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祖”(燧皇)陵前话“圣火”系列之一 商丘,中华文明之火的源头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0日07:33 大河网-大河报

  

“火祖”(燧皇)陵前话“圣火”系列之一 商丘,中华文明之火的源头
□首席记者李红军文图

  2008北京奥运圣火将于7月25日来到河南,作为“华夏文明之火”的发祥地,商丘成为奥运圣火河南境内的传递城市之一,届时“燧人氏钻木取火”与“希腊普罗米修斯盗火解救人类”两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将在这里“相遇”。为了迎接奥运圣火,也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华夏文明之火”和中华民族的火文化,《厚重河南》于今日起推出系列报道——《“火祖”(燧皇)陵前话“圣火”》,为大家详细地介绍有关燧皇陵和“华夏文明之火”的历史和故事。

  2008年7月25日,举世瞩目的奥运圣火将进入河南传递。商丘作为“华夏文明之火”的发祥地,有幸成为传递城市。届时,来自奥运发祥地的雅典圣火将和中国最古老的文明之火对接、交融,而中国的古老文明也将和现代文明对接。

  这将是一个令商丘人、也令河南人激动的时刻。

  为什么奥运圣火河南站要选商丘为传递城市?它们有着怎样的渊源?

  这与商丘独特的火文化现象有关。大家知道,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是人类生存、文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火的发明和利用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对每一位中国人来说,一直传承着用火的习俗,尤其是在豫东的商丘市睢阳区,无论是年近古稀的老人,还是稚气未脱的孩童,传承了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尊火、崇火、敬火、拜火、祭火的习俗和传统一直沿传未变,并以这种传承而尤感自豪。

  在这里,长眠着中华“火祖”燧人氏、供奉着“火神”阏伯,这里是中国火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火文化之乡。

  燧人氏,人类火文化的原创者

  2008年6月底,带着对火文明发祥地的膜拜之情,记者来到商丘燧皇陵,见到了对于商丘火文化研究很深的商丘市文联原主席尚起兴先生。

  据他介绍,火文化是指以火命名的文化,这种文化是以火为主的“人文意识的定向物化”。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类会创造第二生产力,动物则不会。钻木取火是人创造的第二生产力,叫火文化。在没发明钻木取火之前的火是自然火,不是人类创造的第二生产力,不叫火文化。因此,火文化起源于钻木取火,而钻木取火又始于燧人氏。燧人氏就是火文化的开创者。

  燧人氏是旧石器时期中期氏族的首领,是伏羲、女娲的“父”族,世代子孙均称“燧人氏”。关于钻木取火的发明人,根据史料记载,一致公认是中国古代的“三皇之首”燧人氏。

  《世本·作篇》中说“燧人造火”。

  韩非子·五蠹》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民食果?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太平御览》卷八六九引《王子年拾遗记》载:“国有火树,名燧木,屈盘万顷……后世圣人变腥臊之味,游日月之外,以食救万物,乃至南垂。目此树表,有鸟若,以口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取小枝以钻火,号燧人氏。”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礼含文嘉》载:“燧人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遂天之意,故为燧人。”

  《白虎通·德论》载:“谓之燧人,钻木燧取火,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臭去毒,谓之燧人也。”

  《三坟》载:“燧人氏教人炮食,钻木取火,有传教之台,有结绳之政。”《古史考》载:“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实,山居则食鸟兽,衣其羽皮,近水则食鱼鳖蚌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肠胃。于使(是)有圣人出,以火德王,造作钻燧出火,教人熟食,铸金作刃,民人大悦,号曰燧人。”

  宋·罗泌《路史》载:“上古之人,茹毛而絃血食,果蔬虫鱼,膻腐馊漫,内伤荣卫,殒其天年。乃教民取火,以灼以炳,以熟臊胜,以燔黍捭豚,然后人无腥臊之疾。人民益伙,羽皮之茹有不给于寒,乃诲之苏冬而炀之,使人得遂其性,号燧人氏,或曰燧人。”

