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楼层现象”能否跨越邻里鸿沟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7日04:27  舜网-济南时报

  

“楼层现象”能否跨越邻里鸿沟
王琳/绘

  “好邻居,胜兄弟”,这样的口头禅在现代人的生活圈里越来越生疏,取而代之的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逐渐淡化的邻里关系正在使“近邻变成陌生人”,形成“一墙之隔不通气,一年四季不往来,擦肩而过不说话,楼上楼下不知姓”的“楼层现象”。于是,老人独居、单元工程延期、紧急情况找人难等问题随之而来。

  缘起:楼上漏水,楼下报警

  10月5日晚7点多,家住七里山南村的刘先生下班回家时傻了眼。厨房天花板往下滴水,吸顶灯也蓄满了水,沿着厨房墙根,水正往楼下渗。刘先生赶紧跑到楼上敲门,但无人应。

  楼上闹“水灾”,户主老太太不知道?因为平日只有点头之交,刘先生只知道,楼上401住着一位约70岁左右的老太太,老太太身体不是很好,平时一人独居,女儿偶尔会来看望。

  没有联系方式,也不知道老太太女儿的住处,担心老太太出事,刘先生情急之下报了警。

  探因:信任有点儿少

  在如今高楼林立的都市社会,这种邻里生疏、互不熟识的情况并不少见。记者对阳光100、山东财政学院宿舍、领秀城、阳光舜城等小区进行探访发现,“楼层现象”让居民形同路人。究其原因有多方面,缺乏了解、彼此间信任度低是主因。

  在采访的20位居民中,多数居民表示邻里关系冷淡,对同楼、同单元邻居不熟悉的占五成,与同单元的邻居只有点头之交的占四成,与邻居互留联系方式的只占一成,有的小区这个比例甚至为零。

  家住阳光100的赵老太太告诉记者,以前住的是平房,和两三户人同住一个院,大家出入像一家人。现在搬进新小区,各种职业、不同年龄、天南海北的人住在了一栋楼上,没有了大杂院、小胡同的亲和力,彼此间缺乏信任感,大家都变得不愿“管闲事”,无形中阻断了邻里间的交流。

  另外,家住领秀城的张先生说,他和妻子每天忙于工作,挤掉了与邻居交流沟通的时间,久而久之,邻里亲情关系渐渐淡漠。他认为,生活节奏的加快,从一定程度上让人们越来越缺乏交流的时间。

  延伸:独居老人、残疾人安全隐患大

  就七里山南村老太太独居一事,七里山街道七西居委会书记李伏运告诉记者,现代人的隐私观念和独立意识不断加强,许多人对身边的邻居总抱提防之心,造成邻里间有事难商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居委会的工作难度,比如因为无法联系一两户居民导致工期延时、无法联系居民导致污水管道无法疏通等。更重要的是,因为邻里彼此不相往来,一些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独居的弱势群体,他们日常生活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市中区社区教育办公室副主任田克君说,根据他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居民的横向交流越来越少,邻里没有互相照顾的意识,“楼层现象”越来越普遍化,尤其在散居小区这种情况更为严重。在“421”家庭模式导致的社会养老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独居现象成了件社会、政府、家庭棘手的难题。年轻人忙于事业,疏于照顾老人,一旦遇到紧急情况,身边没有人及时照应,后果难以想象。

  对策:信任多一尺,鸿沟缩一丈

  “大家彼此间信任多一点,感情浓一点,相信小区居住环境将会更好。”李伏运建议,邻里间多走动走动,互相留个联系方式,家里有事和邻居打个招呼,帮忙照应一下,这对大家是件互惠互利的好事。

  田克君提出,可以效仿目前一些社区推行的“爱心门铃”,就是在需要帮助的老人、残疾人和热心邻居家安装一套门铃装置,老人有需要时,热心邻居会第一时间赶到家里进行帮助。“红丝带”行动也值得推广,就是给独居老人每人发送一条红丝带,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将其挂在窗外,这样巡查人员或过往居民就会上门救援。另外,社区志愿者、志愿团体、单位也可以尽其所能帮助这些弱势群体。

  此外,一位从事社区研究多年的专家认为,“楼层现象”带来的隐患并非某个人能解决的,在营造和谐邻里氛围的同时,还需要政府、社会的参与,可以出资建一批普通工薪阶层能消费的公益场所,比如托老所、养老院等。

  (记者 范俐鑫)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