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烟桥村夜不闭户民风古朴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7日04:09  大洋网-广州日报

  

烟桥村夜不闭户民风古朴
青石板的深深巷陌。
烟桥村夜不闭户民风古朴
烟桥村夜不闭户民风古朴
一老人在一荷塘边的青石凳上休息。

  烟桥村

  夜不闭户

  民风古朴

  文∕记者刘艳玲图∕记者何波

  现佛山市文化局主办的“高雅文化送进乡村”首先送进了南海九江镇的烟桥村。作为岭南派著名画家何丹山故乡的烟桥村现有人口640人,620人为何姓;曾经富甲一方的村庄以制药发迹,可惜战乱时期村民多散佚美国及中国港澳,今虽不能亲睹当年盛景,但典型的明清建筑、小石巷和沿留至今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古朴民风仍能勾起相似回忆。

  烟桥村

  据老村长讲,村里现存的30来座水泥桥原本为木桥。比较令人胆战心寒的是祠堂前面的一座桥,据说只有一条半米长木条搭在10来米宽的河水上,人走在上面桥身颤抖,水汽升起,后来村民随口叫它烟桥,慢慢成了习惯。

  村民犹忆月下捣药时光

  记者刚在烟桥村的石头地上站稳,当地文化站负责人提醒:这条村庄曾很富裕,可惜战乱时期很多村民已迁徙,现为知名侨乡。

  族中长辈何老表示,村里十户有八九户在做药材生意,研磨药材大部分供给中药材铺。药制好后或挑或车运到城区。药品外销令每家都较富裕、时常有人家在城里卖完药后运些饰品或新鲜小玩意给女人孩子,村中一年四季静谧无扰。

  “可惜战乱时期村里的房屋一间间地空了出来。”何老眼神瞅向面前的房屋,是一排明清建筑,已由战乱外逃人子孙近年修缮复原貌。当时村人往港澳地区迁移多,也有全家搬到美国的,近年陆续有侨胞回烟桥祭祖寻根,有侨乡看到祖先曾住过的房租已旧便出资修屋。

  现在村里640多人除去少量人外出打工外,多在家里以打鱼为业。“我们这里晚上睡觉没有关门的习惯,一直以来就是这样。”现任村长何海生带领记者在石巷边走边介绍:村里190来户人家有人口640人,何姓即有620人。

  1树生5子 名“国庆”“解放”

  在何氏宗祠左侧有难得一见的巨大树阴由一棵带有5株子树的大榕树形成,母树则10来成年人手牵手都难以合抱。据村民说以前曾有10来棵这样大的榕树,现在仅存一棵,也有几百年历史。

  榕树林由1棵母树和5棵子树组成,母树的一个枝丫搭下来正好覆盖一座塔,逢祭祀祖先时附近村民过来在榕树枝环绕的砖石塔里虔诚点香叩拜。前任老村长抬首指树告诉记者:一树生5子,5子名不同。“解放”“国庆”“改革开放”“香港回归”“澳门回归”这些有重大含义的词已在子树上被灵活应用。

  何氏宗祠曾做20多年谷仓

  村长何海生说,烟桥村几乎全为何姓,为祭祖修建的何氏宗祠曾经有6座,现在仅存的算6座中比较小的一座,在上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做了20多年谷仓。

  何海生童年时就经常看到村民们将稻谷从祠堂侧门搬进去囤积在神台旁的三个用竹篾圈起来的大仓库里,再由逐年守在谷仓边上的40来岁何叔分发。

  到1978年左右,村民开始富裕起来,可以开始自己种番薯等农副产品,不用再到祠堂领口粮,才让祠堂恢复了以往的祭祀功能。现在的祠堂除了祭祀,还会举行不少节庆活动。

  人才辈出

  烟桥村人口不多,但历来所出人才不少。记者翻开何氏族谱时,发现单清代年间就出了七八个进士或举人。

  记者在何氏宗祠侧面看到悬挂的何文绮及夫人头像,上记载何文绮是1814年进士,官至兵部主事,后受帝命为奉政大夫,后被奏准入祀乡贤。何曾执教广州,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鼓动各乡团奋起抗击,至今烟桥村还流传着他发动三元里起义的说法。何文绮告假返乡后主持族务,重修六世宗祠和申建节孝牌坊来敦教乡人。

  近代岭南画派著名画家何丹山也生于此地。有人说村里“烟桥正道”门楼下的清代壁画是他的手迹。村民对记者说,何丹山作品中内容很多与烟桥村场景相似。当代画家则有何克敌,曾任职广东美院院长。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