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坚持科学发展 推进新青海建设 发言摘登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5日08:50  青海新闻网

  编者按

  10月29日至30日,我省举办了第一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专题交流研讨班。举办这次研讨班,是我省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学习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步骤。与会人员结合实际,紧紧围绕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等方面的重大问题,深入进行研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本报今天特别推出《坚持科学发展 推动新青海建设》专版,摘登了省委组织部、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司法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农牧厅、省国土资源厅在第一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专题交流研讨班上的发言,敬请读者关注。

  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省委组织部

  构建城乡一体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坚持改革创新,树立开放理念,统筹兼顾,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不断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改进党员管理,创新活动方式,优化资源配置,着力加强农牧区党的建设,使城乡党的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实现组织共建、党员共管、经验共鉴、资源共享、事业共创,全面提高全省基层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和质量。

  构建城乡一体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分类指导、整体推进,资源共享、形成合力,促进农牧区党建、企业党建、机关党建、社区党建及其他领域党建共同发展。具体目标概括为“五个一体”,即:城乡党建工作一体规划。把农牧区党建和城市党建作为有机整体,在统筹城乡发展大局中统一谋划,既统筹安排又有所侧重,既坚持共性标准又实行分类指导,使城乡党建工作相互衔接,同步推进。城乡党建资源一体配置。优化城乡党建资源配置布局,整合党的组织资源和行政资源、群众资源、社会资源,统筹安排党建资源,城乡共享,优势互补,切实改变农牧区党建资源短缺状况。城乡党建事务一体管理。改变城乡党建事务管理相互封闭的状况,推动城乡党建工作双向拓展、同向加强,建立有利于统筹城乡党建工作的管理体系。城乡党建服务一体开展。增强服务意识,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使党建服务资源向农牧区和农牧民党员倾斜,党建服务网络向农牧区延伸,逐步实现城乡党建基本服务一体化。城乡党建考评一体进行。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衡量党建工作,坚持城乡党建综合考评,推动城乡党建工作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常抓不懈。

  在具体的工作中,重点抓好六个方面:

  (一)建立城乡一体基层党组织设置体系。在按照地域、单位为主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突破城乡界线和行政隶属关系,建立更加务实管用的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适应城镇化发展趋势,探索村企联建、村居联建、村与社区联建、村与园区联建基层党组织;适应农牧区产业区域化、规模化发展的需要,探索在产业链条、龙头企业、生产基地、专业协会等建立党组织;适应党员就业多元化特点,探索在新社会组织、集贸市场、社区楼宇、产业园区建立党组织;根据企业改制后党组织关系属地管理、社区人口扩大趋势,探索把党的基层组织建到居住地,实现党的工作对各个领域的全覆盖。

  (二)开展城乡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活动。充分发挥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城市社区党组织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广泛开展支部结对、党组织互帮、党员联帮、先进联创以及社区党组织和驻社区单位党组织“共驻共建”等活动,帮助农牧区党组织建活动场所、过组织生活、搞党员培训、上发展项目、订报刊图书、帮党员就业、教劳务技能,全面提升农牧区基层党建工作水平,促进城乡党员交流沟通,共同发展进步。

  (三)推进城乡干部、人才双向流动。选派干部到班子不健全、发展能力弱、干群关系紧张的村挂职任职,鼓励退休回乡居住的干部和外出务工、经商办企业的优秀人才、复员退伍军人等回村担任村干部,认真落实“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不断把优秀大学生选进村“两委”班子,进一步改善乡镇干部队伍结构。打破城乡、行业、地域、身份和所有制界限,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广泛开展智力下乡活动,完善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培训体系,建设适应农村牧区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

