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川览胜千古文明沉积地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0日03:03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文/图记者 解维汉

  樊川是长安城南郊著名风景区,汉高祖刘邦曾将这条川道封为武将樊哙的食邑,樊川由此得名,据传今樊川即当年樊哙花园遗址。唐代此地寺院众多,名居荟萃,发生过许多动人的故事。千余年过去,这块“风水宝地”仍繁盛吗?2008年7月4日,奥运祥云火炬在西安传递的当天,记者走进樊川实地采风,一处处零距离拥抱历史遗存,记录下二十一世纪初樊川胜迹的现在进行时,让关心的人们了解其最新生存状态。

  樊川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少陵原与神禾原之间,西北起于韦曲镇塔坡,东南止于终南山北麓王莽乡江村,是一处长约15公里的平川,系纵贯其间的潏河长期冲刷、下切、淤积而成的一道冲积平原。这里土肥水美,交通方便,是富庶的粮食产区。汉武帝曾来此游览止宿。其间文物古迹比比皆是,成为镶嵌在这条闪光丝带上的颗颗珠玑。

  名刹:樊川八寺今何在

  隋唐期间,僧侣云集樊川,牛头、华严、兴国、兴教、云栖、禅经、洪福、观音等“樊川八大寺”最为繁盛。

  兴教寺里十分清静,仅有几名游客在寺中徜徉。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原葬于西安白鹿原的玄奘遗骨迁葬于此,并修寺建塔,寺被命名为“大唐护国兴教寺”,为唐代樊川八大寺院之首。多年后重访兴教寺,感觉有两处不同:一是新修了大遍觉堂供奉玄奘法师,二是玄奘塔身围起了黄色的警戒条,提醒游人谨慎靠近。走进法堂请教监院宽池法师,他说:这次地震对慈恩塔院有影响,圆测塔的塔顶震掉了,玄奘塔的塔刹也有一半被震掉了,塔身还出现4厘米的裂纹,所幸窥基塔完好无损。文物管理部门一个月前就来看过了,当时就开始拉警戒条,据说要加固维修。大雄宝殿、法堂墙体也出现了裂纹,亟待修葺。地震后,寺里举行了四天有300人参加的祈福法会悼念亡者。兴教寺在国内外名气很大,玄奘弟子圆测是韩国人,卢泰愚、全斗焕任韩国总统时都来过兴教寺,日本法相宗很盛,有窥基纪念堂,2007年兴教寺还与韩国法相寺结为友好寺庙。法相宗教义很深,非一般人所能理解,近代学法相宗的学者有康有为、梁启超,均为有学识、有涵养的饱学之士。

  虽说现在兴教寺比不上民国时期的三十亩规模,但唐遗风貌基本保持完整。记者问起几年前那场影响很大的玄奘遗骸流落之争,宽池法师说,历史记载玄奘就葬在兴教寺,玄奘塔也一直没有被破坏过,因此不可能迁葬他处,即使着眼于旅游开发,同样应该尊重历史,尊重圣贤。

  找兴国寺可是费大神了。早就听说西安美院校区在兴国寺旧址,后来搬迁回西安城区,这里就成为陕西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了。听路边饭馆老板娘说,沿着学校围墙外的西杨万小吃街一直上去就到兴国寺了,但当我费神上到少陵原上的大宅胜坊村一片空旷的操场,俯身向川底瞭望时,连兴国寺的影子也没瞧见,但看到樊川道上一望无际的壮丽景色,也算一份意外收获。无奈返回原下,走进技术学院,顺学林路上行,在旅游系教学楼前终于看到挺拔而立的两棵高大古柏,左边一棵树身约三四抱有余,根深叶茂;右边一棵的树身早被雷电劈去半片,枝叶依旧婆娑。旁边的展牌注明,据古籍记载推算树龄,当为唐柏,已有1400余岁。两棵古柏所在的位置是在兴国寺山门前,复沿路往后行300余米,就看到了残梁断柱殿宇的一片狼藉遗址。路过这里的学院保卫处张富忠介绍,三年多前这里尚存清代三间正殿,东西各三间廊房,虽破旧但基本保存完整。2006年10月一场大雨长久浸泡后,三间大殿和西边三间廊房彻底垮塌,东边廊房只剩下木质屋架。他曾在殿宇后面的几孔窑洞里看到过泥塑佛像,现在也不知道成什么样子了。往外走时,才留意到校园环境很美,凉亭、砖塔、“卢沟桥”、白石坡阶,林荫草坪上坐着不少看书休憩的莘莘学子,真是一处世外仙境!

