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小心染上金融危机恐惧症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6日04:26  舜网-济南日报

  如今,谈论起金融危机,人们似乎就像是站在了悬崖边上,耳边传来不远处野兽的嚎叫,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掉下深渊或被野兽吞噬,这种灾难即将降临的感觉让人备受煎熬。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用望远镜来观察全球经济,或许我们就不会有如此恐惧的感觉。毕竟,人类社会是在经历危机的过程中不断成熟的。

  恐慌成为传染病

  自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经济状况日趋恶化,拖累世界经济一起下沉。入秋以来,次贷危机正从信贷危机、金融危机转化为全面的经济危机。相关的新闻报道和专题文章铺天盖地,大有世界末日的感觉。恐慌已经成为美国的传染病,明显影响到美国人的储蓄和消费行为,甚至他们的选票。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恐怕没有人会敢说这场经济危机会很快结束,或者世界经济会很快复苏。

  恐惧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深陷恐惧的人会用惊恐的眼光来怀疑一切事物,恰如罗斯福总统当年针对大萧条所说的话:“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是恐惧本身——— 一种莫明其妙、丧失理智的、毫无根据的恐惧,它把人转退为进所需的种种努力化为泡影。”恐惧的人习惯于用显微镜,甚至放大镜来观察事物,越看越害怕,这就很难对事物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美国转型与全球协调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危险背后其实潜伏着机遇。我们要走出恐惧,就应当学会用望远镜来观察世界经济的亮点。

  首先,这次危机犹如警钟,让美国人从安逸中惊醒,让他们意识到除了恐怖主义之外,经济和社会安全也不可忽视,粗放的能源体系,过度的信贷和消费扩张,以及不计后果的大规模减税都是不可维持的。虽然这些复杂的问题不可能被下一任总统迅速解决,但未来“变革”的主题已经确立,如果各方面政策调整适当,公共服务体系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而新能源和环保技术革命能够掀起新一轮的经济增长。

  其次,危机的国际性迫使国际社会团结一致,协调政策,共同应对困局,这为将来新的国际经济秩序预备了条件。显然,全球经济体系需要全球治理体系来监管和调控,但民族国家的主权鸿沟一直阻碍着更高级的协调和合作。这次协调行动显示了出乎意料的威力,为未来更多的政府间合作打开了大门。意义更为深远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已经不得不承认国际经济版图的变化,进一步扩大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巴西等国的发言权,从而使资本流动和贸易比重变化在国际经济机构和制度安排的层面上得到反映。长远来看,这有利于消除国际经济领域的双重标准,创建更为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加强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和国际经济危机的处理,最终实现更加均衡的世界经济发展前景。

  把显微镜换成望远镜

  中国不但不会被这次危机摧垮,反而会由此更进一步。末日论者爱谈“拐点论”,即中国经济上升周期结束,现在进入下降通道,拐点,或曰顶点已经出现。其实,目前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进行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时候正遇上世界经济危机。如果中国应对危机的经济政策灵活而及时,就不会一蹶不振,反而会因祸得福。经济由过热转为软着陆,为政府扩张性财政政策提供了基础,可以采用退税、减税刺激生产和国内消费,加快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纠正房地产市场的不合理增长,推动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只要把显微镜换成望远镜,就会发现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以及整个社会的现代化都只走完了不到一半的路程,因此中国的发展与繁荣也绝不会因为一次经济危机就此止步不前。

  由于技术的全面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的起伏在空间上扩大了,但在时间上却有可能缩小了。资本市场的流动性空前加强,市场容易对正面和负面消息同时反应过度,从而出现短时间内信贷过度扩张和信贷过度紧张的双重不稳定性。只要看一看近年来的各种泡沫,尤其是最近美国原油价格的飙涨和暴跌,就不难理解资本解放对经济周期进行压缩的效果。因此,全球资本市场的轰然倒塌很可能在不远的未来随着投资者的信心重建而上演王者归来的一幕。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如果成长必须要付出代价,那么现在交学费,让中国的年轻一代认清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利弊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就很值得。用凤凰涅 ,或者是熊彼特的“创造性毁灭”来形容目前的经济状态可能比世界末日更贴切一些。(作者是美国国际关系学者)

  据《环球时报》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