  (四)完善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实行流动党员双重管理制度,对城乡流动党员实行居住地和工作地双向登记、双向联系,参加双重学习教育,接受双重管理服务。加强流动党员信息采集工作,建立城乡统一的流动党员信息库。积极推行发展党员异地培养、委托培养、跟踪培养、驻地党组织协助培养的城乡共同培养发展党员模式。设立流动党校、网上党校,开设城乡远程教育站点,加强流动党员教育培训。引导城乡党员积极参与“党员先锋岗”、“党员志愿者”等公益活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五)实行城乡党员一体化服务。建立健全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和站点,为城乡党员提供综合服务,实现党员服务区域化、社会化。在城镇社区、工矿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聚集、流动党员集中的地区建设综合性党员服务站点,为城乡党员开展活动、接受教育提供服务。做好党内关爱工作,建立党内关爱帮扶发展基金,对困难党员给予经济救助和生产创业扶助。开展各种形式的送温暖活动,关怀帮扶老党员、老村干部、老劳模和生活困难党员、流动党员,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

  (六)建立城乡党员教育培训网络。进一步加大农牧区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坚持“上调一级”,由州市地委党校培训乡镇于部和农牧区村“两委”班子、社区主要负责人,力争每两年对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和街道、社区主要负责人轮训一遍;由县委党。校培训村“两委”其他成员和基层农牧民党员,不断提高培训层次和质量。积极推进农村牧区党员干部观代远程教育,实行城乡党员教育资源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增加农牧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经费,农牧区党员干部培训经费按人均每年不低于50元的标准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

  继续解放思想着力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上谋实招求实效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一、在谋划发展思路上有所作为,落实好建设新青海的战略部署

  一要发挥好发展规划的引导作用。当前工作重点是要编制好主体功能区规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根据全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确定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管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全面贯彻了省委关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也为推进全省科学发展明确了区域规划引导目标。二要继续加强调查研究工作。在完成全省“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十一五”后期及“十二五”期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工作,今年要努力完成《青海省“十二五”前瞻性研究》等一批重大课题。

  二、在加大投入上有所作为,夯实科学发展的基础

  一是紧抓国家支持青海藏区发展的历史机遇,全力争取国家支持。要把国家的支持政策和措施具体化,落实责任,把每一项工作、每一条措施、每一个项目都落到实处,积极向国家有关部委汇报藏区的困难和需求,努力将国家的支持政策用足、用准、用到位,力争在藏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特色产业发展、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争取国家更多的支持。二是加快实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坚持统筹规划、优化布局,在抓好兰青和西格增建二线、柴木铁路、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拉西瓦电站等重大工程的基础上,紧紧围绕薄弱环节建设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继续谋划开工建设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西宁机场二期、湟源—西海—级公路、格尔木—库尔勒铁路、750千伏西宁—日月山—乌兰—柴达木双回路输电工程等一批事关全局的重大项目。三是强化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大支农、惠农、强农工作力度,统筹运用好地方统筹、贴息补助等政府投入资金,加大对特色农畜产品基地、设施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农牧民增收。 同时,加大对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业以及能够扩大就业的中小企业的资金引导力度,通过投资结构的调整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四是确保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目标的实现。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按照年初确定的目标,进一步强化效率观念,加快项目组织实施,确保全年投资计划任务的完成。尤其是要抓好乌兰煤化工二期、格尔木120万吨球团、果洛州通电工程、格尔木至察尔汗公路、130万吨焦炭等进度滞后和尚未开工的项目,集中力量,落实责任,尽快完成各项前期准备工作,确保项目按计划实施。

  三、在转变发展方式上有所作为,找准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突破口

  要切实按照省十一次党代会的要求, 以柴达木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和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重要载体,大力推进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抓紧编制完成《柴达木地区循环经济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和《柴达木地区总体发展规划》。积极延伸和扩展循环经济五大产业链(油气—盐化工、煤—焦炭—盐化工、煤化工—盐化工—建材、有色金属—天然气—盐化工、铁矿—焦炭—钢铁),通过筛选、论证、实施盐湖集团资源综合利用、西台吉乃尔湖锂钾硼资源开发、海西中航有机硅、青海云天化国际磷复肥二期等一批优势明显的示范性、导向性循环经济项目,推进各产业体系间原料、产品、废弃物的相互利用,延伸产业链,推动产业融合,着力构建资源精深加工和横向扩展相结合的循环工业链,实现资源开发效益的最大化。 同时,有选择、有重点地在天然气化工、轻金属新材料、光伏产业、煤化工等领域培育新的主导产业, 以肯得可克铁矿开发、平安高精铝板带项目、1万吨电解铜箔、中浩60万吨甲醇、1000吨单晶硅等大中型项目为骨干,大力发展多晶硅、单晶硅、PVC、焦炭、 甲醇、镁盐、高精铝材等产品,拓宽青海产业发展的空间。

