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庄廓 :立在大地上的黄泥大印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1日08:44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讯

   -青海庄廓的格局、材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观念的一种呈现

  -青海庄廓体现了具有深远历史背景的地域文化,是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的综合产物

  -青海庄廓展现了人生奋斗的结晶,是人们精神世界的具体表现和深化

  如果说,南国民众处处以水为生的话,居住在青海高原的先民们,则世世代代与土为邻:土地、土墙、土院落,还有土炕、土锅台和土圈栏等等,就连曾经的老城墙,也是用土夯成的。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而那一座座方方正正的土庄廓以及由它衍生出来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正是几百年来从土地生发出来的人文精神和人类智慧的折射。

  多少年来,在人们的眼里,这些土庄廓实在是太“土”了。土得让人忘记了它们的年轮,土得使人忽略了它们的实用功能。然而,就像陕北那些温暖实用的土窑洞一样,它同样形成了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民俗风格。除了简朴实用、挡风防沙和冬暖夏凉的优点,它的建筑造型和装饰艺术也别具一格。

  就是这些土得掉渣的庄廓院,蕴含了多少简板竹书、琴棋诗画,走出了多少著名的学者文人和商贾贤达。深深幽幽的土巷道,零零落落的四合院,形成了传统的自给自足生活方式,平淡静寂中却酝酿出了灿烂丰富的本土文化。

  多少古朴的歌谣从这里产生;多少动听的酒曲儿从这里飘出;多少精巧的工艺产品从这里走进集市厂;一年一度的“太平鼓”,就是从这些斑驳不堪的庄廓院里一路走出,振响人流如潮的城镇街头。

  “民居”,仅仅是这些老庄廓外在的一种形式。实际上,它们的格局、材料,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和观念,是将这种思想和观念物化了的建筑艺术和凝固了的古老的民间音乐。它们不仅是几百年来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具有深远历史背景的地域文化,是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的综合产物。即使是一把木勺或者一只铜熨斗,都与这些土地、土山和山庄廓有着千丝万缕的瓜葛。它们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人们生活的一个整体,使我们了解文化的传播、差异和交融,了解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最具体的途径。

  “礼失而求诸野”,只有在那些土气十足的四合院里,才能深切地感受到自古礼仪的延续和存在。

  —位来青作家,曾经形容青海庄廓的外貌“像一个个戳在大地上的黄泥大印”,真是形象的比喻。当你站在连绵起伏的黄土山头上放眼望去,总能看到山凹阳坡上那些参差错落的庄廓院落。“黄泥大印”,离不开一个土字,而古之大印者,其形如斗。斗者,米粮之衡器也。祖先们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土里刨食”,开垦出了千顷良田,构建了一座座理想的温馨家园。在构成物质世界的五行中,土和木是这里人家生存和建房的基本条件。而木生火,土生金,构成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良好机缘。

  青海的土院落,经历得太多太多,承受得太多太多,失去得也太多太多。这从那些久远了的残砖断瓦上可以看出。许多其貌不扬的老院落,已经居住了几代人数百年。当你站在庭院中四顾流连的时候,你会发现院墙上苔痕累累,屋顶上蒿草萋萋,梁柱间燕雀低飞,窗棂间布满尖埃。—种人世间的沧桑和恒久不变的气度,让人的心灵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压迫感,不由你不去猜度和追想那些遥远的过去。

  精美的木雕和砖雕,朴素大方的门窗隔扇,用桐油漆成的各式家具,是庄廓院里最能体现主人身份和工匠手艺的亮点。即便是贫寒人家最简陋的院落,其门楣上也会饰以木制雕花。可以想见,人类的爱美之心不分贫富贵贱。大户人家的堂屋中,雕镂精细的琴桌、八仙桌、太师椅和茶几,正面墙上悬挂的条幅字画和书架上的线装书。这一切除了一个“雅”字,还给人传达了一种足够的信息:古朴的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汇贯通。它们是人生奋斗的结晶,是人们精神世界的具体表现和深化,体现了“处世德为本,居家书当先”的儒家传统思想。劳动之美、殷实之美、人性之美和崇文之美,通过这些土院落而尽显无遗。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土,成全了这一方人。本土语言、本土文化、本土民居和本土经济,哪一样离得开一个“土”字呢?天为乾,地为坤,除了日月星辰的普照,土地的襟怀是最为博大的,它包容了山川宇宙,包容了过往生死。所以老百姓最看重土,也最忌讳别人嫌他们土。土,形成了他们淳厚质朴、豁达乐观的坦率性格。每当闲暇之日,三五好友相聚炕头,几杯淡酒,几句桑麻。情到处,以箸击盏而歌,歌曰:“前三十年人吃土,后三十年土吃人。人吃土来常常在,土吃人来永无踪。人在阳世上站着个店,争名夺利是枉然”。寥寥几句家常俚浯,却唱透了人生的简单哲理。

  城市的每一寸土地下,曾经都是一片田地,土地是人类的衣食父母,连自己居住生活的土地都不珍惜、不敬畏的时候,我们还能立足何处,走向何方?虽然城市水泥的“森林”隔阻了我们同土地和大自然的亲近之情,但我们无法否认,那一抔泥土,那一片原野和山脉,一瓢饮,一箪食和一袭布衣,都与我们血脉相连。它们是故乡的缩影,是我们生存的根本。为什么当一个人离开故土远涉它乡时,总喜欢带上一抔土,就是因为割舍不断“故土难离”的乡土情结。

  许多人对那些土庄廓不甚了然,进得门去,被主人家好茶好饭相待,却总怕那土墙土炕弄脏了自己的衣衫。实际上,比起人的心灵来,土是最干净的东西。

  如今,随着城镇乡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用砖块和混凝土构筑的房屋越来越多。它比老式的房屋占地面积小,简洁明快,符合现代人的生活特点。但在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山区,人们仍然用原始的墙板筑土为屋,用木料做柱、梁、檩、椽及门、窗。延请手艺高明的匠人雕刻门饰花草。他们继续用传统创造着一种原始之美。然而,令人扼腕叹息的是,更多典型的民宅古居在城镇中已经消失,与外地那些保存完好的深宅老巷相比,我们不禁为人家的人文保护意识和旅游价值观念赞叹不已。

  “我的家小得很,我的家大得很。多少五湖四海的人,都在这青海扎下一条根。”无论你祖籍何处,这一片高天厚土总能以无私的襟怀哺育你、抚养你,使你缱绻留恋;无论你走到哪里,总也忘不了这一片朴实无华的土地,忘不了桃红柳绿的山弯里,那一溜儿风雨剥蚀的土庄廓。老年人常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土窝。”当你出门旅行,游完了碧波万顷的沿海风光,游完了苏杭庭院的曲径回廊,突然发现,心灵深处最扯不断的,还是那一片与土为邻的地方,那才是真正属于你的“天堂”。只要你是一个生命,你就无法否认这片土地给你的恩惠和滋养。 (作者:王文中)-

Powered By Google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