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在前行中善于对自己说“不”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5日14:27  金羊网-羊城晚报

  据新华社电 今年以来,受国际经济形势及汇率变化影响,我国家电业生产、销售、出口增幅均明显下降,这一行业再次面临严峻形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的集团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它从千元小作坊发展到年销售额近900亿元的家电巨头,历40年而不衰。这棵“常青树”的要诀何在?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记者走访了这家企业。解析美的发展历程的一些要点,也许对人们思考中国企业的健康成长不无启示。

  企业扩张:不可浮躁

  今年美的两次重大资本运作引起业内瞩目。年初,美的电器用16.8亿元收购小天鹅,成为国内仅次于海尔的第二大滚筒洗衣机产能基地。7月2日,美的又宣布牵手美国空调巨头开利,共同拓展海外市场。

  “对于企业扩张,我坚持‘不背包袱、不扛大旗、不要冒进’的原则。”美的集团董事局主席何享健说,“宁可走慢一两步,不能走错半步。”

  纵观美的创业史,在发展顺利时能够抑制头脑发热的冲动,善于对自己说“不”,正是它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

  何享健确信,专业化是企业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他说:“历史上搞多元化的企业,成功案例不多。中国市场需求很大,美的能做好白色家电就已经很不容易,何况白电市场还有很大的蛋糕。”

  在这种理念主导下,美的对于企业扩张向来十分谨慎,没有十足把握从不轻易出手。谨慎之下的充分论证,使得近10年来美的十几个并购项目全部成功。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1998年控股东芝-万家乐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美的通过此次收购掌握了制冷核心技术———压缩机,成为国内家电业不多的在核心技术上突出重围的企业之一。

  管理体制:不搞集权

  1997年,一直被何享健看作是美的创业史上最大的难关。1996年,美的空调从行业前三下滑到第七,1997年集团的经营性利润更只来自一些投资收益。

  反复思量,何享健认定毛病出在“集权”式管理体制上。他决心改革管理体制,实行“分权”,借鉴一些跨国家电巨头的做法,推行“事业部制”。将企业按空调、电扇、电饭煲等核心产品,划分为相对独立的部门,由部门经理具体负责日常经营,老板只要管好这些经理就行了。

  这项旨在提高企业效率的改革立竿见影,当年美的就实现了销售收入29亿元,1998年50亿元,1999年80亿元,2000年达到105亿元。

  然而,改革过程却是痛苦的,因为它打破了原有权力、利益再分配格局,遭到了内部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当时企业高层里有90%的人反对改革。此时,何享健显示了他“铁腕”的一面。在一次创业元老座谈会上,何享健指着一台电脑对大家说:“谁能使用这台电脑,我立即提他一级,否则……”面对无法适应的企业新环境,创业元老们陆续被劝退江湖。这个故事被称作“电脑释兵权”。

  产权改革:主动申请

  美的之所以能够顺畅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较早完成了产权明晰的过程。

  起初,像其他较早创业的企业一样,美的也是个“红帽子企业”,挂在集体名下。当地政府一直十分支持美的发展,但由于体制原因,企业经营常不得不按行政规律而非市场规律办事。

  1992年,国家开始推动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那时何享健还不太懂“股份制”是什么意思,但25年的营商经验告诉他,这是个好东西,它起码可以给企业带来几点好处:经营规范化、透明化,给团队适当增加外部压力。

  美的的成功改制不无戏剧性。当时顺德的乡镇企业领跑全国,在有关部门评选的“中国十大乡镇企业”中,顺德占有五席。而美的只是其中较小的一家,本来并无把握成为产权体制改革的试点。政府鼓励大的乡镇企业试点,但一些规模大、名头响的企业都观望推托,只有美的四处游说,主动申请当试点。

  就这样,美的成了全国第一家完成股份制改造的乡镇企业,1993年成为中国第一家上市的乡镇企业,2002年又成为国内第一家完成管理层收购(MBO)的上市公司。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