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柏杨走了谁来警醒“丑陋的中国人”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30日04:02 大洋网-广州日报
[滚动新闻]台湾知名作家柏杨29日凌晨病逝 享年89岁 新华社北京4月29日电 台湾作家柏杨29日凌晨1时12分,在台北县新店耕莘医院病逝,享年88岁。 柏杨晚年健康不佳,多次住院。今年2月24日因肺炎及呼吸衰竭再次住院,但这次未能出院返家。 柏杨1920年出生于河南,1949年前往台湾。自上世纪50年代初,柏杨用郭衣洞之名开始创作,1960年用笔名柏杨写杂文。1968年因所谓“挑拨人民与政府间感情”而获罪于台湾当局,度过了9年零26天的铁窗生涯。 柏杨一生著述丰厚,《柏杨版资治通鉴》在台湾被誉为最有价值和最畅销的一部书,《中国人史纲》被列为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十部书之一。 读者忆柏杨 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听说柏杨先生走了,不胜欷歔。对于我来说,柏杨已经成了一个朋友,多少个夜里,捧着你的《中国人史纲》、《西窗随笔》看了一遍又一遍,又笑,又觉得过瘾,又觉得茅塞顿开。 ——新浪网友 柏老先生走了,现在,有谁能像他一样敢于写出这么尖锐深刻作品?又有几个文人能够像他那样有骨气? ——新浪网友 他是一个深刻认识中华民族的人,他的逝世使我们缺失了一面镜子。很遗憾,他只看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开幕,没有看到她最壮美的诗篇。——人民网网友 几年前读了大师的《中国人史纲》,很是精彩,虽然有些观点并不是太认同,但对柏老的精神和思想还是比较佩服的。功过自有后人评说。——新浪网友 文/记者黄茜、黄蓉芳、秦晖 通讯员卢健民、刘泽炀 “我所以敢指出中国人的缺点,正因为我是中国人。长期以来,你们所看到的,多是虚骄的中国人。”台湾著名作家柏杨昨日凌晨病逝,而他关于“丑陋的中国人”的批判所带给我们的震动却长久不能消退。十年小说,十年杂文,十年牢狱,十年历史,柏杨的一生称得上“传奇”。尽管时至今日人们对他的评价依然是毁誉参半,但没有人能够否认,柏杨这个名字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分量。 说经历:坎坷历练中创作出惊人作品 柏杨原名郭衣洞,出生的具体日期是个谜,据他自己推断是出生于1920年的河南辉县。“柏杨”这个笔名,据说是当年中国台湾横贯公路通车前,他曾应邀前往参观及为沿途景致题名,那时最后一站位于“古柏杨”的隧道尚未竣工,他回家后提笔有感,因而用了“柏杨”为笔名,并一直沿用至今。 在互联网上随便一搜索,就能看到这样一段对柏杨生平的描述:一生念过无数个学校,从小学到大学,因屡屡被学校开除,从没有拿过一张文凭。一生中娶过五个妻子,每一次婚姻都伴随过一段如烟往事。青年时代从过军,和蒋氏父子都有过面对面的经历,多次企图自杀,无数次被学校和单位开除,曾遭遇十年牢狱之灾,在上世纪70年代几乎被枪决…… 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柏杨写出了震惊全世界华人的《丑陋的中国人》、当选为台湾最有价值和最畅销的《柏杨版资治通鉴》、被列为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十部书之一的《中国人史纲》等等。 写杂文:《丑陋的中国人》“振聋发聩” 上世纪50年代,柏杨以“郭衣洞”之名发表了大量小说,但真正让他成名的还是他的杂文。祖国大陆读者对柏杨的认识,绝大多数来自杂文集《丑陋的中国人》。记者昨日采访了几位在上世纪80年代读过这本书的读者,他们共同的回答都是“振聋发聩”。书中,柏杨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弊端喻之为“酱缸文化”,对“脏、乱、吵”、“窝里斗”、“明哲保身”等丑陋现象给予痛斥,在两岸乃至整个华人世界都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在当年的华人世界,写出这样一本书,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据柏杨后来的回忆,他最早试图发表“丑陋的中国人”演讲是在出狱后不久。但他在台湾多次准备演讲这个题目都被取消。直到1984年他受美国爱荷华大学邀请做短期访问,他的演讲题目“丑陋的中国人”,听讲者三分之二是华人,三分之一是白人。据说在演讲结束的时候,柏杨感到面对山谷一样的寂静,没有掌声,连礼节性的握手都没有。 