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记者节是三重提醒

  今年的这个记者节似乎来得不是时候。就在这一段时间,山西发生的“封口费”事件给记者这一群体蒙上了浓重的阴影。尽管事后查明,那蜂拥而上、领取出事煤矿发放的“封口费”的人群中,真正的记者只有两人,但从舆论的反应看,老百姓可不管你是“真记者”还是“假记者”,他们只知道,那是一群因为手持“长枪短炮”而能获得特殊利益的人,他们只会指着那些颠颠数钱的背影,轻蔑地说一声:瞧,记者!

  但我要说,在这样一种语境中,这个记者节来得恰好!

  记者节是不放假的,可见设置记者节的初衷,本来就不是为了让从事这个职业的人在这一天享受惬意和尊荣。实际上,记者节就像每年固定都要响起的一次钟声,它是一记响亮而悠长的提醒。

  首先,这一提醒当然是针对所有记者。在2006年的这一时候,《中国青年报》曾经推出了整版篇幅的特别报道,大字标题赫然是:记者节,他们不再受尊重。两年过去了,一个硕大的问号仍然高悬在所有记者的头上:我们的社会美誉度提高了吗?不必在分不清真假记者的百姓面前喋喋辩解,告诉他们怎样去验看你的证件,甚至也不必义正辞严地去指责“害群之马”怎样损害了群体的形象,在记者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的记者最有必要做一件事情,即暂时停下手中的活计,然后扪心自问:这一年我做了些什么,是否坚守了新闻伦理的底线,为公众探求真相穷尽了自己的力量?

  不要认为这是苛求,更不要认为这是不切实际的高调。我们的前辈报人早已这样做过了。60多年前,《大公报》的主笔张季鸾先生,就给“记者节”界定了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节日;二是节操。创办《京报》的邵飘萍先生,信奉“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最后竟以身殉……中外新闻史告诉我们,报人天生是一个有使命的群体,这个使命就是忠实地记录时代,执著地探求真相。在任何一个时代,只有不辱使命的记者,才能赢得来自民众的真诚尊重。

  其次,这一提醒也是针对我们的社会。有报道称,在世界范围内,记者已经成为仅次于矿工和警察的第三大危险行业,而在国内,2007年的一次统计显示,新闻人的平均寿命只有45.7岁。这些事实都在提醒我们的社会,也许记者并不如你们平素想象的那样牛气冲天;提醒我们的社会,去愈加充分地保障记者按照法律追求真相的权利。这种保障绝非仅仅为了记者或某一家媒体,更是为了社会这个有机体健康地生长。美国人约瑟夫·普利策早就有一个著名的比喻,他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从这个比喻中可以看出,给“望者”提供便利和条件对这艘大船的安全航行有多么重要。

  最后,这一提醒更是针对所有读者,所有民众,所有关心事实和真相的人。可以说,没有读者和民众的呵护,没有他们持续地传递力量,记者就是典型的弱势群体,不仅失明、失聪,也将失去赖以立足的根基。记者节于读者和民众的意义,就是提醒他们,永远不要丧失对新闻人的信心,永远不要放弃对新闻人的支持,因为这种放弃意味着扔掉洞察事实和真相的机会及权利。试看,即使是让记者形象受损的封口费事件,揭破黑幕的不仍然是我们一位可敬的记者吗?

  只要社会更加充分地保障新闻人的权利,只要民众持续地给新闻人以力量,完全可以期待,在这块大地上,将诞生一拨又一拨信守良知、勇于担当,如张季鸾先生所说的“职业报人”。那将是民众和社会之福,更是国家和民族之幸。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