  去华严寺也很费周折,看着双塔就在原上,却无路可达,“可望而不可及”,顺着大路走去竟翻上原顶,绕了一个大弓背,才从另一侧下到塔旁。其时天正落雨,一群盖房的农民正在锯木运料,忙得热火朝天。我在雨中绕着塔身转了两圈,东边的一座是华严初祖杜顺和尚塔,四面七层,高约13米,第三层石刻有“无垢净光宝塔”六字。西边的一座是华严宗四祖清凉国师塔,六面五层,高7米。塔东有僧寮10间,还有一座简陋的毗卢殿,里边供奉着华严三圣,系卢遮那佛和左文殊菩萨右普贤菩萨,还有18罗汉。得知华严寺住持时为宽昌,问时却不在,一位穿青色袈裟的老僧坐在毗卢殿门口,他告诉我,前几年西边的小塔维修时曾向上移了十几米,离大塔更近了。这次地震对双塔没多大影响。下一步要在塔前面建大雄宝殿和新的毗卢殿,何时开工尚不得知。听是陕西口音,请教法号,答曰演福,绥德人氏。离开时看见一辆运料卡车呼啸开来,两位穿黄色袈裟的青年和尚,并立车头,很有几分边区大生产的威武气概。

  今日牛头寺已无唐时的盛大规模,邻近的杜公祠、坡下的杨虎城将军陵园和部队驻地,原先都是牛头寺的地盘。寺中古木参天,以松树和皂角树为多。法堂门前有棵古槐,树身高约3米,已半枯朽,靠石经幢支撑,老干旁逸横出,身曲如龙,枝叶婆娑垂地,人称“龙槐”。另一棵唐植四季背花侧柏,树身枯朽扭曲倒伏,虽老态龙钟,犹枝叶苍翠,生气勃勃,如凤傲立,人称“凤柏”。寺里僧人性善说,唐槐已死过一回,给根部浇了一桶菜油,树又慢慢活了。树和人一样,进入老态,体内运化功能衰竭,也需要补充营养。牛头寺现任住持晖谦,常住3名僧人,还有3名居士。香火一直不太旺,原先的居士又分为几派,各执己见。其实,事物由矛盾到和谐都是缘法,佛教讲究“横顺众生”,一切顺其自然。

  “樊川八大寺”中另外四寺境况如何呢?查《长安县志》得知,位于樊村乡南樊二村的观音寺,抗日战争前被驻军拆毁。位于樊村乡小江村神禾原北崖与华严寺相对的禅经寺,民国期间仍有门房7间、东西廊房各4间、正殿5间,解放后被拆除建成一所小学。位于樊村乡西樊村与兴国寺相对的洪福寺,民国年间尚有山门3间、楼房3间及僧舍等建筑,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毁。位于申店乡瓜洲村神禾原北坡下与牛头寺相对的法幢寺,又名云栖寺,解放前号称“十八亩地”,原有前后两殿及5米高的石佛像一尊,1970年瓜洲村村民将前后殿拆除,泥像捣毁,当时从佛像腹内取出该寺建于唐贞观年间字样的书一册,可惜没有保存下来,石佛像亦被砸碎弃于田野被土掩埋。1992年被迫撤销法幢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名宅:文人诗作传千秋

  樊川从汉代起就是长安达官贵人营构别墅之处。到了唐代更是私园别墅荟萃之地:韦杜两族世代贵族就聚集在这里,史载:晋镇南大将军杜预之后,唐太宗时莱国公尚书右仆射杜如晦一宗之杜氏家族和中宗韦后、鸾台侍郎同平章事韦安石一宗之韦氏家族都居住在樊川道上。因此,古即有“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之说。见于唐代诗文的还有韦曲韦安石别业、韦中伯别墅,塔坡村何将军山林,申店李氏园亭和刘希古别墅,郑谷庄郑虔之居,韩店韩愈送子读书处,樊村牛僧孺郊居,以及郑驸马池台、岑参、郎士元、权德與、元稹等人的别墅,韩愈的城南庄北宋时犹存。这些别墅分布于樊川潏河两岸,倚原面水,拥有园池花亭,景色撩人。“韦曲花无赖,家家恼杀人”就是樊川美景的生动写照,而今俱化作闪光的历史了。

