行冷冻,第二年又拿出来,对大熊猫“梅梅”进行人工授精,在成都首次繁育出了大熊猫宝宝。

  ·特别提醒·

  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着的事情,注定将成为这座城市历史的一部分。作为媒体,我们有义务记录下这些变化着的点点滴滴,有义务将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甚至孰视无睹的细节,加以整理和记录。成都晚报《见证》版有“亲历”“纪念日”“图说”“解秘”“大事记”“旧闻新说”“回访”等栏目,在此呼唤一切热爱成都,并亲身经历过成都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奇事、趣事、开心事和伤感事的朋友,为我们提供各种线索与图片。本版热线电话:86623197;信箱:CDWBJZ@126.com

  本报记者 张欧 李豫龙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