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长沙麓谷:生态新城虎卧龙藏

  

长沙麓谷:生态新城虎卧龙藏

  站在麓谷公园赏湖光秋色,满目是生机,更是希望。(本报资料图片)

  

长沙麓谷:生态新城虎卧龙藏

  长沙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为城乡居民带来更多就业机会。图为“威胜电子”生产车间。 陈飞 摄

  科技园区建设学问多多,麓谷科技新城项目启动至今,已累计投入资金40多亿元用于路网与产业配套建设,实现了城市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的高品位对接。此举开湖南科技园区环境创新之先河,同时为长沙“两型社会”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金种子”抢播麓谷

  首届“科交会”闭幕后,主会场所在的长沙高新区麓谷科技园开始为一批科技成果种子培土、浇水。到今天第二届“科交会”拉开帷幕,人们欣喜地看到,这些长沙经济未来的希望,纷纷吐露新芽,生机勃勃——

  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与长沙高新区管委会签订的“中冶长天科技工业园”项目已启动建设,可望在2010年前建成投产,预计新增年产值50亿元。

  长沙高新区管委会和湖南航天集团签订的“湖南航天科技工业城”项目,目前已完成土地报批、项目征地和规划。

  这些大手笔项目,只不过是“科交会”在长沙这方创新创业热土播下的金种子的代表而已。去年“科交会”上成功签约的139个项目、302亿元投资,如果进展顺利,其经由产业化释放出的财富能量无疑将远大于先期投入,长沙“两型社会”建设这列快车有了这股强劲动力,速度无疑将更快,跑得也更欢。

  可喜的是,本届“科交会”又有大批汇聚了海内外知识创新的金种子来长沙寻找生根、开花、结果的沃土,谁能留住它们并确保其健康成长,谁就能把握具有竞争力的未来。为此,作为长沙“两型社会”建设先导区的核心产业园区,长沙高新区麓谷当仁不让。尽管20年艰辛创业已结出丰硕果实,可高新区的管理者没有停止开垦产业园区新疆域的脚步,汗水撒过的土地上,更大发展空间横空出世,更优的创业环境渐现眼前。

  400多家企业安营扎寨

  2000年长沙“麓谷”科技新城建设开始,一片沉寂于农耕文化的土地,被高新区的实干家们的“锄镐”唤醒。

  经过3年开发,一座生态科技产业新城已具规模。新厂房随新产业拔地而起,以超乎常规的投资效益和成长性在中国乃至世界经济舞台亮出了长沙的名号,引得海内外客商纷至沓来。一时间,用地供不应求成为麓谷扩大高新技术产能最大的瓶颈。

  2003年12月,长沙市委、市政府将麓谷规划控制范围扩大到了80平方公里,用以支持这方勤勉有为的沃土大展鸿图。时至今日,麓谷新城每年开发推进2~3平方公里,五年内累计新增开发面积10~15平方公里。到2010年,麓谷新城将整体形成20~25平方公里的开发框架,成为园区生态人文环境良好、城市配套设施齐全、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城市管理井然有序、适宜创业和人居的生态产业科技新城。截至目前,麓谷累计引进的企业已达400多家,购地工业项目有124个,已竣工或部分竣工投产项目88个,全部达产后预计新增产值将超过600亿元。

  从1992年河西火炬城的0.5平方公里园区起步;到长沙高新区引领岳麓山高科技园、星沙工业高科技园、隆平农业高科技园、远大高科技园协同发展;继而创建麓谷,为省市高新技术产业探索集群聚集发展模式,为湖南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及生态新城树立样板,长沙高新区在改革创新、超越自我的实践中勇往直前。

  投入总是无底洞,如何用在刀刃上却学问多多。据统计,麓谷启动建设至今,已累计投入资金40多亿元,建成“七纵四横”主次路网40多公里,形成15平方公里的主干路网框架,其间自然山体和原生植被合理保留;投资 7000多万元依山就势建成集山水林园于一体的生态公园,实现城市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的品位对接。

  西线筑谷虎卧龙藏

  落户园区的企业最终要历经商战成长壮大,其排兵布阵的地缘选择也颇多讲究。从地理位置上看,麓谷通过长潭西线高速与岳麓山大学城和湘潭高新区、九华工业园连接,处于长沙西线工业走廊与沿湘江西南线产业经济带交会处,在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中承担着湘江两岸产业带的龙头带动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从发展环境来看,麓谷的政策、法律环境宽松,政府服务针对不同企业及其不同阶段进行调整,实现了规范化与个性化需求的有机结合。

  政策引导推动创业的政策环境营造是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麓谷的优势非常明显:已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各级促进创新创业的税收减免、税前抵扣、出口退税等优惠政策;鼓励创业的园区特别措施已政策化体系化——高新区财政每年安排2亿元的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重大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技术创新项目的引进和发展。同时,高新区还出台了30条鼓励创新创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并根据不同主体的创新创业特点与需求,对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予以扶持和奖励。据记者了解,从2006年开始,高新区财政设立3000万元创新创业专项资金,并按财政增长比例逐年增加,对龙头企业、驰名品牌、行业标准、发明专利、研发中心、公共平台、升级认证、优秀企业家和科技人才进行奖励。

  显然,追求内在活力与外在之美的统一,正是20年来长沙高新区执著于为创新创业者构建的一个理想平台——一个“近者悦,远者归”的良好环境,一方群英会聚的“洼地”,一处能为投资者创造繁荣、体验舒适、欣赏优美、奉献和谐、追求崇高的创业乐园。

  城乡统筹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

  长沙高新区创建伊始,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改造、城乡统筹协同发展便进入前所未有的新阶段。

  2007年12月27日,一个永载史册的日子。长沙市委、市政府在“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国家“两型社会”试验区后,迅速做出“打造先导区,建设大河西”战略部署,依托长沙高新区探索“两型社会”先导区引领发展的区域发展新模式。

  经济发展从来不能超越社会发展孤军作战。随着长沙高新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统一管理范围进一步拓展,已熟谙产业发展与管理规律的长沙高新区管理者们,开始钻研“城市与农村实现良性互动”、“建立起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失地农民和社区居民就业体系建设”等新的课题。据记者了解,这些领域的探索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各项措施将逐步推进。到2010年,长沙高新区的目标是确保区域内城乡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基本实现和谐发展目标。

  对城乡居民的承诺是否可以兑现,很大程度上倚重于创新能力是否能在未来取得新的突破。为此,到“十一五”末,长沙高新区力争在经济规模与产业特色方面实现新突破,“一区四园”技工贸总收入、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均按年均25%以上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分别达到1920亿元、1560亿元、1150亿元。其中,岳麓山高科技园技工贸总收入、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分别达到1000亿元、800亿元、600亿元,基本实现增长两倍的目标;财政总收入同步增长,到2010年,在现有基础上增长两倍,达到22亿元。长沙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谭杭生、管委会主任罗社辉认为,这些经济硬指标的实现,需要靠培育并吸纳大批行业领军人物、研发团队和高新技术创业者,同时推进形成与支柱产业相关的公共技术支撑体系和比较完善的创业服务体系,这些方面的探索写在这方创新创业的热土上,并将奉献给全社会。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