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千余人泪别“双桥老太太”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0日04:11  北京晨报

  

千余人泪别“双桥老太太”

  

千余人泪别“双桥老太太”

  行医近百年救人无数 昨八宝山举行遗体告别

  昨日上午,八宝山兰厅门外,千余人排着长队,眼噙热泪,等待着能再看10月11日去世的“双桥老太太”罗有明最后一眼。罗老行医近百年,她近乎神奇的医术被广为传颂。然而,她一生中究竟义务救治了多少病痛中人,恐怕只有从这四面八方纷至沓来的悼念者中才能略断一二。

  昨日8点30分,距离罗有明老人的遗体告别仪式还有两个小时。八宝山兰厅外的台阶上,早已走过了一列又一列沉重的脚步。排排洁白的花圈和挽联伫立于道路两旁,簇拥着悼念者(见图)。人们胸前皆佩戴着白花,含泪低颌,沉静的肃穆湮没了整个兰厅。

  人群中不乏许多白发苍苍的老者。一位年过九旬的老太太在儿孙的搀扶下,拄着拐杖,静静等候在兰厅门外,枯瘦的手指紧紧握着一束百合花。老人讲,罗有明医生曾经救治过自己和家人,虽与其数十年未见,但听说恩人病逝,“无论如何也要亲自来送上一别。”

  10点,前来瞻仰的群众络绎不绝。罗家后人在兰厅门外摆放了一纸长卷,瞻仰者纷纷执笔在卷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罗有明的孙子罗震海说,卷上留名的瞻仰者已逾千人,绝大多数都与罗家非亲非故,“奶奶生前救治过的病人不计其数,我几乎都不认识。”

  10点30分,遗体告别仪式开始。在工作人员的维护下,人们分批步入兰厅,在老人遗体前,鞠躬献花,默哀致意。瞻仰者且无一不将罗老当亲人看待,其中缘由,罗家人最清楚。罗老的后辈们讲,罗老生前极其平凡,免费治疗的困苦病人难以计数,她自己生活却很艰苦,“常年以玉米面和红薯为主食。”1958年,国家卫生部曾经配给她一辆尼桑轿车,“被老人家换了一辆救护车。1984年,上海轿车厂送给她一辆新型轿车,也被老人谢绝。”

  原本计划简短的告别仪式,因瞻仰人过多,延续到了11点半,随后罗有明遗体火化,告别仪式结束。

  晨报记者 刘奕诗/文首席摄影记者 吴宁/摄

  行医故事

  早晨5点就有人排队

  李女士手持一束鲜花,颤颤巍巍地站在队伍中间等待了一个多小时。她再一次回忆起37年前的往事。1971年,李女士的老父亲被一根木桩砸中大腿,行走、蹲起都十分艰难。后听同事讲“双桥老太太”罗大夫医术高明,遂慕名前去。他们到诊所时还不到5点,但门口已经聚集了好几位病人。李女士搀着父亲找到了罗大夫的家,没想到院子里也已经站满了人,罗大夫就摆凳子坐在院子中。罗大夫看病很快,病人在她面前两三分钟就换一个。“等轮到我父亲时,她只给揉了揉肿处,并告诉每天用热醋清洗。”之后,老父亲没过一周就好了。

  筲记者手记

  在罗有明老人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大部分瞻仰者都是老人生前救治过的病人。他们当中,甚至有人将这位常年吃玉米面和红薯的老太太称为“神”——“就是咔地那么一下,就好了。”这是很多患者对“双桥老太太”最直观的回忆。如果说,罗老太太医术高超到难以复制,可以称为“神”,但“医者父母心”的古训就不应被视作一个难以超越的目标。医学大家,不应仅仅是对医术的赞誉,更应当被看成是医德的肯定。从这个角度讲,罗老人的“神”,其实也不“神”。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