  四、在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上有所作为,搞好生态建设和节能减排

  一是着力推进生态环境重大项目的实施工作。继续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点上治理、面上保护”的原则,加大投入,加强重点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精心组织实施好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加快推进青海湖流域、祁连山地区、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和东部农业区的生态保护与治理。继续实施好退牧还草、水土保持、“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工程,争取使局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把发展生态后续产业作为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在保护生态过程中,努力把生态农牧业、生态旅游业和高原民族地方特色生态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研究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使生态保护和治理区的人民群众在收入水平、生活质量及享有的社会公共服务方面与全省保持同步增长。二是下大力气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去年以来,我们已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了《青海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青海省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等9个办法、实施意见和措施,初步建立了促进节能减排的制度体系。下一步,在加强产业引导、落实好项目建设中有关节能减排准入标准的同时,要继续加大节能减排工程措施实施力度。

  五、在解决民生问题上有所作为,促进和谐社会共建共享

  一要继续加大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投入。大力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组织实施好农村初中校舍改造、职业教育、农村卫生服务体系、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广播电视“村村通”、西新工程二期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提高群众公共服务水平奠定基础。全力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以扶贫开发、人畜饮水、乡村公路、农村能源、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为重点,着力解决好农牧民最急需、影响面大、关系长远的问题。当前要积极协调推进2008年为农牧民办实事八项工程。二要认真做好价格工作。当前,要继续落实好各项价格调控措施,确保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进一步回落。要切实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工作,密切关注、认真分析粮、油、肉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农资、投资品等重要商品市场供求情况和价格走势,及时提出调控建议。适时调整价格工作重点,严格控制政府涨价项目,必须进行疏导的,妥善把握价格调整的时机和力度,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进一步加大价格执法力度,坚持开展市场价格日常巡查和专项检查,重点打击造谣惑众、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维护市场价格秩序。

   六、在改革创新上有所作为,完善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要按照国家部署和要求,结合青海实际,通过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入研究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中与科学发展观不符合、不适应的问题,把解决关键问题和建立长效机制紧密结合起来,抓住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推进改革,力求使每一项改革更能符合青海的实际,健全有利于全省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增强发展的活力和动力。要超前研究好国家重点领域改革措施给我省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结合省情提出有关配套措施。要加快研究消除影响全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障碍。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落实好企业投资自主权,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加快转变有收益公用、公益事业的经营机制,吸引各类社会资金投入公用事业建设;抓紧完善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调整涉及资源的相关费用征收标准和范围,使资源价格能切实反映开发成本和稀缺程度;加快推进产权、劳动力、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努力创新司法行政工作机制

  省司法厅

  一、建立健全与“首要标准”相适应的监狱劳教工作新机制

  必须始终把提高教育改造质量作为监狱劳教工作的中心任务,进一步端正监狱劳教工作指导思想,进一步解决“重管轻教”、 “重生产、轻改造”等倾向性问题,建立健全与“首要标准”要求相适应的工作机制。要建立健全教育改造工作领导机制,明确监所一把手为教育改造工作第一责任人,使其主要精力放在抓教育改造工作上,健全教育改造机构,把工作重心向教育改造工作倾斜;建立健全教育改造工作考核机制,把教育改造质量作为考核监狱劳教领导班子和主要负责人重要指标,作为评价监狱劳教工作政绩的硬性指标;建立健全教育改造工作激励机制,形成正确导向,不断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干警做好教育改造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建立健全教育改造工作保障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强化基础建设,提高科技手段在丰富教育改造手段、增强教育效果上的应用。