  唐代诗圣杜甫在樊川居住十年,明代在他住过的地方建造了杜公祠。我去杜公祠时,恰逢几名男女学生在门外石阶上拍照,拍完就离开了,看来,绿荫掩映的红门只配做他们拍照的背景,里面的内涵并不能吸引他们。下午4时我走进这座静谧的小院时,坐在门口收票的王兴汉对我说:你是今天进来参观的第一位客人。

  杜公祠很小也很静,孤零零一座院子。院里丹桂争艳,腊梅葱郁,有枝条盘曲的古槐,还有参天的古柏,两棵痒痒树最为奇特,用手指轻划树身,树叶便会微微摆动。享殿门柱对联为:“一代悲歌斥叛乱忧黎元世称诗圣;千秋传唱化邪恶启民智人尊文昌。”内有杜甫塑像和碑刻杜甫朝服像。东厢房陈列有杜甫“三吏”、“三别”诗意雕塑。享殿西侧北墙雕有六通石碑,大都是明清重修纪念碑,其中康熙年间长安邑人张道治有一段自责甚是感人:“余特谒公祠,见其像脱落,堂倾圮,不禁喟然曰:公生长于斯,其精神魂魄亦当聚于斯,岂公生平沦落坎坷,而遗像复处此不蔽风雨之地,是余之责也乎!因急命匠石,辟旧址,营新居……另为改修,焕然一新焉。”我看到祠后原畔的几孔窑洞成为危房,挂起横幅阻止游人靠近。

  杜公祠始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年),历史上多次重修,均未达到初建时的规模。王兴汉引我去看了廊下的一幅《少林全景图》,比现在要大几十倍。他说,杜甫一生写了1400首诗,其中400首是在长安写的。现在的杜公祠地方偏僻,规模太小,知名度也不高,来的游客有限,每年仅接待1万余人。有时一天连一名游客也没有。去年历史名城研究会提出扩建杜公祠的规划,但愿能够早日付诸实施。

  “人面桃花”桃溪堡是一座古村,位于樊川中部,潏水北岸,杜曲镇东南,据《太平广记》记载,唐时桃溪堡周围桃园连片,景色秀美。博陵(今河北省定县)人崔护于清明日独游长安城南,至桃溪堡,叩门求饮,柴门之内一美貌村姑倚桃而立,令崔护销魂荡魄。第二年清明,崔护再次造访,未遇赐水村女桃小春,便在紧闭的柴门上题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此后引起一段风流韵事,二人终成眷属。传统剧《金琬钗》《人面桃花》均以此典故编成。

  在牛家湾南的路边很容易就找到了桃溪山庄,看到了被繁茂绿叶掩映的古典门楼,大门虚掩着,一如当年的柴门。推门进去,迎面竖立着那首“人面不知何处去”的诗碑,后面的二门有一副对联:“天赐樊川名园,绿野初来,半顷桃花掩柴扉;人在桃溪仙境,红尘不到,四周紫气绕竹篱。”联意很好,可惜重了一个“桃”字,上下联头若改为“天赐名园”“人临仙境”就顺多了。二门内塑有桃小春立像,通道两侧墙上绘有两幅“借水赠钗”“喜结良缘”壁画,色彩斑驳。再向里走,曲径通幽,路边是茂密的果树,开着艳丽的花,后面是一座水池,池中有团团荷叶与点点浮萍,无人观赏的景色自生自灭,周而复始。门口看园子的王女士说,这块地有50多亩,是省上一家蜂业公司的养蜂基地,2002年开发了桃溪堡旅游这个项目,搞了3年,经济效益不好,后来就关了,但很多游人还慕名来寻这个风景,戏曲传说的影响太大了,人们都想再找回原先的意境。恋恋不舍地走出大门,那扇门又掩上了,我相信络绎不绝的现代“崔护”还会再来这里叩门留诗寻找心目中的“桃小春”的。