写历史:白话《资治通鉴》风行华人圈 身为中国人,柏杨如此尖刻地批判中国人,让很多中国人百思不得其解。甚至一直到今天,对于他的批判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可柏杨早就直率指出,让中国人正视,让中国人有勇气面对。 写小说、写杂文、再写历史,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以十年为单元,切割了柏杨不同的创作阶段,十年小说,十年杂文,十年牢狱,十年历史,柏杨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国民性的反思也变得逐渐深刻起来。几十年间,柏杨一直没有停止写作,出书超过200本,直到2006年因为身体问题而宣布封笔。他用白话翻译的柏杨版《资治通鉴》风行世界华人圈,有人说,有华人的地方,都在读这本书。 谈生活:渴望有生之年再回祖国大陆 柏杨的婚姻经历坎坷丰富,有过5个妻子,从绿岛出狱后,结识小他20多岁的台湾当代著名诗人张香华,以一封“感谢上帝让我认识了你”的古老情书开始,最终与张香华结婚至今。柏杨子女分散在台湾、陕西、河南、澳大利亚各地,柏杨1998年之前来过三次大陆,目前夫妇二人独居台北,日常生活由一菲律宾籍保姆打理。 2005年,柏杨在台湾接受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采访时,表达了希望再次回到祖国和亲眼见到中国和平统一的强烈愿望。他说,自己已经80多岁了,这辈子还能不能看到祖国是他最担心的事。“我们谈不到衣锦还乡,我们只谈得到平安还乡。能回到家乡看一看,我们就心满意足了。” 你们慢慢读我的书吧!我要多睡睡觉,好吗?——柏杨 柏杨的话 人要诚实,不要说鬼话,诚实是一种文化、一种力量、一种责任。除非中国强我才会开心! 其实,一直到今天为止,我始终没有觉得自己就成为什么“大师”了。就像我曾经说过的,我只是个游击队员,我只是指出我们的文化和社会病在哪里,却没能力去治病救人。 盖中国五千年来铸成的大酱缸,把侠义情操和同情心都酱死啦,酱成了冷漠、忌猜、残忍、无情,嗟夫。 不为君王唱赞美歌,而只为苍生、为一个人的立场和尊严,说人话。 评价1: 柏杨继承了鲁迅以来杂文传统 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姚新勇认为柏杨最优秀的创作还是杂文,他的杂文继承了自鲁迅以来的杂文传统。 “虽然柏杨的后半生都生活在台湾,但我认为他的作品与港台文学并不一样。”姚新勇说:“鲁迅先生是杂文的一座高峰。自他以下,就连和他接近的人都没有。”而柏杨,连同李敖和大陆的王小波一起继承了杂文的传统。姚新勇将杂文称为“第三世界文体”,杂文的兴起和繁荣有其独特的土壤。 高压统治、但又没有“管死”,这给柏杨、李敖们提供了写杂文的空间。“但柏杨和鲁迅又有不同。就拿《丑陋的中国人》来说,柏杨其实更注重在生活层面上批判中国人。而鲁迅是从国民的精神状态上进行批判。两者的精神向度相同,但层面不同。”在姚新勇看来,《丑陋的中国人》一书的内容,“并不是学理上的考察,也并非观点的独创”。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习性进行文化解剖。 评价2: 柏杨作品有启蒙性也有局限性 广东社科院研究员、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单世联对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印象深刻:“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柏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无疑具有启蒙意义;同时,尽管我们觉得柏杨文字明快,敢言敢说,“批”得很痛快、很过瘾,但我们又觉得,他批判的中国人的劣根性,如随地吐痰、脏乱差、窝里斗以及酱缸文化,这些“劣根性”也并不是中国人所独有的。” 单世联说:“客观地说,柏杨的自我批判和反省精神是勇敢的,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但他在对文化和人性进行无休无止的批判的同时又具有局限性。一是他过度地纠缠于对人性的批判,有种族化的倾向;二是他过度注重对文化的批判,却忽视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其实,只有更完善的社会制度才可能对人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这是柏杨的批判精神的盲点。” [滚动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