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展社会事业长卷 谱构建和谐宏篇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6日07:27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讯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是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重要内容。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着力解决民生问题,促进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管理,增强创造活力,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强卫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的讲话

  让全省各族群众更好地分享发展成果,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年要围绕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进一步集中财力,加大投入,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宋秀岩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

  把握和谐建设和谐

  说起和谐社会,人们总是充满期待。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28个字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描绘了一个十分美好的蓝图,在表达一种社会理想的同时,也概括了把握和谐、建设和谐的基本方面。

  多少年来,以和谐的名义,包括藏区在内的我省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两基”攻坚工程、校舍改造项目、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为我省教育事业夯实基础;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文化站建设、配备体育设施构建了我省公共文体服务网络;我们加大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力度;我们推动农村卫生和基层计生服务体系建设……我们的确做了很多,但要做的更多。

  推进我省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和谐青海,要从具体工作入手,不能有丝毫懈怠。这次国务院制订的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提出的要求非常具体。比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比如解决学校“取暖”问题。工作固然千头万绪,但做起来不能不“具体”从事。要有计划、有节奏,要提升工作理念,提高工作效率。那些“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被动经验不利于工作落实,那种“小车不倒只管推”、“车到山前必有路”的笼统想法不利于工作展开。推进我省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和谐青海,要坚持以人为本,不能有丝毫偏离。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以改善民生为核心”,教育事业、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文化体育、广播影视、社会保障又成为关键词。也就是说,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是当前和今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采取有力措施,扎扎实实地做好《意见》落实工作。

  推进我省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和谐青海,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不能有丝毫偏差。始终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不仅是改革开放30年的一条根本经验,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既充满活力又保持稳定、既不断发展又能平衡各种利益关系的社会。我们要把生态建设、改善民生、发展经济和维护稳定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更加注重决策的科学性和措施的协调性,兼顾各方利益,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以改革求和谐、以发展促和谐、以稳定保和谐,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作者:郝炜)

  让“和谐青海”的建设成果广惠民众

  在青海的发展历程中,30年或许只是弹指一挥间。然而,改革开放30年在青海的发展历程中的确是无与伦比的,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所带来的变化又是绝无仅有的。

  随着21世纪的展开,“和谐”这个词汇开始以令人惊讶的频率出现在青海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事实上,在今天,大众对“和谐青海”的认同已经非常感性,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平安青海”建设带来的社会稳定,公共卫生体系和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日臻完善,教育跨越式发展、文化惠民工程整体推进、体育事业长足进步。我省的民政事业以民生为本,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出发,为构建和谐青海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前,我省各项社会救助制度初步建立并发挥作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十五”末有20.5万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约占全省城镇人口的10%,累计投入低保资金8.38亿元;低保家庭住房救助开始启动,取暖救助全面启动并正式实施,“两免一补”政策较好地解决了城镇低保家庭子女入学难的问题。

  农村五保户供养和农村牧区特困人口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全省有22.9万特困人口和1.5万五保对象纳入救助和供养范围,兑现五保供养金1924.8万元,年人均补助264元,新建、改扩建敬老院35所,集中供养五保对象1600余人。

  我省已全面建立起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主体,以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制度为补充,多层次、全覆盖的城乡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四大医疗保障体系覆盖全省43个县(市)城镇居民和农牧民人口,城乡居民和农牧民人口医疗保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与此同时,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省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加强全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农村卫生和卫生改革等重点工作,着力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主要问题,尽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突出问题,医疗卫生服务规模、服务条件和服务水平得到有效改善和提高,全省的医疗卫生事业呈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随着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衡量人民健康水平的主要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婴儿死亡率由1982年的96.01‰降至2007年的29.76‰;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2000年的8.21‰降至2007年的4.37‰;孕产妇死亡率由2000年的每十万人中142人降至2007年的每十万人中78.70人,其中城市降至每十万人中57.16人,农村降至每十万人中81.43人。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城乡居民,病有所医目标初步实现。到2007年底,全省有67.11万人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有22.1万城镇贫困人口享有贫困医疗救助,有317.96万农牧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全省重视对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的财政投入,其中,2007年财政用于卫生经费支出额已达到19.5亿元,是1978年的86倍。

  在经济体制创新的同时,我省针对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文化主张,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文化建设措施,文化事业投入逐年递增。

  我省面向基层的各项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群众文化生活十分活跃。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得到加强,农民自办文化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农村文化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增强,农牧民群众“看戏难、看书难、看电影难”的状况得到一定改善。2007年,文化进村入户工程试点工作顺利实施。