  名墓:义士豪情傲苍穹

  看见竹园村村碑,问路口一老农,张季鸾墓在哪儿?老农手指就在村旁的原坡上。远远地看到碑了,经过一个养猪场,再越过水渠奋力攀上一道土坎,走过一处砖瓦窑,再上一面坡,便来到墓碑前,墓旁开满白色的野花,碑额有字“报界宗师”,中部有大字“张季鸾先生之墓”,旁有“先父生于一八八八年三月廿日,故于一九四一年九月六日”,墓为其子张士基、孙张哲明等后辈所立。碑阴有张季鸾介绍,碑后为3米高的墓冢,资料称墓前有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及胡宗南题墓碑两座,今俱不存。想那季鸾张公曾为一代著名报人、政论家,与于右任、李仪祉并称“陕西三杰”,主持《大公报》笔政达十五年之久,奉行著名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四不主义办报方针,坚持以言救国,身后亦是一个土馒头掩身,与荒草野花终日为邻,诚不令人唏嘘慨叹!

  从地图上查朱子桥墓在张季鸾墓后面,可再三环顾,未见踪迹,向几个运砖坯民工打听,皆系外乡人而不知。见田间有几个中年农民干活,凑过去问路,农民指远处一茂密树丛说“就在那边”,我又问:“你们对张季鸾、朱子桥的事情知道得多不多?”这位憨厚汉子笑了:“那都是老一辈人的事,要问村里年纪大的人才知道。”在田垄泥地间低一脚高一脚地走到那片树丛前,还是没看到朱子桥墓,绕到树丛另一面隐约看见一墓碑,近前一看却是“严父杨××”,正诧异间,偶然望见密叶深处有一砖镶碑楼,遂分开齐腰高的藤蔓草墙,拨开一面迎面横结的大蜘蛛网,靠近碑前,方看清碑上刻着大字“辛亥革命先烈朱子桥先生之墓”,此碑当为冯玉祥先生所立,碑面也被蛛网斜封。碑楼左边斜靠一白石残碑,碑面可见“生于前清同治十三年”、“于中华民国三十年”、“乞考朱公讳庆澜”等字样,从文字看当系朱子桥子女于1946年所立的那通碑石。其墓在文革中被掘出土有于右任题盖、叶恭绰撰文的墓志铭一方,已入藏西安碑林。朱子桥将军是一代名将,对陕西的文物保护出过大力,法门寺、华严寺、仓颉庙、大慈恩寺、卧龙寺、眉县斜塔都记载着他募修的功绩,陕西人民永远不应忘怀他。

  杨虎城将军陵园在牛头寺下面的公路边,这块宝地唐代叫勋荫坡,陵寝所处位置跨唐牛头寺和龙泉塔院。1950年12月30日,杨虎城的忠骸及随同死难诸人的灵柩运达西安,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彭德怀率各界人士在西安车站举行迎灵公祭,2月7日安葬在少陵原苍松翠柏间,每年有许多外地游客来墓园参谒。

  樊川名墓还不止这些,唐代诗人杜牧自谓“樊川翁”,又将其著作命名为《樊川集》。其墓在少陵原司马村西南,高约7米,建国后尚存,墓顶有一大树,上世纪六十年代被平毁。在凤栖原还有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墓。在上塔坡村北清凉山有辛亥革命先烈井勿幕墓,文革中被破坏,1981年10月立碑恢复。

  西安人对樊川的复兴充满期待。长安区政协主席成德奇认为,樊川是长安区境内一道名川,留有众多名人踪迹,很有思想内涵,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宗教资源都很丰厚。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充分保护开发和利用这些宝贵资源,弘扬文化,发展旅游,招商引资,促进群众生活改善。目前航空基地已在少陵原进行了一些开发,下一步长安区还将利用横贯樊川的潏河做好水文章,以樊川湖建设为重点,做好十里樊川水景恢复工程,让樊川景色更秀丽。

  樊川是西安的名胜,更是时代和社会的缩影。这里沉睡着一批名人,流淌着一种文化,激荡着一股精神。过去的一切已经化为历史,今天的世象也必将化为历史。世界没有极限,站在当今的位置上,往前看是人,往后看也是人,昨天的梦想可以是今天的希望,还可以成为明天的现实。樊川是永恒的,未来必定比今天更美好。

Powered By Google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