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民间艺人 想着显手艺也想着过日子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6日07:16  燕赵晚报

  □本报记者 秋实 孔琳

  糖人、剪纸、泥塑……作为一种行业,民间手工艺一直沿袭的走街串巷、沿街叫卖的方式,已不再符合现代城市管理模式的要求;但作为一种文化传承,民间手工艺又有继续存在且发展壮大的必要。在这种悖论下,省城一些靠手艺吃饭的民间艺人生存维艰,他们在现代城市管理制度和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生存模式夹缝中寻找机会。一些人成功找到出路,一些人被迫放下手艺转行,还有大部分人正在辛苦地维持着生活。

  昨日,记者走近一些手工艺人,近距离感受了他们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了解到他们迫切寻找出路的心态。

  联合起来的展演团

  今年60岁的刘志斌是河北民间艺术家展演团的领队,这个90人的展演团是自发组成的,其中50%是农民,20%是下岗职工。

  展演团成立于2003年,组团时,许多艺人已不能全靠自己的手艺养家了。组团,既是为了与外界更好地开展业务,也为给大家提供更多的谋生机会。平时,团里成员各忙各的,一有机会,大家集合起来去展演。

  2004年和2006年,民间艺术家展演团挂靠到了省民俗博物馆和省文学艺术研究会名下。找到了“组织”,展演团的业务并未明显增加,机会还要靠自己寻找,刘志斌设法与外地的一些民间艺术组织取得联系,一旦对方有需要,可以随时和他联系要人。

  好机会实在不多

  经过努力,这些年团内每年都有艺人出国展演,费用都由主办方提供,可这样的机会毕竟很少,实际上,团内90%的艺人还未等到这样的机遇。一些旅游发达的城市有时也邀展演团去表演,艺人们都愿去,因为到那作品会卖的特别好。

  为了生计,刘志斌平日会组织大家进入校园或民俗博物馆。一般情况下,搞一次进校园活动,一位普通的艺人可以收益四五百元。除了进校园外,艺人们每年还能进两三次商场或民俗馆展演,可次数毕竟有限,所以一年下来,艺人们的收益远远不够日常开销。

  有的艺人们也曾想租店面,可昂贵的租金令他们望而却步。目前,不少艺人仍然在街上打游击。

  荣誉不等于效益

  刘志斌说,许多艺人的作品不是没有市场,而是做出来后没有地方去展卖。生活没了来源,其中一些有条件的民间艺人就远走他乡,而一些艺人则干脆放弃自己的手艺改了行当。

  刘志斌说,民间艺术中有许多是几百年来传承下来的绝活,其中一些艺人还被一些部门授予很高的荣誉,可会手艺没收益,这使民间艺人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这些纯靠手艺吃饭的艺人连自己的生活都无法保障,何谈传承自己的手艺呢?而当人们看到这些手艺根本养活不了自己时,又有谁还愿意去学这些民间瑰宝呢?

  相中了旅游景点

  根据自己多年来到外地展演的所见所闻所感,刘志斌和艺人们希望有关部门能借鉴一下外地经验,在我省一些旅游景点设置一些民俗风味的场所,这样既可以给民间艺人一个展演平台,也可以给旅游景点提升人气,更可以使这些手艺发扬光大。

  “当然,有关部门能不能在市内一些公园、广场设置一些民俗文化亭?这样艺人们既有了合适的展卖场所,同时也能给整个城市增添浓厚的文化民俗韵味。”刘志斌和艺人们充满期待地说。

  ■展演团里的故事

  纯手工的剪纸

  一手剪纸绝技,让58岁的赵向荣,多次获奖名扬全国,如今,她已是河北民间工艺美术大师。1985年,已在老家黑龙江崭露头角的赵向荣,随丈夫到正定定居,因为家中地少维生艰难,赵向荣开始把剪纸作为谋生的手段。

  2001年,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赵向荣开了一家剪纸艺术中心,集创作、销售、培训和展览为一体。当年,赵向荣的剪纸艺术中心风光一时,但如今剪纸艺术中心处境堪忧,每年收入只有五六千元。

  囿于材质和包装的问题,赵向荣的剪纸作品价格并不高,一幅普通剪纸最多只能卖三十元,今年,赵向荣随团参加了两次展演,收入三百余元。

  赵向荣说,她的作品不是拿模子刻出来的,而是用心拿剪刀铰出的,虽然是独一份的东西,却限制了产量,如果客人要买,必须提前订货,这样一来,无形中减少了不少收入。

  民间工艺流水线

  王玉萍是个忙人,除了忙培训,她还天南海北四处跑,为自己的工艺品公司推销商品。十几年前,她还是名大学老师,如今,她是河北民间工艺美术大师。

  24岁大学毕业后,老家在北京的王玉萍被分配到石家庄工作,来前,她拜师学了景泰蓝金箔画的制作技术。离开教书的大学,王玉萍重操多年前的老手艺,因为心宽、路子广,几年时间,她就把自己的景泰蓝金箔画形成一个流水生产线,销量不错。

  2003年,尖岭社区居委会聘请王玉萍到社区开了一个再就业培训中心,专门向低收入人群教授这门手艺,为了吸引人们,王玉萍开出了成品包销的条件,学员们尝到甜头,有更多的人来再就业培训中心学习,有的学生更是自立门户,独自根据这门手艺成功做起了生意。

  专挑“边远”展书法

  35岁的张飞城老家在张家口,为了更好地发展,七年前他来省城干起了父亲传下来的老手艺:龙凤书法,并以此谋生。

  在城里生活,走街串巷的方法已不适合手工艺人生存,为积极寻找出路,张飞城偶尔会坐公交车到省城地处偏远的大学门口摆摊。虽然价格便宜(一张龙凤书法不到10元),张飞城一天最多也不过卖20张,收入不到100元。

  到了春秋农闲,张飞城会跑到石家庄周围的郊县赶庙会,从这个村一直转到那个村。前两天,张飞城刚从保定白沟赶庙会回来,他说这次收入不错,4天的时间收入400元,当然,其中不包括食宿费。

  这两年,张飞城靠手艺每年收入约1.6万元,若不是爱人开的话吧每月有一千余元的收入,他觉得自己根本养不起家。“现在的手工艺人,全凭自己的本事找出路,如果没有挣钱的机会,这门手艺可能真就放弃了。”张飞城很感慨。

  走街串巷的烙画

  43岁的李旭升是张家口人,生下来就一只耳朵失聪,因喜欢烙画,经过多年的不断摸索和自学,李旭升已被评为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画家。

  10年前,李旭升开始在西大街古玩城租了一个摊位,靠卖烙画为生。2000年,李旭升又把父母接到省城照应,而家中孩子刚10岁,妻子又无业,这么多人全靠李旭升一人。为省下费用,他们全家租在月租150元的平房内,李旭升又退掉摊位,开始带着烙画走街串巷。

  后经人介绍,李旭升加入了河北省民间艺术家表演团,靠不定期的展演谋生,去年,李旭升参加过大小5次展演,一年收入1.6万元,今年李旭升已参加了大小4次展演,收入了1.1万元。也有人通过熟人介绍,找李旭升买画,可这样的机会并不多,一是因李旭升和人交流不方便,二是他本人也不善于推销。

  李旭升的儿子高中没毕业就跟着他学烙画,跟着父亲四处奔走的时间长了,儿子说出了心里话:“爸爸,光靠你这门手艺养家糊口,真的很难,我正在考虑还要不要继续学下去。”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