  值得一提的是,燧人氏是世界上唯一有史料记载的人工取火的信史祖先。燧人氏钻木取火,该是中国的火文化、中华文化的源头,燧人氏也当之无愧地被称为“火祖”。

  关于燧人氏钻木取火的时代,史学界在认识上一般多趋向于翦伯赞先生在《先秦史》中的旧石器时期中期之说。因为,中国已发现旧石器时期中期的文化遗址,火的发现与应用,是旧石器时期中期原始人类生产力发展代表的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燧人氏首创钻木取火,具体是在什么地方呢?根据目前的史料和相关民俗,可以作出这样的结论:燧人氏首创钻木取火于商丘,商丘为火文化的源头。

  燧人氏的活动区域在商丘

  商丘市睢阳区在历史上曾称亳、商丘、宋国、梁国、梁郡、宋城、应天府、南京、归德府、商丘县,早在一万多年以前,这里就有人类渔猎、采集,过着原始社会的生活,这里所辖区域为今天的河南东部及山东、江苏、安徽部分地区。

  2006年4月,中国首届火文化研讨会在商丘市睢阳区召开,与会30多位专家就燧皇陵在商丘达成了共识。与会专家认为:“燧皇陵在商丘,商丘是古黎丘,是燧人氏作为天皇时,在瞿水、睢水流域的中心都邑。”

  中国社会科学院华夏纽带工程组委会专家委员王大有先生在《三皇五帝文化研究》一文中说:“燧人氏以‘风’为姓,确定了人伦,确定了氏族。以‘风’命族姓,以‘氏’命族的分支,命族所居住的地方,以族称来命名山川百物。‘氏’指山根、山底,因为古人要生活在依山傍水的台坝,要按照风向建造水面环绕的方泽坛,又名辟雍坛,来观察天象。现在的商丘古城是典型的‘辟雍’城。‘辟’是观天象的地方,‘雍’字里的‘玄’是指玄女燧人氏,‘隹’是玄女的玄鸟族图腾。”可知,现在的商丘古城,是沿用了燧人氏时代在商丘观天象时建立的辟雍坛而建造的古城。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秦文生先生在《火·燧人·商丘》一文中说:“‘燧人上观辰星’,但燧人上观辰星与地上对应的是什么地方呢?《左传·昭公十七年》说:‘若火作,其四国当之,在宋卫陈郑乎。宋,大辰之虚也……皆火房也’。古人将天上的星宿与地上的州郡相对应,宋国是大辰之虚,大辰即大火,当时的宋国即今天的商丘(中美联合考古队曾在睢阳区找到了宋国的都城),燧人上观辰星,辰星与商丘对应,可见燧人与商丘是有联系的。”

  王大有先生在《三皇五帝文化研究》一文中说:“商丘这个地方位于北纬34°23′到24′之间,这个是古代的天脐线,这就决定了这个地方具有其他地方所不具备的地理优势。燧人氏在古商丘睢水流域的汤谷阳谷建立了中华第一都。”所以,“商丘睢水是燧人氏在东方的发祥地和建立的‘燧明国’都邑之一”。

  实际上,商丘睢阳区的历史遗存,也佐证了这样的观点。

  《明一统志归德府旧志》和清代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商丘县志》载:“燧皇陵在阏伯台西北,相传为燧人氏葬处。俗云土色皆白,今殊不然。”又据《商丘县志》载:“阏伯台在城西南三里。高八十八尺,周二百步。”

  阏伯台现存清代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残牌一通,碑文由虞城县儒学增广生员王思撰文并书写,是为“郡东宋家集居民进香”而立的碑。内容记有:“阏伯封于商,业主辰,今在归德城西南隅,其西燧人氏之墓也,其东雷将军之临堞处也,阏伯台岿然之中……”在清朝人看来,燧皇陵也在商丘。

  北京收藏家协会研究员李福昌先生在《人类用火方式的研究与收藏》一文中说:“现今河南商丘仍矗立着有35米高的火神台,是历代人民纪念火正阏伯的火神庙。四千多年前,阏伯在此一边守护火祖——燧人氏的陵墓,一边在台上照看保护火种,同时观察大火星的运动,研究历法,指导农耕。这里的火种代代相传,人称‘中华第一火种’。”

  王大有先生在《商丘作为2008年奥运会采火点的建议书》一文中说:“商丘是天地之中,五行的中央,按五行理论,燧皇陵所在的商丘是独占木、火、土三行,其他各皇各帝都只占一行。燧皇陵在商丘是可信的。”

