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六旬翁复原唐山“大宅门”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7日02:01  燕赵都市报

  本报冀东版记者田林 吴艳丽/文 陈洁/图

  出生于1947年的王署成,一家三代都曾居住在1972年被拆除的余庆里大宅,那里给王署成留下了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出于自身对唐山古文化的喜爱,自2002年开始,王署成便开始根据他和家人的记忆,用严谨的工程图描绘余庆里。6年间,他一共画了近40斤万余张工程图,终于将余庆里大宅“复原”。

  ■祖孙三代同居“大宅门”

  11月5日,记者来到唐山市金星楼社区王署成的家。推开房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靠着墙角的一摞摞工程图,上面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地描绘着一座“大宅门”式的建筑。王署成告诉记者,他所画的就是他住了十余年的“余庆里大宅”。

  王署成生于1947年,在1946年时,祖上以一两黄金一间房的价格,买下了1912年北京一个大户人家在现今唐山老火车站附近盖下的一座规模宏大、建筑精美的大宅中的一个院落。

  在王署成的记忆中,余庆里大宅是一个拥有长工房、短工房、土地庙、大戏台、内宅、外宅的大院落。“当时的余庆里可以说是唐山最大、最美的大宅子。”说起余庆里大宅,王署成总是有许多的话说。自从1946年搬到那,王署成的爷爷、父亲、舅舅、表弟就一直住在大宅子里。

  “虽然我1966年就搬出去了,可是在那所大宅子里我度过了一生中非常美好的岁月。”王署成说,1972年这座大宅子被拆除了,这令他感到非常可惜。“我一直觉得那里不应该拆除。”

  ■出国受感动萌生创作想法

  1998年,王署成出国到老挝,“我被那里对古文化的精心保护所震撼”,王署成说,相比较而言,“在对古文化的保护方面,我们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也正是在国外的这一经历,让王署成开始萌生了了解家乡历史、“复原”家乡古建筑的想法。

  回到家乡之后,王署成开始着手“重现”余庆里当年的风采。凭借当年绘制工程图的功底,加之对唐山历史的进一步了解,王署成开始了他的“大宅门”创作之路。

  ■6年完成“大宅门”绘制

  暑往寒来,经过6个春秋,几易其稿,王署成的余庆里全图终于绘制完成,大到每个宅院,小到每个雕花,在全图中都能找到踪迹,每个房间都有前后左右五式图、剖面图,连大门上的山水画都清晰可见。

  王署成说,6年废了多少张稿纸他已经记不清,“现在的成图一共是400多张,算下来有7斤多。”王署成介绍说,经过整理之后,今年年底之前,全幅的余庆里大宅就能正式成稿了,他6年的心血全在这里面了。

  “我没有别的本事,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做一些对社会有所帮助的事情。”王署成说。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