   二、建立健全促进社会和谐的人民调解矛盾新机制

  要立足于组织机构全覆盖,在巩固发展现有组织体系的基础上,加快在行业性、经济开发区、集市贸易区、民营外资企业等领域中发展人民调解组织,进一步完善和拓展人民调解网络。要立足于化解矛盾纠纷这一主线,健全矛盾纠纷情报信息收集、报送、分析机制和信息反馈工作机制。把预防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扩展工作触点,及时了解和把握社会矛盾纠纷的热点问题,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使矛盾纠纷早发现、早化解、早处置。要立足于发挥人民调解特色和优势,完善排查调处机制和保障机制。要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原则,创新人民调解理念与工作方法,依靠群众、依托司法行政系统资源、借助社会力量和专业力量开展调解工作。落实人民调解三项经费,解决好调委会办公场所和设施等实际问题,提高保障能力。立足于提高矛盾纠纷的调解率、成功率、履行率,加强对调解员的培训,注重改善人民调解队伍结构。重点抓好新进入调解组织人员的培训,吸纳以学者、律师、政法工作人员以及退休的法官、检察官为新的主要成分,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担任兼职调解员,提高人民调解队伍整体素质,提高人民调解的公信力。

   三、建立健全满足社会需求的法律服务体系新机制

  一是不断拓展为党委政府提供法律服务的领域。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 围绕关注民生的民心工作, 围绕有利于社会稳定的“热点”、“难点”问题,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积极为各级党委、政府当好法律参谋和助手。二是积极推出新的便民、利民、惠民法律服务政策和措施,不断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对象和人民群众对法律服务的新期待新要求,特别是在土地征用、企业重组、劳动就业、劳动分配等方面依法提供法律服务。三是不断提高法律援助水平。继续完善以各级政府法律援助机构为主体,镇(街)法律援助工作站为补充,与社会组织相联系的法律援助体系,整合全省法律服务资源,畅通法律援助渠道,简化法律援助程序;建立健全法律援助办案机制,推动法律援助制度化、规划化建设,提高法律援助服务质量和水平。 四是进一步规范司法鉴定管理。发挥司法行政机关管理、司法鉴定行业管理、司法鉴定机构自律管理的积极性,共同维护司法鉴定市场秩序,教育、引导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积极参与公益活动,进一步加大司法鉴定市场的监管力度,切实保障司法鉴定结论的科学性、公正性、权威性。

   四、建立健全提高公民法律素质的法制宣传体系新机制

  要在五个方面下功夫: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在重点抓好“法律七进”工作落实上下功夫。认真总结法制宣传教育的成功经验,把经过实践检验的成功做法上升为制度,用制度推动普法工作,在制定工作规范,完善制度支撑体系上下功夫。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三贴近”原则,针对不同对象确定不同普法内容,不断创新法制宣传教育形式与载体,在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实效性上下功夫。进一步明确工作标准,落实普法工作责任制,建立日常检查与年度检查相结合、一般考核与重点考核相结合的考评方法,健全普法工作考核制度,形成有效激励机制,在完善考核评估体系上下功夫。坚持普法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依法治理,大力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提高基层法治水平,促进农村牧区和谐稳定,在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上下功夫。

  五、建立健全强化基层基础建设工作新机制

  积极打造“一所三中心”的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平台,以司法所为平台,建设矛盾调解中心、法律援助中心和矫正帮教中心。在此基础上,积极整合资源,构建以司法所专职工作人员为主体力量,以综汉、信访、维稳等部门为骨干力量,以聘用首席调解员等为借助力量,以法律服务人员为辅助力量,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基础力量的工作格局,推动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发展。进一步加快基层司法所建设步伐。把司法所建设作为战略性措施予以加强,切实做到场所、工作、人员“三落实”。

  关注民生科学发展努力实现劳动保障事业新突破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一、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动力,加大工作力度,全面促进劳动保障工作取得实效