  燧皇陵始建于何时已不可考,原有陵冢、陵碑和大殿、东西厢房,神道有牌坊、功德碑、石像生等,古柏参天,郁郁葱葱。后毁于战火和黄河多次泛滥冲刷淤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河南省文物局原局长杨焕成来此考察,拍摄“燧人氏陵”照片一张,证实了燧皇陵的存在。后石碑及石像生也被毁坏。

  1992年春,商丘县(1997年改为睢阳区)委、县政府对燧皇陵进行重修。陵前有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所题“燧人氏陵”石碑一通。2004年仲春,睢阳区委、区政府对燧皇陵再次进行大修,扩建了陵园,重修了陵冢和神道,增建了五拱石雕牌坊、仪门和阙门等,新修了火文化广场。陵冢四周汉白玉护栏间有十八幅精美的诗配画石刻浮雕,记述了自远古至今火与人类社会密不可分的重大文化事项,解读了博大精深的火文化精髓。五拱石雕牌坊上镌刻有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张文彬先生所书“燧皇陵”题词。陵园规模之宏大,建筑之雄伟,气势之磅礴,景色之幽雅,堪称空前。

  恢复重建后的燧皇陵,是中国4A级旅游景区之一,每年到此观瞻拜谒的海内外人士络绎不绝。

  商丘与火关系密切

  尚起兴主席说,形成于战国之前的星宿分野说,就将商丘列为大火星的分野。据《史记·天官书》载:“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古人是把天上的星宿与地上的州城联系起来的。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使之互相对应,说某某星宿是某某州、国的分野,或某某州、国是某某星宿的分野,这便是古代的星野说。在东方苍龙七宿中,名列第五的心星(心宿二),又称大火星、商星、大辰、辰、天王。这就是商丘是“圣火之乡”的缘故。

  据《左传》载:“心,宋之分野”。《汉书·地理志》载:“宋地房、心之分野”。《商丘县志》载:“按宋本大国,故自为分野。观之阏伯、相土皆主火正,则心为宋之分野无疑矣”。据《路史》载:“心者,天之大火。”《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大火,心也。”“宋,大辰之虚也……皆火房也”。

  由上可知:心星对应宋(宋国),心星又为大辰、大火,心星是商丘宋地的分野;商丘曾称宋国,宋国是大辰之虚,大辰即大火。所以,商丘是大火的分野,商丘素有“火都”、“火墟”的称誉。

  商丘也是火神阏伯司火的圣地。阏伯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天文学家,是黄帝的第四代孙,帝喾高辛氏的儿子,也是商人的始祖。曾被任命为火正,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商,赐子姓。

  他去世后,人们就把他葬在他观星、祀火管火的高台上,在阏伯的观星、管火台上建庙祭祀,把阏伯称为火神,把这座土台称作阏伯台、火神台、火星台和商丘,把上边的建筑称为火神庙。

  阏伯台在商丘市睢阳古城西南1.5公里处,高11.3米,周长300多米,台上有蔚为壮观的古代建筑群。据文献记载,现存的火神庙建于元代大德年间(1297年~1307年),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阏伯台共有42级台阶,台阶的石板由薄到厚,寓意步步高升。有大殿、拜殿、东西配房、钟鼓楼和东西禅门。大殿坐北朝南,里面供奉着阏伯像,左右分别站着掌火事宜、祭地事宜、掌水事宜、授时事宜四位大臣,案台上的香火一年四季不断。阏伯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天文台,是典型的元代建筑。

  据《左传·襄公九年》载:“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记时焉。相土因之,故商丘主大火。”元代侯有造先生《阏伯台纪略》载:“伯,火官,掌火星,行火正,后世以为火神。”《商丘县志》载:“阏伯,高辛氏之后,封商丘,为火正,主辰星之祀。”可见,商丘主火。在当时的环境条件下,阏伯的职责一是观测和祭祀大火星,以大火星的运动轨迹决定时节,服务农业生产;二是管火用火,以确保火的延续,为人类造福。可见阏伯与火关系密切,而阏伯又封于商丘死于商丘,由此可见,商丘也与火关系密切。

  中华“火祖”燧人氏之墓——燧皇陵

  来源:

Powered By Google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