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科学家”看病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6日15:05  新民晚报

  邵宁

  身体不舒服,找人看病,如果让你在医生和科学家之间作个选择,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前者。然而,在目前本市一些三级医院里,正有一种将医生变成“科学家”的奇怪风气。

  在昨天韩正市长召开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基层群众代表座谈会上,市政协委员、瑞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刘艳讲述了这样的不正常现象。刘艳在谈到医生队伍的培养问题时说,现在不少三甲医院的临床医生,都有医疗、科研和教学三方面的任务。医疗工作自不必说,而教学任务,作为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也是必须承担的。只是科研方面近年来要求越来越高,分量也越来越重。医生要晋升职称,要有研究课题,而且必须是省市级以上的课题,还不止一项;此外还得写科研文章,还必须在SCI(科学文献索引)杂志上发表。这让临床医生不堪重负。

  没有科研课题就不得晋升高级职称,而且这些课题都和临床脱节,动辄基因、蛋白等分子生物学研究,这就迫使临床医生把大量时间、精力花在了科研上,而不再钻研医术。刘艳说,医生们整天被科研、课题、基金、文章、SCI所淹没,不知道自己的角色到底是医生,还是“科学家”(科研工作者)?

  现在医院里博士、硕士很多,他们一门心思搞研究,写论文,有的一年SCI文章可以写几十篇,职称晋升很快,但却连一些常见病都不会诊断,更不要说疑难杂症了。令刘艳担忧的是,现在医院中坚力量的医疗水平不如老一代医生,而青年医生的诊疗水平又差了一截。如果医生的培养和晋升走入这样的误区的话,几十年后,很可能没有医生看病动手术了,只有一群“科学家”在医院坐堂。这可不是危言耸听。

  韩正市长认真听了刘艳的发言,感叹道:在医院里,写文章一代胜过一代,看病一代不如一代,这就麻烦了!

  曾听说,一门外语卡死了一位优秀临床医生的晋升通道,现在,科研的重负又压在更多的中青年医师的身上。不知此类“土政策”的制定者听了刘艳委员的这番话,作何感想?

  [本文上海电台今天下午4时半在《晚报大家听》(中波990、调频93.4)同步播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