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面对奶业“地震”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6日04:06  大洋网-广州日报

  

面对奶业“地震”
在燕塘牧场,饲料车正在为奶牛传送饲料草。
面对奶业“地震”
广东奶业协会秘书长陈三有。
面对奶业“地震”
燕塘乳业副总经理冯立科。
面对奶业“地震”
燕塘乳业的奶牛规模化养殖场。

  “广东奶”为何能躲过一劫?

  三聚氰胺事件后“广东模式”受到重视并推广 专家认为中国奶业遭遇全面整合产业链的契机

  随着三聚氰胺像幽灵一样闯入牛奶、鸡蛋,如何保障吃得安全成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幸运的是,在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绝大多数的广东奶企都没有被列入“毒奶”的“黑名单”。广东奶企为何能逃过一劫?

  近日,本报记者调查发现,“公司+牧场”是广东本地奶企所普遍采用的生产模式,在该模式下,产业链条里没有了散户奶农和收奶站的环节,奶企和牧场的利益被紧密捆绑在同一条“船”上。行家认为,正因为广东奶企的这种产业链模式从根本上保证了牛奶“从农田到餐桌”实现质量安全。

  10月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进行第三次审议,对国家食品安全管理体制作了补充规定,强调从源头到餐桌,地方政府要对食品安全实行全程监管。

  随着时间的推移,广东奶企产业模式的示范效应开始扩散。10月27日,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对外界称,企业将马上实行100%拒收散奶的奶源管理。10月30日,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表示,正加快组建大型牧场,建立对养殖、收购、加工等环节的全链条监控。

  中国奶业是否正在遭遇全面整合产业链的契机?对广东本地奶企而言,这是危机还是机遇?请看本报记者的全面调查。

  文/图 本报记者何涛 实习生黄建豪

  “一场三聚氰胺事件,让中国的奶业企业至少损失了上千亿元。”广东牛奶行业一位资深人士说。

  广东奶企悲喜两重天

  “毒奶”事件曝光后1个多月,牛奶行业的“地震”仍在继续。三鹿奶粉成为事件中损失最惨的企业,公司庞大的品牌价值瞬间崩盘。蒙牛、伊利等龙头奶企也被卷入其中,蒙受巨额损失。由于股价暴跌,最近还传出了蒙牛向内地企业“落泪求援”的消息。

  然而,在这场牛奶行业的“地震”当中,绝大多数的广东奶企却并未卷入三聚氰胺事件当中,市场表现更是悲喜两重天——自9月中旬以来,燕塘等广东本地奶企不但没有受到冲击,且销量还在上升。

  “尽管公司采取‘三班倒’的工作方式,但产品经常面临供不应求。目前牛奶的销售量比9月前增长了约20%。”广东燕塘乳业副总经理冯立科对记者说。与市面上流行的经高温消毒的常温奶不同,燕塘公司卖的主要是经巴氏杀菌法消毒的低温奶。目前,巴氏奶占公司所产奶品份额为60%以上。

  同属广东本土奶企的广州光明乳品公司却受到较大冲击。尽管公司的产品一直都没有检测出三聚氰胺,但却因北京光明健能乳业有限公司的部分产品被查出三聚氰胺而备受牵连。“现今我们的奶品销售量只有往常的70%,我们显得很无辜。”

  在这场“地震”中,尽管广东奶企的表现不一,但“毒奶”事件对于市场的整体冲击不言而喻。“更严重的是,毒奶事件会让相当多的消费者认为喝奶是不安全的,他们也不会去区分哪种奶合格与否。”广州光明乳品公司工厂厂长张劲羽说。

  “相比一些驰名奶企的个别推广,牛奶业大环境的消费信心恢复显得更为重要。”广州光明乳品公司品牌经理欧凤鸣说。

  奶企与牧场在一条“船”上

  广东奶企为何能成功逃过一劫?事件过后,这引起了业内的广泛讨论。“广东奶企普遍采取的产业模式是广东本地奶企避开三聚氰胺事件的根本原因。”陈三有说。

  陈三有是现任广东奶业协会秘书长,出身于普宁市农民家庭的他,现在仍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和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的副站长。

  陈三有说,在“公司+牧场”生产模式下,牛奶公司或自营牧场,或与牧场展开长期合作。牛奶生产从奶牛的饲养,一直延伸到对消费终端的产品配送;并对奶牛实行规模化养殖,对牛奶的检测遍及奶业链的上下游。

  据他了解,广东跟北方蒙古地区的奶牛养殖方式存在必然的差异。“北方采取的是‘公司+奶站+奶农’的模式。”内蒙草原广阔,许多人都养奶牛谋生,畜牧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产生了大量奶牛散户,这些奶农将奶交给奶站,再由奶站交给牛奶公司。这次三聚氰胺事件恰恰是在奶站这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然而在广东,农田越来越少,奶牛一般都被农民集中养殖在某块田地上,奶牛规模化养殖程度较高,一些本地奶企的总部所在地,前身就是一片集中养殖奶牛的农田。牛奶公司通过自营和合营的方式,使牧场成为资产。