  就业再就业工作方面,今年以来,把坚持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按照城乡统筹就业的思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研究解决特困群体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和农民工转移就业。开辟了促进特困家庭培训就业绿色通道,启动了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解决了部分低保家庭新生劳动力的培训就业问题,促进了校企实施培训就业对接。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共解决6466户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全省新增就业3.02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97.4%,“4045”人员实现再就业2911人,完成目标任务的97%;四类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34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93. 8%;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6.25万人次,完成目标任务的96%。积极争取财政资金近1100多万元,加强对北京、江苏、新疆、西藏、广东等8个重点驻外劳务服务机构及省内人力资源市场的建设,扩大了服务区域和服务功能。社会保障方面,继续抓扩面、促征缴、保发放,取得实效。社会保障各项政策贯彻落实到位,各项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截至9月底,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四大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67.26万、35.15万、72.15万、28.32万人,扩面任务已完成95%以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在西宁、格尔木、德令哈试点的基础上,今年将全省六州一地全部纳入试点范围,并全面推开,参保人数已达52.58万人。各项基金运行基本平稳,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劳动关系和维权方面,认真贯彻《劳动合同法》,企业用工行为逐步规范,劳动关系协调工作稳步推进,全省劳动合同签订率达87%。今年上半年,发布了全省工资指导线,全省最低工资标准从440元提高到580元,最低工资的正常调整机制初步形成。劳动保障行政执法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清欠农民工工资取得成效,截至9月底,全省共受理投诉和检查发现拖欠农民工工资2082.7万元,已清欠2022.9万元,清欠率达98%。虽然劳动保障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许多差距和不适应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使学习实践活动的过程成为统一思想、解放思想、促进工作的过程。特别是在注意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和矛盾的同时,更加注重建立长效机制,在推进各项制度改革的同时,更加注重基础建设和能力建设,努力实现劳动保障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用科学发展的思路,研究解决劳动保障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劳动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

  着力推进统筹城乡,加快建立公平就业的政策体系;统筹职业技能培训,加快构建面向新生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统筹城乡社会保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劳动保障监察与争议仲裁,加快建立新型劳动关系协调体系;统筹劳动和社会保障能力建设,加快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根据这一个思路,要着手抓好以下三个层面的工作,并逐步加以落实:

  (一)着力研究推进当前重点工作,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坚持围绕“牢记服务宗旨,破解民生问题,探索一条欠发达地区劳动保障事业快速发展之路”这一实践载体,尽快着手从以下10个方面研究推进劳动保障重点工作,加大力度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一是研究关于加强就业培训,促进稳定就业的有关问题;二是研究开展创业促就业的有关政策和意见;三是研究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有关问题;四是研究加快促进我省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具体意见和措施;五是研究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六是研究解决关闭、破产和特困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问题;七是研究调整完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政策;八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体系,研究制定并出台生育保险政策;九是研究贯彻《劳动合同法》及《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实施意见;十是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没,努力提高劳动保障服务能力。 以上重点工作和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要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边调查研究,边制定政策措施,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

  (二)着手研究影响劳动保障事业快速发展的问题,做好政策储备。在加大力度研究解决当前亟待解决突出问题的同时,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积极着手研究社会保障城乡统筹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结合学习实践活动,着手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农民工社会保障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政策等进行认真调研,为全面推进我省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做好政策储备。

  (三)注重政策的前瞻性研究,积极探索较长时期影响劳动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针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变化对就业的影响,研究积极的应对措施;面对社会老龄化问题的日渐突出,研究社会转型时期,养老、医疗保障和老年服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保障资金安全运行、降低风险,做到未雨绸缪,为劳动保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着力推进高原特色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

  省农牧厅

   一、在深化改革上下功夫,着力推进农村牧区制度建设

  一要稳定和完善农牧区基本经营制度,毫不动摇地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牧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承包经营权,使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二要大力推进农牧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牧业经营方式转变,通过推广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着力提高家庭经营的集约化水平;尽快出台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扶持政策,通过发展农牧民联合与合作,培育新型农牧民合作组织,着力提高统一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三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制定出台《青海省土地流转实施意见》,健全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牧民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形式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并依法保护好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着重完善草原承包到户责任制,积极推进建立草原有偿流转制度,使草场资源向有能力发展规模养殖的牧户适度集中,提升草地资源保护和管理水平,提高规模经营效益。依托乡镇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做好流转指导服务工作。启动土地(草场)流转后农牧民的政策补偿工作。四要围绕农牧区民主制度建设,着力推进村务公开,完善民主理财制度,加大农牧民负担监管工作力度,依法维护农牧民的合法权益。