  全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在青藏铁路沿线乡镇展开。该项工程自2003年实施以来,已向全省的基层图书馆累计配发图书22.48万册,总价值达261万元。充分发挥图书馆信息传递、社会教育等职能作用,广泛开展以“共享文化资源,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2007年,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工作如期完成,69个项目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6个项目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南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被初步列为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项目。 8名民间艺人被文化部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全省工艺美术普查工作正在积极推进。古籍保护工作正式起步,成立了青海省古籍保护中心和古籍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古籍保护联席会议制度。103部古籍已申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自2004年国家在西部地区实施教育“两基”攻坚以来,我省已按规划如期实现了“两基”攻坚阶段性目标。截至2007年底,全省实现“两基”的县已增加到37个。“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3.5%。学龄儿童入学率98.6 %,小学在校生达到53.1万人。初中在校生达到21.95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89.3%。

  我省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加大。5年累计投资26亿元,实施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高中扩招项目、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牧区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高校基础设施建设等一批重大教育项目。

  经过多年的努力,全省教育事业已进入全面发展阶段,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素质教育的全面启动,教育信息化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快速推进,更是直接面向知识经济新时代而采取的教育发展战略性举措。全省已经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教育体系,从而为今后的教育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十五”期间,我省体育工作以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为中心工作,大力推进体育产业的发展,为构建和谐青海做出了贡献。“环湖赛”的成功举办,创出了青海体育的品牌。让世界了解了青海,也让青海走向了世界。

  全民健身活动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以青少年体育为重点,以抓好不同年龄层次、职业阶层的健身活动为主线,以增强人民工程体质为工作的落脚点,充分发挥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各行业和社会各界办体育的积极性,抓身边组织、建身边场地、搞身边活动,为建立起具有青海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十五”期间,我省全民健身共投资2181万余元,直接受益单位和地区178个,完成室内建设总面积1.3万多平方米,室外建设总面积近14.4万平方米。

  今天,构建“和谐青海”所呈现的,是活力迸发的社会;是公平的社会;是安定团结的社会;是民主与法治的社会。

   大事记

  2002年,省政府将环保时尚的自行车运动与有着“中国最美丽湖泊”之称的青海湖融合起来,成功打造了“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

  2 003年6月,我省在8个县率先确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农牧民每年只需缴纳10元钱,就可以享受省级医院住院费用补助比例30%、市级医院补助比例40%、县级医院补助比例5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补助比例60%的报销。

  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将青海多巴高原体育训练基地命名为国家级高原体育训练基地。

  2003年青海在全国率先实现城市低保全覆盖,比全国提前5年;2003年率先将全省农牧区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学生全部纳入“两免一补”范围,比全国提前4年;2005年率先实现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比全国提前3年;2007年,实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比全国提前3年……全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自2003年实施以来,已向全省的基层图书馆累计配发图书22.48万册,总价值达261万元。

  2004年,藏族牧民才公扎西开办藏式家庭旅馆,每年“环湖赛”,房间都会被提前预定,收入是平时的3倍。

  2004年7月1日,全省正式启动工伤保险。积极推动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将全省绝大多数煤矿纳入工伤保险范围。

  2005年我省人均门诊费用和人均住院费用首次实现零增长,2006年又分别下降了4.8%和8.7%,2007年在物价总体水平上涨的情况下仍然分别下降4.2%和6.9%,人民群众就医经济负担明显减轻,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所缓解。

  2004年,青海省体育局筹资300万元,为全省农牧区399个乡镇和495个行政村赠送了篮球架等体育器材(此前只配备了1个镇),这在青海体育史上是空前的。

  2005年,除部分纯牧业县外,青海基本实现了“两基”工程,各级各类少数民族在校学生人数达到45万人,占全省在校小学生总数的46.3%,民族自治地方学龄儿童入学率从1996年的79.55%上升到95%。

  2005年的十运会之前,江苏和安徽两省下发文件,要求向青海学习“通过赛事打造城市名片,以赛事推动城市建设”的经验。

  2006年,全省核定五保对象2.11万人,落实五保供养资金2472.8万元,年人均供养标准达到1333元,五保供养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按标施保,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比例由原来的5.5%提高到7.5%。同时将0.37万名农村孤儿纳入了五保范围。

  2006年4月,我国体育产业营销最高奖——中国体育营销星光奖各奖项在北京揭晓,中国青海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和CBA联赛、第48届世乒赛、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一起荣获最高营销奖,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也获得优秀赛事运作奖。青海是西部地区惟一的获奖省份,也是全国惟一同时获得两个大奖的省份。

  2007年,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85.03%,比2000年提高47.08个百分点。

  到2007年底,全省有67.11万人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有22.1万城镇贫困人口享有贫困医疗救助,有317.96万农牧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到2007年底,青海省制作电视节目13套,广播节目8套,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3.5%,广播人口覆盖率达88.0%,有线电视用户达34.50万户。

  “十一五”期间,青海素质教育工程全面启动,使教育信息化和现代远程教育快速推进,成为青海直接面向知识经济新时代而采取的教育发展战略性举措。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物价 一批 名录 保险 成功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