  “广东本地的奶业公司跟牧场有着稳定的关系,彼此间有共同的利益立足点。所以大家在同一条船上,不会自己搞自己。”陈三有说。

  粤奶源收购价比北方高50%

  这一产业模式具体如何运作?记者从产业链的起始端牧场展开调查。

  11月5日早上,当记者到达燕塘公司在增城建立的牧场时,现场的奶牛刚进行完一次集中挤奶,回到饲养棚中被集中圈养。牧场有约1200头奶牛,每头奶牛的耳朵上都贴有编号,以便对其实施健康监控。据饲养员介绍,每头奶牛在被挤奶前,乳头都经过清洗。挤奶过程由机器自动操作,挤出的奶即场在密闭的管道内被输往储藏罐,等待冷藏车来运送。

  在牧场外围,有大面积的树林、农田和鱼塘。农田里粮食的根茎等残余物会被牧场集中购买,用作奶牛的饲料草;而奶牛的粪便则可被用作农田的肥料和鱼类的食物。牧场和周边的环境形成一条和谐的产业链。

  广州光明乳品公司也有属于自己经营的牧场。据厂长张劲羽介绍,牧场都分布在城市的周边地区,在牧场上负责养牛和挤奶的都是公司的企业化员工,定时定量地获得收入。有部分员工进公司前就是奶农,加入牛奶公司后,收入状况都比之前有所好转。

  除了自营的牧场之外,各牛奶企业还有各自长期合作的牧场。“类似订单牧场的模式,每年的11月份,公司会与牧场签订一份下年全年的收购原奶合同,价格也是提前协商定下来,这样保证了双方的利益,也有利于整个市场的良性发展。”陈三有说。

  “目前广东优质奶源的收购价约4000元一吨,比起北方同质奶源的收购价至少高出了50%。这保证了一头奶牛一年至少有1500元的收入,比种田的收入要多。”他告诉记者。

  如今,广东奶牛牧场的规模化养殖程度已居全国首位。陈三有介绍,去年,广东全省有6.7万头奶牛和约3040家奶牛养殖户,有67座奶牛量超过200头的牧场。按照国家标准,奶牛养殖规模超过20头就算规模化养殖,广东省95%的养殖场实现了规模化养殖。“奶牛规模化养殖,使广东具备整合产业链的条件。”

  为何奶品掺假会成为必然?

  陈三有的记忆中,2007年广东奶业也曾经历过一次严峻的考验。当时国外奶源出口收紧,加之国内乳品企业快速扩张,使得奶源价值大涨。一些国内的“乳品大鳄”纷纷来到广东抢夺优质奶源。正是“广东模式”发挥了决定作用,成功击退了来抢奶源的“大鳄”。

  “许多牧场都与本土的牛奶公司有长期的合作关系,这是一种双赢的模式,牧场都不会、也不敢轻易地去改变这种局面。”陈三有说。

  冯立科说,因为牛奶公司把上游环节紧密地跟整条牛奶产业链捆绑起来,牧场跟公司被连为一体,牧场的原奶就不会卖到别处去,产量稳定的奶源也使公司避免向散户奶农收奶。

  在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前,牛奶公司对原奶的争抢其实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原奶价格也不断上涨。“在缺少对上游产奶环节整合的情况下,一旦原奶价格上涨,奶企出于冷藏、包装等高成本运作和奶品低价竞争的考虑,不得不向收奶中间商压低原奶收购价。奶站等中间商在入不敷出的形势下为求生存,奶品掺假以及三聚氰胺的出现就成为一种必然。”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就算不发生三聚氰胺事件,牛奶业仍面临着一个全行业的困境,就是利润太薄。卢经理查阅了一下公司数据,去年燕塘销售额达3亿元左右,而纯利为1千多万元,利润率仅为4%。据了解,蒙牛去年销售额达213亿元,而纯利有约9亿元,利润率也仅为4%。

  发展奶业的成本高在什么地方?卢建峰表示,随着近年的国际能源价格和各种生产原料价格的大幅上涨,养殖奶牛所需的饲料价格不断上涨,这是源头环节成本的增加。

  另外,奶牛一般只有6年优质产奶期,奶牛在刚开始生长的两年是不产奶的,待奶牛成熟后,才能用4年去赚回培育奶牛的成本,再用剩下的两年去获利,回本期很长。更何况,牧场上的奶牛、运输车、冷藏罐等设备和防疫、卫生保障等都要投入。

  行业困境:安全但利润太薄

  牛奶包装又是一个高成本的环节。牛奶在密闭消毒后,被自动运送到隔壁的包装车间进行包装。据当地工人介绍,整套包装生产线设备是向瑞典利乐公司购买的,价格达上千万元,流水线每小时能包装好6000多盒牛奶。