  二、在调整结构上下功夫,着力加快高原特色农牧业发展步伐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牧业发展要求,重点围绕油菜、马铃薯、蚕豆、蔬菜、中藏药材、特色果品、牛羊肉、奶牛、毛绒、饲草10大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快产业带建设,促进生产要素向特色产业和优势区域集中。一要坚定不移地抓紧抓好粮食生产,努力提高农牧民口粮自给水平。二要做大做强油莱产业。充分利用春油菜生态适宜区的自然条件和油菜品质好、出油率高的优势,扩大种植规模,提高单产,增加制种面积。三要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四要大力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五要积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三、在强化监管上下功夫,着力提升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坚持把农牧业标准化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加大监管力度,狠抓工作落实,加大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力度,健全动物疫情防控应急机制,强化动物免疫,做到应免尽免。严格执行检疫监管,加强疫情监测,进一步强化农畜产品生产环境和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全面提升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和监管水平。加快建立农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强化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加强农牧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做好无公害、绿色农畜产品基地建设和产品认证工作。加强农畜产品品牌建设,大力推进农牧业标准化,加大市场开拓力度,着力打造高原牌、绿色牌、有机牌,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较高的特色农畜产品知名品牌。

  四、在技能培训上下功夫,着力培养新型农牧民

  建立政府组织、农牧部门主导、农科教结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培训网络,因材施教,扩大培训范围,创新培训模式,注重培训效果,增强农牧民科技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着力培养一批适应现代特色农牧业发展要求的新型农牧民。采取转移技能培训与务农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努力提高我省农民工综合素质和务工挣钱的能力,以“阳光工程”为主的转移技能培训人数每年达到6万人以上。立足当地特色农牧业和主导产业, 以推广实用技术为主线,普及种养知识为重点,围绕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特色作物栽培、动物疫病防控、农畜产品营销等关键环节,加大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力度,每年培训务农实用技术骨干7万人以上,提高农牧民科学种田、科学养畜水平。

  五、在科技创新上下功夫,着力构建新型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大力推进农牧业科技创新。在农牧业新品种培育、病虫害防治、生态环境建设、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积极实施。良种工程,完善特色农牧业良种培育,选育、引育体系,加快良种繁育和推广应用的市场化进程。强化农牧业科技推广工作,加大农牧业“科技入户”工程实施力度,延伸推广链条,形成科技指导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推广新机制。创办一批省级农牧业高科技产业示范园,拓展农牧业功能,从产品供给为主向就业、文化传承、休闲功能拓展。二是加强公益性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省、州、县、乡 (镇)农牧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创新管理体制,提高人员素质,增强服务能力,结合农村牧区综合改革,加快构建体制顺、机制活、队伍稳、保障足的乡镇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充实村级服务人员,尽快实现公益性农牧业服务到村入户。加快转变农牧业科技推广与服务方式,实行基层农牧业技术推广人员包村联户制度,逐步形成农牧业技术推广人员抓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带动普通农牧户的科技入户机制。三是加强经营性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支持供销合作社、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牧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向农牧户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四是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牧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搞好农畜产品产销对接,积极发展农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长期实行绿色通道政策,确保农畜产品货畅其流。

   六、在生态保护与建设上下功夫,着力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因地制宜、保护优先、综合治理”的原则,继续实施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总体规划,切实抓好退牧还草工程、黑土综合治理、草原灭鼠和建设养畜工程建设,加大减畜禁牧力度,实行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制度,切实减轻三江源草场生态负荷和草场压力,达到草畜动态平衡,逐步恢复天然林草植被,实现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相互协调,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精心组织实施好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工程,认真做好天然草地退牧封育、重视沙化型退化草地治理、黑土型退化草地植被恢复、毒杂草灭治、草原鼠虫害防治等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逐步遏制草地退化扩大的趋势,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大力发展草产业,培育后续产业,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解放思想创新实干在科学发展中努力实现国土资源管理新突破

  省国土资源厅

  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在快找矿、找大矿、找好矿上实现新突破

  我省是资源型省份,资源开发利用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很大,要加快青海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就必须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增加投入,实现快找矿、找大矿、找好矿的突破。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要敢于突破传统思维,善于做大项目、抓大项目、做强项目,对重要矿种和重要成矿区带要优选工作区域,瞄准靶区,集中资金,集中力量,集中投放。其次,强化市场化运作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要解决好地质勘查投入不足的问题,建立有利于社会资金进入地质勘查领域的投入机制,千方百计做实青海地质勘查基金,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推动社会商业性地质勘查投入逐年增加,力争形成地质勘查资金结构多元化、来源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第三,建立政府引导,适应市场规则的矿业开发运行和管理制度。要把完善体制机制的要求推广到矿产资源投资、勘查的全过程,从制度上保障快找矿、找大矿、找好矿目标的实现。

  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在推进矿业权市场化配置上实现新突破

  政府主管部门要逐步从资源分配的主角中退出,由原来的“直接分配者”转变成市场的“服务者”和“监督者”,在国土资源管理过程中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努力创造公开、透明、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目前,我省矿产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进程正在加快,各项制度正在建立和推进的过程中。过去没有的制度正在抓紧建立,有明显缺陷的正在不断修订完善,需要细化的正在尽快制定实施细则。要按照“成熟一项,实施一项”的原则,推进政策制度的立、改、废,做到制度建设进程与市场化进程相适应,重点建立健全三方面的机制:一是健全矿产资源信息公开制度。加快建立和完善地质资料登记、查询、公开制度,特别是由市场配置的探矿权,要将相关信息,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和其他形式,广泛、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开发布,最大限度地吸引和鼓励竞争。二是健全市场竞争机制。凡是应采取公开招标、拍卖、挂牌等出让方式的,一律实行公开竞价、公平竞争。三是健全招投标管理机制。真正实现行业主管部门与中介机构的管、办分离,防止“裁判员”、“运动员”一肩挑,从制度上消除行政权力对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干预,切断产生腐败的利益链条。市场化配置资源决意味着政府放弃监管,而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应用宏观调控手段,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用法律法规和政策促进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将市场调节的“无形之手”和政府调控的“有形之手”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科学发展。

   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我省是典型的资源输出型省份。必须调整和创新思路,积极构建支持和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新机制,即地勘中吸引社会资金的机制、配置资源综合必选机制和资源收回再配置机制。对具有较高开发价值的资源,要统一规划、科学开发,谁能把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好,把周围环境保护好,把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安排好,就把资源配置给谁。要重点支持大企业、好企业发展特色产业,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省内加工转化水平。特别是要立足于石油、盐湖、煤炭、有色金属等优势资源的综合开发,将深加工和下游产品开发留在省内,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发挥也并没有的带动作用和支撑保障作用,促进全省矿业及相关工业走上低消耗、低排放、高增长、高效益、高层次、高水平的循环经济良性发展之路。

  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在全省重大项目的用地审批上实现新突破

  土地管理工作要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用地保障,就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力度和强度,找到“保护”与“保障”的结合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切实做到“超前谋划,提前介入”,在项目前期选址、优化征地方案、减少审批环节上下功夫,强化现场办公“一条龙”服务。国土资源部门要全力推进从权力部门到责任部门的转变、从教条式执行文件到开创性做好工作的转变、从坐等服务对象上门办事到主动下基层解决问题的转变,不断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危机意识、服务意识,把握工作方向,突出工作重点,攻克工作难点,加强协调配合,给企业和投资者当好参谋,把用地配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想在前、说在前,全程跟踪好从项目论证到结束的每个环节,积极主动为建设项目提供用地保障,为科学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在拓展移民安置方式上实现新突破

  要突出做好四项工作: 一是建立后期扶持规划制度,明确后期扶持规划及其年度计划的编制主体、实施主体、编制程序和审批程序;二是明确后期扶持对象和后期扶持程序,规范后期扶持具体形式;三是积极协调有关地区、部门和单位在交通、能源、水利、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尽量向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倾斜,在移民安置区和工程受益地区兴办的生产建设项目,应优先考虑移民就业; 四是将符合条件的大中型水库移民安置人口中的困难家庭,纳入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范围,力争做到应保尽保。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人力资源 入股 收益 产品认证 工资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