  为什么包装设备要从外国进口呢?卢建峰表示,国内包装设备的生产商普遍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国产的包装设备不能提供过硬的服务。在使用国产设备时,会有牛奶包装不紧密、包装盒发生变形的情况,虽然几率很低,但万一有一盒牛奶发生这样的事故,将给公司的品牌带来很大损失,牛奶公司冒不起这样的风险。而使用利乐的包装设备,则必然要使用利乐的包装材料才能使生产线运行。

  “外国包装公司在这一领域拥有技术垄断优势,我们产业链成本中的20%都要花在这里。”卢建峰说。由于广东本地奶企卖的主要是巴氏奶,带来的高成本环节就是一系列的冷藏,包括冷藏车在牧场与奶厂和在奶厂与零售点之间的往返,还有生产中的奶品冷却储存等,耗费大量电力。

  陈三有指出,经营牧场需要买地,从上游的奶牛规模化养殖、奶品加工到下游的储运物流、终端销售,产业链的每一重要环节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没有核心技术、处于微利经营的奶企,只能通过扩大规模、薄利多销的低价竞争手段来求得生存。

  广东奶业模式将被推广?

  在质量优良的同时也显得竞争力弱 困局需进一步打破

  “客观上说,这几年广东奶企发展确实没有北方一些奶企快,但从这次三聚氰胺事件中却反映出了广东奶企业的发展模式是可持续性的。”陈三有认为。与此同时,事件也暴露了我国牛奶企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加工技术长期被外商垄断

  10月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进行第三次审议,对国家食品安全管理体制作了补充规定,强调从源头到餐桌,地方政府要对食品安全实行全程监管。

  最近,广东奶企产业模式的示范效应也开始扩散。业内人士分析称,尽管广东奶企的发展模式受到了肯定,但下一步我们自己的牛奶企业发展仍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制约,而且在奶业链的上游表现得更明显。

  冯立科说,首先是加工技术的局限,奶品包装技术长期被外国商家垄断,占用了较大成本;其次是奶品销售区域的局限,巴氏低温奶的保质期短,奶品易变质,销售半径只能在350公里以内,限制了市场扩张;再次是产业链被拉得很长,运营成本高,奶企没有多余资金去做重要的广告营销。

  “更重要的还是牧场难找的问题。奶企要发展,奶源地就得增多。但随着地价的大幅上涨和农田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要找到新牧场是件难事。另外,牛奶业发展还需要政策措施的支持。”冯立科说。

  规模化养殖急需政策支持

  作为省奶业协会的骨干,陈三有在日常工作中感到一些地方政府对畜牧业和牛奶业的发展重视不足。“不难理解,现在许多的农业产品都被实行免税,农业生产不能给地方带来相当的财政收入。相反,牧场对环境要求高,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地方政府承担的责任重大。”陈三有说。

  燕塘牧场的场长陈文君说,他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广州市海珠区养殖奶牛,1999年进入牧场工作。据他回忆,在刚开始养牛时,政府还对每只牛仔配送400斤饲料的补贴,但从1986年开始,补贴越来越少,后来就没有了。

  “农业生产需要投资和资金周转,但银行都在惜贷,说我没有足够的固定资产。技术和硬件设施得不到资助和贷款难限制着我们在畜牧业上的发展。规模化的畜牧养殖一直急需资助和补贴。尤其是在11月,奶牛过冬需要更多饲料草,一系列的成本都触动着我们资金不足的状况。”陈文君说。

  卢建峰认为,畜牧业和牛奶业是内蒙的支柱产业,当地政府自然支持。但在广东,畜牧业跟房地产、汽车和电子信息等产业相比,地位相差太远。

  目前,陈三有正在向广东省政府起草一份报告,争取给奶牛养殖户发补贴。“希望每头奶牛补贴500元。”

  既重安全也要防市场流失

  陈三有表示,在牛奶业发展遇到阻碍时,广东的奶企应发挥好自身的固有优势,打出自己的卖点。牛奶业大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奶企个体的经营状况,奶企难以独善其身。换句话说,牛奶业是时候要“养鱼先养水”。

  在媒体广告和零售方面,“除了企业要对自身食品安全负责外,还应由第三方对企业食品安全进行监管,这个第三方是质检、卫生等部门。”陈三有说。

  在宣传上,消费者经常能看到蒙牛、伊利等龙头奶企产品的影子,但一向具有知名度的龙头奶企却相继卷入三聚氰胺事件。陈三有认为广东本地的奶企应从中获取经验,在发展过程中要加倍重视奶源建设。

  卢建峰则认为,广东本地奶企虽然产品质量优良,但竞争实力较弱,在龙头奶企强势的广告战下,本地奶企的市场流失不可避免。但龙头奶企对奶源建设的轻视会加剧原奶供求关系紧张的状况,若过度重视下游销售、广告等商业战略而忽视对上游产业链的监控,食品安全也只是空谈。

  面对这种局面,冯立科表示广东的奶企应更加重视产业链下游的广告战略,相比北方龙头奶企,广东奶企的宣传攻势远远不够。广告宣传的重点要放在鲜奶的新鲜来源上。广东奶企主销鲜奶,这种“差异化经营”将能使企业们在一定区域内得到发展。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